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青区图书馆
西青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西青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村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寺镇志》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656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村庄
分类号:
K928.621
页数:
7
页码:
59-65
摘要:
本节记述了大寺镇大任庄、周庄子、倪黄庄、张道口村、门道口村等村庄的地理位置、区域面积、人口分布、耕地面积等。
关键词:
大寺镇
区划变革
历史沿革
内容
一、大任庄
位于境内东北部,西与周庄子交界,东与北里八口村接壤,北与河西区为邻。明建文二年(1400)有范、柳2姓来此定居,始称“草柳庄”,后改称“汪大人庄”,久传为“大任庄”。建村分中、东、西3个台,因过去中台最穷,故有民谣曰:“东台儿银子翅儿,西台儿麦子囤儿,中台穷汉子市儿。”
该村占地7.3平方公里,居民1271户,人口4323人。耕地3603.65亩,其中稻田403亩,旱田649.65亩,菜田1162亩,果园1389亩。渔池487亩。1995年,粮食总产量75.9万斤,蔬菜总产量3286吨,水果总产量325吨,鱼总产量283.9吨。
1978年以前,该村只有几个作坊式的小厂,1979年,建成渤海化工厂;1984年,建成现代化工厂;1988年,建成中津制药厂三个支柱企业。1991年,有工业企业12个,年产值12385.3万元,跨入全国乡镇企业百强村行列。1993年,天津市北方制药厂建成并投产。1994年,在津门百强榜乡镇企业总收入百强村中,名列第十一位。1995年,大任庄农工商总公司下设1个集团、2个总厂、3个公司,共13个企业,创产值43217万元,创利2508万元。人均收入3845元。
该村北靠天津市外环线,西傍津港公路,梨双公路穿村而过,村内街道整齐,路面铺设柏油,通186路、96路公共汽车,交通十分方便。全村有民房6814间,人均住房面积22.1平方米。已建成单元住宅楼2幢,村委会办公大楼1幢。公园占地5000平方米,内设老年活动中心及青年文化活动阵地。饮用自来水,公共设施还有卫生保健所1个,供销门市部1个,个体商业网点多处,集贸市场1处。1994年建小学教学楼1座,教学设施设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被天津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市级示范校。大任庄1987年被评为市级文明村,1993年被评为明星小康村,1995年被评为明星小康样板村。
二、周庄子
位于大任庄村西,北靠梨双公路和外环线,东靠津港公路,西与倪黄庄为邻,南傍西青经济开发区,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明永乐年间,周姓来此立村,故名“周家庄”,后称“周庄子”。
该村占地2平方公里,居民381户,人口1294人。耕地227亩,皆为菜田和果园。1995年产菜506吨,水果26吨。有村办企业7个,从业职工1580人。其中周华电焊条厂自1993年投产以来,经济效益较好。油砖厂自1985年建厂,经济效益也与日俱增。通利轧钢厂生产的钢材远销全国各地。该村于1994年跨入天津市乡镇企业百强行列。1995年人均收入3640元。
周庄子建设规范,街道整齐,有东环路、西环路、北环路、志成道和中心行,路面铺设柏油。有民房1729间,人均住房面积16.8平方米。建有村委会办公楼和青、老年人活动中心。饮用自来水,自1986年起家家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有卫生保健所1个,供销门市部1个,个体商业网点多处,设有周庄子集贸市场。1993年和门道口、张道口、倪黄庄合建育英小学教学楼。1987年被评为市级文明村,1988年被国家建委、卫生部和农民日报社评为“全国文明卫生村”。1993年被评为明星小康村。
三、倪黄庄
位于周庄子村西,北临外环线,西距津淄公路2公里,南与西青经济开发区为邻,梨双公路穿村而过,交通方便。清康熙年间,倪、黄2姓逃荒于此落户,后来者皆为倪、黄2姓的佃农。清雍正年间,倪、黄2姓将庄子卖给咸水沽李家(李家曾在徽州作官,在咸水沽有原兴玩具号),起村名“倪黄庄”为念。清咸丰五年(1855)前后,李姓又将庄子卖给宦官周树深及钟×,一年后,周、钟2姓又将庄子分4股分别卖给静海县的黄、马、杨、陈4姓。清宣统年间,以上4姓迫于佃农的自发反抗,又将庄子卖给外村地主和本村佃农。
李家统领庄子时,有佃农30余户,共租种2400亩地(佃农自己有少量的红粮地),佃户中有郭、高、李3大户,另外还有张、王、孙、孟、靳、范等佃租为四六分成,园田租金每亩为一吊二。土地盐碱低洼,连年不收,农民生活很苦。
该村占地1.5平方公里,居民404户,人口1522人。因建西青经济开发区,占用该村全部粮田,仅剩菜田174亩,果园150亩,渔池298亩。1995年,蔬菜总产量498吨,水果总产量95吨,鱼总产量90.8吨。有外环钢管厂、福利气体厂等4个村办企业,从业职工187人。1995年工业产值11303万元。年人均收入3386元。有民房2561间,人均住房面积26.3平方米。已建二楼别墅103幢,每幢建筑面积200平方米。该村饮用自来水,卫生保健及商业网点齐全,建有青、老年活动中心。1993年被评为小康村,1994年被评为明星小康村。
四、张道口村
位于倪黄庄村西,北临外环线,南与西青经济开发区为邻,梨双公路穿村而过,交通方便,地理位置优越。明永乐初年有张姓来此立村,因天津至山东驿道穿村而过,成天然道口,故名“张家道口”,后简称为“张道口”。
张道口村地域面积1.7平方公里,居民365户,人口1369人。有耕地1173亩,其中稻田664亩,菜田和果园509亩,渔池150亩,粮总产量56.5万斤,蔬菜总产量860吨,水果总产量187吨,鱼总产量45.9吨。有村办企业1个,1995年创产值300万元。年人均收入2074元。卫生保健和商业网点齐全,饮用自来水。有民房2924间,人均住房面积27.5平方米。建有青、老年活动中心。1995年被评为小康村。
五、门道口村
位于张道口村西,西临津淄公路、李港铁路和津港运河与李七庄乡梨园头村交界,北隔梨双公路和外环线与天津振华毛纺厂为邻,南与大寺村接壤,是赤龙河和津港运河交汇之处,交通十分便利,地理位置优越。
明永乐初年,山东的门姓在此落户,后续张姓。建村后,因天津至山东驿道穿村而过,成天然道口,故名“门家道口”,后简称“门道口”。门姓在清光绪年间绝户,将庄子卖给王台的程姓,20多年后,程姓又将庄子卖给大盐商天津八大家之一杨长园。1920年,杨姓将旱田6000余亩,园田200亩,以12500大洋卖给佃农。时佃农共70余户,大户人家有赵、王、马、史、刘、潘等姓。程家统领庄子时,佃农按“三大堆”交租,园田每亩交高粱3斗。地势低洼,非旱即涝,佃农苦不堪言。
该村总面积2平方公里,居民400户,人口1493人。耕地1575亩,其中稻田1105亩,菜田和果园470亩。渔池324亩。1995年粮食总产量117.1万斤,蔬菜总产量1290吨,水果总产量37吨,鱼总产量120.8吨。
1986年以来,工业飞速发展。1988年成立天津市腾达工业公司,1989年有企业7个,年产值4560万元,利润170.4万元。1994年工业总产值31759万元,居全镇第二位,跨入天津市百强村行列。1995年,已形成化妆品、自行车、橡胶制品、文教用品、采暖器材5大生产系列,15个企业,从业1975人,年工业产值43400万元。年人均收入4890元。村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显著提高。
该村饮用自来水,卫生保健和商业网点齐全,村庄建设焕然一新。有民房1324间,人均住房面积14.8平方米。街道皆为水泥路面,路两侧植树木花草,下设排水管道。公厕达标。通讯设施有50门电话交换台。设有青、老年活动中心。1993年与3个邻村合建育英小学教学楼。同年被评为明星小康村,1995年评为明星小康样板村。
六、大寺村
位于大寺镇政府东侧,西靠津淄公路、津港铁路和津港运河与青凝侯接壤,东与贾庄子毗连,南与王村为邻。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宋朝雍熙年间建雍熙寺,该村以寺得名,古称“南大寺庄”,后改称“大寺村”。
该村总面积3.7平方公里,居民526户,人口1833人。耕地2597亩,其中稻田1456亩,旱田707亩,菜田314亩,果园120亩,渔池673亩。1995年粮食总产量164.6万斤,蔬菜总产量880吨,水果总产量100吨,鱼总产量300.8吨。企业有表盘厂、工艺标牌厂、高能电池厂、消防器材厂、拔丝厂、煤气设备制造厂、化工厂。从业职工380人,1995年创产值2596万元。人均收入3110元。
该村村庄建设发展较快,新建住宅区整齐美观。有民房2816间,人均住房面积19.9平方米。其中二楼别墅98幢,总建筑面积24010平方米。建有村委会办公楼和青、老年活动中心。饮用自来水,大寺卫生院、大寺商场、大寺粮站均坐落在大寺村西。有卫生保健所1个,供销社门市部1个,个体商业点多处,集贸市场1个,有大寺中学、大寺小学和幼儿园。1994年被评为小康村。
七、王村
位于大寺镇政府南侧,津淄公路和李港铁路东侧。明永乐初年建村。原有王台、许台、于台、胡楼、张台5个自然村组成,统称“王家村”,后改称“王村”。
该村总面积2.4平方公里,居民461户,人口1595人。耕地1984亩,其中稻田1305亩,旱田529亩,菜田150亩,渔池1300亩。1995年粮食总产量168.8万斤,蔬菜总产量420吨,鱼总产量584.5吨。
1983年,工农业总产值只有43万元,负债37万元。1984年以后,工业发展很快。至1991年已建起永生钢材改制厂、津钢轧钢厂等13个企业,跨入全国乡镇企业百强村行列。1995年,宏利集团公司有工业企业16个,从业职工2645人,工业总产值47000万元,实现利润1874万元。1993年后,逐步形成多行业优势互补的新格局。企业扩展到精细化工、日用化学、食品加工、电器设备、塑料制品及家禽、特禽、淡水养殖等。1995年人均收入3719元。人民生活显著提高。
该村村庄建设整齐,街道全部铺设柏油。1989年利用荒地6000平方米建造了水上乐园,备鸭形游乐船10只。民房1926间,人均住宅面积15.3平方米。其中有六层住宅楼1幢,共6000平方米,二楼别墅10幢,共2000平方米。建有村委会办公大楼及青、老年活动中心。有小学校1所,卫生保健所1个,供销社门市部1个,个体经营点多处。峰山药王庙遗址坐落在村南侧。1993年被评为明星小康村。
八、贾庄子
位于大寺村东,北邻西青经济开发区,南邻南里八口村,东靠津港公路。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明成化元年(1465),贾姓文人迁此建村,故名“贾家庄”,后改称“贾庄子”。
全村总面积2.4平方公里,居民285户,人口1035人。有耕地1563.9亩,其中稻田1180亩,旱田103.9亩,菜田280亩。1995年,粮食总产量116.8万斤,蔬菜多为小拱棚保护地韭菜,总产量770吨,1995年人均收入2350元。全村共有民房1750间,人均住房面积31.8平方米。建有村委会办公楼,街道路面全部铺设柏油,饮用自来水,设有青、老年活动中心。卫生保健站和商业网点齐全。1994年被评为小康村。
九、芦北口村
位于大寺镇南部,津淄公路东侧,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明永乐初年建村,先有朱、杨2姓来此定居,后续屠、刘2姓。建村时因这里是一片芦苇塘,北有出口,故名“芦北口村”。
该村在解放前盐碱低洼,十年九涝,农民生活很苦。但因地处交通要道,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曾以此为战略重地,日本侵略军和国民党驻军也曾在此设重兵把守,致使战事频繁。
该村总面积7.6平方公里,居民1170户,人口4092人。耕地4666亩,其中稻田3200亩,旱田793亩,菜田353亩,果园320亩。渔池1460亩。1995年粮食总产量390.4万斤,蔬菜总产量882吨,水果总产量195吨,鱼总产量540.9吨。1980年以前,只有几个工业小厂,1980年至1995年,先后建起化工、钢材改制、铸钢件、汽车装具等7个村办企业,从业职工980人。1995年工业产值13139万元,人均收入2350元。
该村有民房4939间,人均住房面积15.6平方米,街道路面铺设柏油,建有村委会办公楼和青、老年活动中心。有小学校1所,卫生保健站1个,供销社门市部1个,个体经商点多处,集贸市场1个。1993年被评为小康村,1994年被评为明星小康村。
十、王庄子村
位于芦北口村东1公里,芦北公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明朝初年王姓迁居于此,清康熙年间,山东孙姓也来此定居。雍正年间,孙姓的先祖孙士进在天津府为官时,得朝廷恩准,在此跑马圈地1万余亩,人称“孙百顷”。时村名与石庄子合称“王石庄”,后独立建村时改称“王家庄”,久传为“王庄子”。
该村总面积1.4平方公里,居民187户,人口634人。耕地737亩,其中稻田300亩,旱田397亩,菜田40亩,渔池430亩。1995年产粮68.7万斤,菜120吨,鱼160.3吨。1969年开始建有电镀厂、碳素制品厂、保温材料厂、构件装饰公司等4个村办企业,从业职工150人,年工业产值510万元。1995年人均收入1751元。
该村有民房1336间,人均住房面积27.4平方米。有卫生保健所1个,供销社门市部1个,个体经商点多处和青、老年活动中心。1994年被评为小康村。
十一、石庄子村
西距芦北口村1公里,北距王庄子村0.5公里,东与李庄子交界。明成化十七年(1482)廖姓来此定居,后续户均给廖氏当佃户。后来廖氏生活变故,由佃户12股将庄田买下,起村名“辛庄”,取“辛辛苦苦得来”之意。清雍正年间,石姓已成为大户,与王庄子合称“王石庄”。后单独立村,更名“石家庄”,久传为“石庄子”。民国初年刘凤山来此收买很多土地致富,后遭土匪绑票而死。继起大户石元第也因土匪绑票致死。历代佃农,生活很苦。
该村总面积0.8平方公里,居民182户,人口646人。耕地1095亩,其中稻田606亩,旱田470亩,菜田19亩,渔池300亩。1995年产粮88.9万斤,蔬菜54吨,鱼112吨。村办企业有印刷制版厂。1995年工业产值21万元,人均收入1591元。有民房669间,人均住房面积13.5平方米。卫生保健和商业网点齐全,设有青、老年活动中心。1995年被评为小康村。
十二、李庄子村
位于石庄子村东0.5公里处,北靠芦北公路,西连津淄公路,东连津港公路与南里八口村交界。明朝初年建村,建村人外号“周郎鱼”,由山东而来,家势很大,因后人败家而破产,遂将土地卖给长工李富德。从此村名为“李富德村”。1938年改称“李家庄”,久传为“李庄子”。
该村总面积6.1平方公里,居民686户,人口2311人。耕地3028.95亩,其中稻田600亩,旱田2028.95亩,菜田400亩,渔池2017亩。这里小拱棚保护地芹菜和青萝卜,多年来享有盛名。1995年产蔬菜1720吨,产粮207.4万斤,产鱼709.1吨。1989年起先后建成汽车变速箱厂、铸钢件厂、铸锻件厂和钢材改制厂4个村办企业,从业职工122人。1995年工业产值1095万元,人均收入1953元。
有卫生保健所1个,供销社门市部1个,个体商业点多处。机井1眼,饮用地下水。民房1846间,人均住房面积15.1平方米。设有青、老年活动中心。1995年被评为小康村。
十三、南里八口村
位于大寺镇东部,西邻李庄子村,北邻北里八口村,东与津南区交界。西靠津港公路,芦北公路穿村而过,交通方便,地理位置优越。明永乐初年建村时名为“南流口”,后疑与北邻大任庄犯克,故在村北夹篱笆一道,从此改村名为“南篱笆口”,久传为“南里八口”。盐碱低洼,农民生活很苦。
该村总面积7平方公里,居民748户,人口2584人。耕地3850.25亩,其中稻田1100亩,旱田2425.25亩,菜田200亩,果园125亩。渔池220亩。1995年产粮306.5万斤,菜570吨,水果30吨,鱼82吨。企业有电视机冲压件厂等4个工厂,从业职工402人,1995年工业产值1268万元。人均收入2310元。
该村有卫生保健站1所,商业网点齐全,与北里八口村合建小学1所,设有青、老年活动中心。1994年被评为小康村。
十四、北里八口村
南距南里八口村1公里,北邻大任庄村,东与津南区三合村交界。北傍梨双公路,西靠津港公路,芦北公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
明永乐初年建村,先有范、刘二姓来此,后续杨、李、郭三姓。村名“北流口”,后疑与大任庄犯克,故在村北夹篱笆一道,从此改村名为“北篱笆口”,久传为“北里八口”。民国时期,这里大部分土地被天津大资本家刘桐舟霸占,日伪时期,日本人又在这里强占土地,开办日本大和农场和增兴农场。广大佃农生活困苦。
该村总面积5.8平方公里,居民557户,人口2028人。耕地3881.6亩,其中稻田1436.6亩,旱田2039亩,菜田406亩,渔池124亩。1995年产粮295.1万斤,菜1118吨,鱼46.2吨。1992年以来,村办工业企业发展迅速,至1995年已有村办企业9个,从业职工569人,年产值2618万元。兴旺鱼粉厂生产的干鱼粉出口日本。1995年人均收入2684元。
有民房1547间,人均住房面积14.8平方米。卫生保健和商业网点齐全,街道铺设柏油路面。有机井1眼,饮用地下水。有青、老年活动中心。1993年被评为小康村。
十五、青凝侯村
位于大寺镇西南端,靠近独流减河,南与王稳庄乡毗连,北与南河镇小南河村接壤,东邻芦北口村。
明永乐初年有周、刘、魏、董、邵5姓来此,后续孙姓,起村名“白圩圩”,清代更名为“清凝侯”,后简化为“青凝侯”。
该村清末民初为武术之乡,爱国武术家韩慕侠出生于此地。1916年,已宣布退位的清王朝醇亲王(摄政王)爱新觉罗·载沣,因慕该村村名扮哑乞到此私访,小住7日而返。民国初年,曹锟在此购地3600亩,起名“曹家圈”,年年收租,至1951年土地改革为止。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为中共津南县和津沽县的堡垒村。
该村总面积8.8平方公里,居民920户,人口3485人。耕地4577.69亩,其中稻田2584.29亩,旱田20.4亩,菜田1973亩,渔池5578亩。1995年产粮290.1万斤。蔬菜大部分为小拱棚保护地韭菜,1995年产蔬菜6000吨。渔业中有地热水罗非鱼养殖场1个。1995年全村鱼总产量2458吨。建有村办企业2个,从业职工130人,1995年工业产值1040万元,人均收入3249元。
该村有专线公路通津淄公路,161路包线公共汽车日日畅通。村内街道全部建成柏油路。有民房4672间,人均住房面积17.2平方米。村东建有楼区。村内有小学校1所,多年来附设初中班,为9年一贯制学校。有卫生保健所1个,供销社门市部1个,个体商业点16处,设有集贸市场,建有除氟机井2眼,饮水入户。建有青、老年活动中心。1994年被评为小康村。
知识出处
《大寺镇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文介绍天津市西青区大寺镇的情况,包含了序、凡例、概述、大事记、建置、户籍人口、农业、养殖业、林业、工业、商业等篇章信息,以及各篇章所包含的内容概要。
阅读
相关地名
大寺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