第四章 小站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寺镇志》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6628
颗粒名称: 第四章 小站稻
分类号: S511.019.221
页数: 3
页码: 123-125
摘要: 本文介绍大寺镇在明清时期开始种植水稻,历史悠久。1940年日本侵略者在此垦荒种稻,1949年境内种水稻1198亩。品种从引进陆羽132、水源52等开始,逐渐引进中作321、中单8215等品种。采用薄膜保温育秧,合理密植和追施化肥等栽培方法,使水稻亩产逐年提高。主要病虫害有稻瘟病、干尖线虫病等,采取用三环唑、菌虫清拌种等防治措施。
关键词: 大寺镇 农业 小站稻

内容

第一节 概况
  大寺镇东与津南区接壤,津港公路开通后,距小站镇仅17公里。境内古河道“赤龙河、卫津河”流经津南区双港、白塘口、何家圈等小站稻产区。自明清以来,沿河两岸先民凭借充足的水资源,屯田种稻。
  境内种植水稻历史悠久。据《当代天津农村》(1990年第一版)载:
  “明万历年间(1573—1619),汪应蛟驻兵天津,创导屯田。募农垦田五千亩。水田占四成,亩收四、五石。田利大兴,开成十围,设闸穿渠,水稻生产扩展到何家圈、白塘口、双港、辛庄、羊码头、大任庄、咸水沽等处。”
  清雍正五年(1727),“循照沟围旧迹开筑营田八十三倾十六亩。民间自营田二十三倾四十亩,围南有大任庄询据老民当时屯田,御史及屯田、道厅等官兵驻扎开荒洗碱种稻。”(见《重修天津府志》)。
  清光绪二十年(1894),“开垦大任庄水田、延河旧迹犹存,可作水田甚多,荒废不久开之甚易,一亩农工一两其挑浚旧河力不多,只须挑浚数尺,翌年万石之粮可必也。”(见《重修天津府志》)。
  1940年春,日本侵略者在大任庄建“长泰”农场,垦荒种稻700亩;在北里八口村东建“大和”农场,改旱种稻1500亩;在北里八口村南建“增幸”农场,种水稻7000亩(其中北里八口500亩,今津南区6500亩)。
  1947年,国民党第20兵团196师在长泰农场四周又新垦水田498亩,后因战乱而荒废。
  1949年,境内种水稻1198亩。1958年至1961年稻改旱。
  1962年恢复种稻。1972年至1973年稻改旱。翌年又旱改稻,播种水稻87亩。此后,水稻面积逐年扩大。1995年境内水稻面积15940亩。
  第二节 品种
  清末由安徽引进早熟稻种:大小红芒、大小白芒、齐头白等。
  1940年始,陆续引进日本和朝鲜的陆羽132、水源52、水源58、水源300粒、金钢稻、中生银坊等品种。
  1957年,种植品种主要有:野地黄金、野地白金、幸实等。1968年,引进推广杂交品种红旗1~4号。1985年始批量引进京引33、中单2号、中作180号。
  1988年至今,大量引进中作321、中单8215、津稻1187、中花10、中作93、中作8923等品种。
  第三节 栽培
  一、育秧
  50年代采用旱育秧,3月底播种,秧苗3片叶后每隔5~7天浇水1次,秧龄50天左右,5月中旬即可插秧。
  60年代末,采用湿润育秧,在畦埂四周开沟灌水,并加盖腐熟细肥保温,秧龄45天左右。
  80年代始,推广薄膜保温育秧,二叶一心揭膜,再浇水追肥,秧龄35天左右。至1995年境内仍采用薄膜育秧。
  二、栽培
  1949年,境内长泰村(今属津南区)栽种水稻1198亩,亩产278斤。
  1956年,境内种水稻4351亩,平均亩产456斤。
  1968年始,推广杂交水稻,是年播种面积3317亩,亩产537斤。1980年,推广亩产千斤栽培法,要求耕地松软、平坦、适时早栽、合理密植。并在不同生长期追施化肥,及时防治病虫害,达到高产目的。是年播种水稻5378亩,平均亩产900斤。1986年推广“V”字型施肥法,即适量追施返青肥,重施分蘖肥,巧施穗肥,酌情施粒肥。是年平均亩产930斤。
  近年来,加强了水稻中后期管理,做到“三防、二增”,(即防病虫害、防倒伏、防早衰;增粒数、增粒重),使水稻平均亩产逐年提高。1994年至1995年,水稻平均亩产超过1000斤。
  第四节 病虫害防治
  一、主要病虫害
  病害有稻瘟病、干尖线虫病等。虫害有二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蝗等。
  二、防治措施
  稻瘟病主要在孕期和抽穗期大量发生。在发病前期用三环唑或用40%超微多菌灵600倍液防治,要逐年选育抗病品种。干尖线虫病的防治措施是在播种前用种衣剂或菌虫清拌种,防治效果达95%。用生石灰与水5:100浸种72小时均可防治。

知识出处

大寺镇志

《大寺镇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文介绍天津市西青区大寺镇的情况,包含了序、凡例、概述、大事记、建置、户籍人口、农业、养殖业、林业、工业、商业等篇章信息,以及各篇章所包含的内容概要。

阅读

相关地名

大寺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