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胜古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文史第十四册》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6497
颗粒名称: 名胜古迹
分类号: K928.7
页数: 44
页码: 73-116
摘要: 本文记述了西青区名胜古迹的情况。其中包括历史人文建筑之西渡口、历史人文建筑之老公所、历史人文建筑之经堂庙、历史人文建筑之白衣庙、历史人文建筑之三义庙、历史人文建筑之准提庵、历史人文建筑之席市大街、历史人文建筑之菜市大街、曾经的尔家庄、杨柳青的公园变迁、大任庄是明代屯田衙门所在地、古镇广场的喷泉等。
关键词: 西青区 名胜古迹

内容

历史人文建筑之西渡口
  冯立
  杨柳青是一座因运河而兴的古镇。它的一些街巷、建筑既悠久,又有特色,更因运河的流经、文人名士的驻足而留下诸多典故、传奇。曾经,杨柳青有着保存非常完好的古镇格局和建筑,对比清代道光年间的《津门保甲图》和上世纪80年代的杨柳青地图,我们会发现中心镇区没有大的变化,诸如形成于金代的席市大街、形成于元代的大寺胡同等保存完好。然而,随着城市建设热潮的兴起,古镇的格局发生了一些变化,但中西部中心镇区基本完好。作为一个杨柳青人、一个西青人是有义务把我们古镇的一些典故、历史发掘出来呈现给世人的,以便唤起人们对家乡故园更多的记忆。
  旧时,杨柳青段运河上曾有四个渡口,分别为西渡口、中渡口、东渡口、小渡口。西渡口位于镇西娘娘庙大街前河沿。直对杨柳青镇的西渡口有一胡同因此成名。该胡同形成于乾隆年间。胡同北面,今供水站胡同旧时曾有“泰山行宫”(又称西奶奶庙、娘娘庙)。该庙与玄帝庙同建于明宣德乙卯年(1435),本为道士眷属居住。清末玄帝庙改为和尚主持,同治年间“泰山行宫”也为尼姑接管。“泰山行宫”是杨柳青旧时著名寺庙。而泰山娘娘(碧霞元君)信仰与运河文化密切相关,因宋代册封原因,在北方民间曾有与妈祖信仰合流之势。解放后,泰山行宫改为供水站,但那里的建筑格局至今没有改变。
  杨柳青文化底蕴深厚,即使在这个今人看来不起眼的地方也是有名人留诗和典故、传奇的!
  清代名臣,也是著名诗人、运河总督管干贞曾经多次经过杨柳青,他就曾在西渡口留诗《卫河棹歌》。诗曰:
  杨柳青边紫蟹肥,
  娘娘庙前白蝠飞。
  酒酣更买青州面,
  说饼蓬窗醉解衣。
  据史料记载,杨柳青的饮食业起自元代,当时沿河两岸,设有饭摊,零售糕饼包子等类食品,为过路行旅打尖食用。自明永乐年后,杨柳青的茶肆酒楼更是鳞次栉比。在西渡口河对岸就有因经营饮食业而得名“饭店”的一处街市。
  当年,管干贞就是在这里歇船打尖的。而他的诗就如一幅民俗风情画,把杨柳青当时的景象记录了下来。西渡口、娘娘庙、饮食小吃……如今站在虽经风雨格局依旧的西渡口,管干贞吃面、饮酒的画面如在眼前。
  其实,管干贞与杨柳青的渊源不只是留诗、吃饭。他还为杨柳青久旱逢雨而欣慰,乃至上书乾隆,引得乾隆也为杨柳青而作诗。
  乾隆五十六年(1791)五月十一日晚,管干贞督催南漕到达杨柳青。其时正值麦收已毕,农家盼望雨水的季节。他到杨柳青时,雷雨交作,通宵达旦,至十二日申刻雨已经下了八寸,而雨势未止。此时,两岸农家收麦工作已经完成,大田长势很好,正盼望雨水来临。得到这场甘霖并且收麦的田地也得到及时耕作,百姓们都非常高兴。于是,他连忙写下奏折报送乾隆。乾隆得到消息后也非常高兴,赋诗以誌。诗曰:
  收麦竣时望雨优,彻宵八寸渥恩稠。
  运河水长北来速,漕舸风资南送遒。
  较以抵通早去岁,期当回次毕中秋。
  览章岂不心生慰,此虑霖多转略愁。
  乾隆五十八年(1793)六月初六,管干贞押漕船至杨柳青。中午时,阵雨如注,云气广被。大田正在望雨之时,此时沾被甘霖,农民极为欢庆。于是,他再次将杨柳青的雨情奏报乾隆。乾隆再次赋诗。诗曰:
  去岁运河微欠水,今年弗闰水原通。
  总因化筦为消息,度以津关无异同。
  南府恰当望泽际,甘霖正喜济农功。
  食天国本何非事,遇顺惟深敬畏衷。
  管干贞当时泊船何处我们无从考证,但船是必然经过西渡口的。因有那首《卫河棹歌》,我们可以想象,或许他就是在停泊在西渡口的船上,听着船外的雨声写下给乾隆的奏折的……
  当然,西渡口的故事也不只是关于文人雅士的,也有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传奇。
  清末民初时,西渡口曾住一户人家,他家养有大小两头牛。一日,主人因故要杀母牛,备好了工具正要宰杀,却发现刀子不见了,而且寻遍了整个院子也找不到。最后,人们才发现,杀牛刀被小牛卧在了身子底下。原来,它见主人要宰杀其母便叼了刀子藏起。主人见状惭愧之极。当时此事轰动杨柳青。爱护生命、孝敬父母的言行蔚然成风。
  历史人文建筑之老公所
  冯立
  杨柳青的很多民间习俗与大运河分不开,她更是一些民间文化、民间信仰传播的中转地。很多民间习俗、民间文化、民间信仰在杨柳青得以发扬光大。如今,您还能在杨柳青寻访到与此相关的很多遗迹。杨柳青十街的老公所遗迹就是其中之一。
  老公所位于十街老公所胡同。有青砖拱门一座。拱门高约三米多,古朴淡拙,风格素雅,上砌花檐,镶有青方砖匾额,砖上刻隶书“正安堂老公所”六字,旧时六字刷有红漆,如今已经褪色。此胡同因旧时有“正安堂老公所”坐落其中而得名。如今胡同中的6号院就是正安堂的遗址。
  理门是一个产生于清朝初期的,于清朝中后期兴盛起来的,带有民间宗教色彩的,以禁戒烟酒、鸦片为主要特色的民间慈善组织。曾盛行于大江南北,过去曾有“南洪门,北理门”之说。
  理门的创始人叫羊来如。羊来如是明末清初的民间传奇人物,本姓杨,名泽,字廷贤,山东即墨县人。史书记载,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杨泽二十二岁时,中癸未科进士。未及殿试,李自成攻陷北京。当时杨泽正在其朋友吏部考功司员外郎许直家中。杨泽忠于明朝,得知崇祯死讯后欲殉国。许直劝其“君未仕,尚可全孝,宜归里奉母,以策后图。”次日早晨,杨泽发现许直已自缢身亡,乃遵许直所嘱,挥泪回乡。杨泽回乡孝奉其母终老,后又守墓三年。此时清朝已定鼎中华,征诏明朝遗老。杨泽为避征诏,改姓羊,名宰,后取号来如,隐居于蓟州岐山澜水洞,参禅打坐,研究理学,闭关四十九年。后来羊来如心有所得,创立了一套以儒家忠孝思想为主,综合了佛、道两家的思想,后来系统化,称为“在理”,也叫理门。由于羊来如极其反对烟酒,禁戒烟酒便成为了理门的最主要特色。清康熙四十年(1702年),羊来如八十一岁时下山传道,从正定到东安(今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历时五载,跋涉千里,度化八处,择孝子义士,传弟子十五人,史称“羊祖八度”。其中第五度在天津,第六度在杨柳青。
  据理门传说,当年羊来如来到了杨柳青碾坨咀渡口,见此间景致秀丽,民风淳朴,心忖此地必有贤士,不如在这里观察一下,收一弟子。于是,羊来如面向运河,在河边双杨柳树下盘膝打坐观察过往行人。人们见一个高大老者蓬头赤足在河边打坐都觉奇怪,用异样眼光打量羊来如。有一位叫董琥的人,见这个老者两眼炯炯有神,相貌不凡,心生尊敬。此时羊来如也正在观察他。见董琥面带忠厚,眉宇间又透着几分灵气,便已有了几分喜欢,于是作歌试探:
  “苦海无边水连天,圣宗慈悲度人船,
  普度群迷出苦海,得理学道妙中玄,
  有缘之人把船上,无缘之人难上船,
  我今前来搭跳板,八方大众扶上船,
  若肯随我把船上,自在消遥到灵山,
  若贪红尘迷不醒,怎到玄妙大罗天。”
  董琥果然机灵,一听此歌便过来答话,与羊来如盘道。通过交谈董琥认定羊来如是高人,便说:“我愿拜你为师,行吗?”羊来如说:“只要出于真心,心虔意诚就可。”董琥说:“我确实发自真心。”羊来如就把自己所悟的人生道理讲给董琥。董琥又问自己将来如何。羊来如答:“事在人为,只要肯用功。”随后又为董琥讲了修身养性的道理,并作歌道:
  “山静则明,水静则清,地静则万物生,树静则枝叶茂盛,人静始能穷理。静也者,理成于中也。周公之制礼乐,老子之道德,孔子之家语,皆蕴和顺于心而发英华,以精诚于中,而形于外也。有心而无为,动以天也。”歌罢,羊来如又作诗曰:
  堪修大道得长久,若无恒心休乱走,
  绕进门户问元关,未曾学识要下手。
  始勤终怠志不坚,阳奉阴违多招咎,
  只想哄人露天机,神仙暗中笑破口。
  此时又有刘姓、达姓二人踊跃向前道:“老人家大发慈悲,也收我们二人为弟子吧。”羊来如看二人面貌善良,审其来意,又很至诚,于是答应了他们的请求,为他们一一讲解了世界、人生的道理。此后分别赐他们法号董来真、刘来纯、达来鼎。讲毕,羊来如飘然离去。
  后来,董来真并不满足于所学,希望能得到羊来如更深的教诲。于是,董来真便到羊来如的隐居地蓟县岐山去朝山。可是谁知,这时羊来如已经“火炼金身”(去世)。董来真正在悲伤之际,发现羊来如的遗蜕旁有一个包裹。于是,董来真打开查看。原来是羊来如为使理门流传所整理的一套包括集会、歌赞、摆斋等内容的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董来真得到包裹便回杨柳青去,按照包裹规定的程序开始传播戒烟酒的思想。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董来真在杨柳青老公所胡同建立了杨柳青理门的第一个活动场所——正安堂老公所。从此,理门在杨柳青便传开了。《天津杨柳青小志》记载,杨柳青“在理一门因禁烟酒之宜颇为昌大。”
  清朝中期,鸦片开始流入我国,许多人吸嗜成瘾,搞得意志消沉,形销骨立,弄坏了身体,更有甚者竟至妻离子散,倾家荡产。而以古镇杨柳青为代表的西青地区吸毒者却很少,杨柳青人也因此而能够积累资金,使杨柳青的商贸越来越发达。这得益于西青地区的民间禁毒风潮。
  清宣统三年(1911年),杨柳青正安堂理门传人翟树荣、戴文澜曾专门作《杨祖遗训》,记述了在理教禁毒的情况,称“其最大之功,最上之智,莫若预禁鸦片一事焉。夫鸦片一物,自道光年间流入中国,至今将及百年。而此百年中,上自王公,下及黎庶,无不喷云吐雾一榻横陈,国弱民贫,已达于极点矣!理门一教,孑然独立,力摒其非。而勇于改过之士,乘机断戒,由晦入明,真不知凡几矣。故至今名望愈彰云。”
  理门禁毒有功,也因此获得了很高的社会声誉。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林则徐任湖广总督,同年11月,任钦差大臣,查禁鸦片,并节制广东水师。这期间,林则徐仍以上三法再加上查禁贩卖来禁烟,三个月立收成效。南方各省群众纷纷投入在理门下,互相劝勉戒烟。因在理教协助政府禁烟,林则徐曾给予其数次嘉奖。1925年,毛泽东同志在其撰写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甚至将“在理会”(即理门)视为潜在的革命力量。在1936年4月25日发布的《为创立全国各党各派的抗日人民阵线宣言》中,中共中央更是专门点名号召理门加入到抗日人民阵线中。
  解放后的1957年,国家实现公私合营,理门失去了原有的,以小商贾为主要支持者的经济来源,因而就自生自灭了。
  如今理门另一个支派五方派发源地积善堂公所已经完全没有了遗迹。理门的祖庭遗迹只有老公所胡同和其中的6号院了,对研究理门历史和世界禁毒史有着重要的文物参考价值。
  历史人文建筑之经堂庙
  冯立
  杨柳青因运河而兴,这里走出过诸多文人雅士,也汇集着外来的文化和财富。经堂庙胡同就是一个代表。
  胡同南起药王庙东大街,北至后大道,长110米。因旧时有经堂庙而得名。《津门保甲图说》绘有该庙,庙位于泰山庙(即娘娘庙)后门对过,经堂庙胡同的南端,坐西朝东。民国时,在废庙兴学中,寺庙被辟为学校,后为杨柳青第二小学分校使用,今已辟为民居。
  经堂庙始建于明弘治元年(1488),为佛教寺庙。清同治年间为尼僧主持,成为当时杨柳青妇女进行佛事活动的重要场所。杨柳青是民间宗教理门六方派的发源地,群众多在理门。而理门又以佛教观音菩萨为主要崇拜对象,于是经堂庙也成为理门在杨柳青的西二众(二众指妇女)公所。
  著名画家高桐轩曾居住在经堂庙胡同。高桐轩本名荫章,清道光十五年(1835),生于杨柳青一个商人家庭。他自幼聪慧过人,乡里视之为“神童”,有过目成诵之谓。生于杨柳青这个画乡,高桐轩自幼擅于丹青,所画人像、动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高桐轩在向画师们学习的过程中,将这些“画诀”抄录了下来,后来经其子高翰臣补充修订,整理成一本《墨余索录》,流传于后世。至今,高桐轩整理的“画诀”仍是年画画师们的“秘笈宝典”。同治三年(1864),高桐轩三十岁时,为解决生计问题,在自家院内开一画室。谁知竟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名气越来越大。后被清室诏传,命为“如意馆”供奉。光绪二十年,高桐轩六十岁时,他看破了世间的喧嚣,不愿再追逐世俗的名利。这一年,高桐轩入理门。此后,他专心修身养性,潜修丹青,画艺更上层楼。光绪三十二年(1906),高桐轩七十一岁时病逝于经堂庙前街的老宅中。
  经堂庙胡同有一独特景观,即胡同中的青石板路。该路由四排长1.0米、宽0.3米、厚0.2米的青色条石铺砌而成。据记载,此路为杨柳青赶大营发家之李姓捐修。旧时的杨柳青街巷多土路,雨天泥泞,唯独这里干净、好走。如今,随着岁月的打磨,青石板已经变得光滑,没了棱角,但它记录了岁月,成为杨柳青古镇活着的文物。
  历史人文建筑之白衣庙
  冯立
  杨柳青因运河而兴,所以历史上少不了遍布运河沿岸的大王庙。而杨柳青的大王庙又与别处不同,因为从该庙又分出了一座白衣庙。清道光年间的《津门保甲图》上就是大王庙紧挨着白衣庙。而如今,白衣庙旧址犹在。
  当年的大王庙信众以船户河工为主,香火收入少。于是道士在明洪熙年间募修大士殿,宣德三年(1428)建成,并筑墙与大王庙隔断,形成白衣庙。据杨柳青地方传说和地方史志记载,天启二年(1622)山东徐鸿儒率东大乘教徒起义失败,其师父、东大乘教创始人王森的儿子王好贤率所部于当年十月过杨柳青,驻扎各寺庙,不久明兵追至,放火焚毁了白衣庙。崇祯年间,当年领兵焚庙的明军监军,忏悔焚庙事,倡议捐资重修白衣庙。崇祯十六年(1643)白衣庙重修建成并镌碑二。在“寻根大运河”活动中,我们对此事进行了考证。发现作为起义主谋之一的王好贤在起义爆发后背弃前言,落荒而逃了。早在当年八月二十一日,王好贤就带着老婆、儿子及家丁等四十余人开始了逃亡。虽然,王好贤做了这次起义的逃兵,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确定他或其他闻香教起义军没有路过过杨柳青,乃至烧毁文昌阁。闻香教的“教都”在滦州石佛口,王氏的老家在蓟州。王好贤在深州的信众,或者山东义军的败兵聚集起来曾途径杨柳青逃往石佛口或蓟州以求得心中偶像的庇护也未可知。但王好贤无论如何没有带三万之众在十月份通过杨柳青北逃。“寻根大运河”活动为杨柳青澄清了一段历史。
  民国时,废庙兴学风潮中,白衣庙被改为小学,解放后学校扩大,将大殿拆盖课室,大王庙也圈入。今杨柳青第四小学旧址是也。白衣庙有重修碑存世,上世纪80年代地名普查时,有关方面抄录了碑文。现今,在白衣庙附近还有很多古迹可寻。
  说到白衣庙,必须说说曾住锡于此的眼觉和尚。释眼觉(1796—1855),字大空,俗姓杨,青县人,住锡杨柳青之白衣庵、青县城北碧霞宫。眼觉是一个非常有文采的僧人,与天津著名才子梅成栋交好。但此前西青有关文献中没有此人及其作品的任何记载,我们在“寻根大运河”活动中发现了关于他的线索。梅成栋编写的《津门诗钞》录有眼觉的《酬赠慈珍上人》等三首诗。诗皆深具禅意。梅成栋并作按语:“大空髫年落发。性明慧,日读百行,通儒书,遍阅梵典,学为吟咏。自以文翰为僧家余事,不肯炫饰。日参禅理,贫无妄求,人钦重之。”在梅成栋的诗集《欲起竹间楼存稿》也收录了他写给眼觉的《寄僧大空》等三首诗,足见二人情谊,以及梅成栋对眼觉的敬重。其中一首有“古寺藏春在,垂杨绿到楼”之句,似乎就是描写杨柳青白衣庙的。二人诗词往来,不能不说是天津文坛和杨柳青、白衣庙的一段佳话。
  如今,白衣庙遗迹尚存,如能妥善加以保护、开发必能成为西青区一处亮眼的历史文化景观!
  历史人文建筑之三义庙
  冯立
  旧时,三义庙是位于杨柳青中心地区的重要寺庙。三义庙位于九街菜市大街北口路东侧,建于明崇祯初年。庙有殿三间,因地势低洼,故庙台很高,无山门院落。庙内供奉刘备、关羽、张飞的泥塑像,都是明代的雕塑技法。供桌旁设一圈椅,上塑一僧,俗称“疙瘩爷”。另有神荼、郁垒、关平、周仓等人的泥塑像。三义庙殿堂开阔,殿门也不上锁,是旧时杨柳青人夏季纳凉的好去处。
  随着岁月流逝,三义庙已经毁弃,但对比清道光年间的《津门保甲图》,可知那一带的格局并没有大的变化。《天津地名志·西青区卷》说菜市大街“相传于光绪八年(1883)形成”。然而,从《津门保甲图》看,我们可以明显看出,那时菜市大街已经形成。那么,菜市大街的形成应不晚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即不晚于《津门保甲图》的绘制。
  三义庙的历史意义还在于,这里曾是义和团在杨柳青最早公开活动的地点。光绪二十六年(1900)农历三月间山东人刘德胜来到杨柳青,选中三义庙,设立了乾字坛,被称为杨柳青第一坛。
  杨柳青的乡绅听说后认为义和团犯禁,便告知运河南岸的武汛衙门把总刘金彪,由刘报告天津县。天津县派马队在武汛衙门的协助下连夜到三义庙抓捕了刘德胜。时隔不久,义和团运动壮大,高村的乾字团首领刘十九听说刘德胜被捕派人找到武汛衙门,刀劈了衙门大门,吓跑了刘金彪。农历五月二十,义和团砸府县衙门、军械库、监狱,救出刘德胜。刘德胜即返回杨柳青找刘金彪算账。但经保甲局劝解离开。
  刘德胜被捕、得救的故事曾经广泛流传,甚至被刘宝瑞编成相声,成为传奇。当然,这段历史的价值还不止在于它的传奇性,正如周恩来总理所说的“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正是中国人民顽强地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表现,他们的英勇斗争是50年后中国人民伟大胜利的奠基石之一”,曾建立义和团杨柳青第一坛的原三义庙区域也应该成为西青区的爱国主义教育阵地。可以说,原三义庙区域建筑群承载着杨柳青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值得我们好好保护。
  历史人文建筑之准提庵
  冯立
  据史料记载,旧时的杨柳青曾有三四十座寺庙,但时过境迁,如今杨柳青保存完好的只有一座准提庵了。准提庵位于杨柳青西部利民大街(旧称准提庵大街)北侧,形成于清康熙年间,它周围的街道、胡同多形成于清乾隆、嘉庆年间,历史悠久。准提庵对过东南方向,有一磨盘胡同,形成于乾隆年间。过去,胡同南口运河边有一挑水口,当年人们吃运河水,胡同为挑水的必由之路。该胡同因其南段以废旧磨盘铺路而得名。如今,胡同还保持着一些古朴的青砖瓦房,但磨盘路已经不在了。
  准提庵是津西八大家之一的董家施舍自家住宅为庙,无主持,董家后人世代看守。清末时成为胜舞老会练武场地,后为村委会老年活动中心。准提庵有座北殿堂三楹,供奉木雕贴金十八手准提菩萨,刻艺精致(后来保存于村委会)。殿中供器也非常古雅,不是其他寺庙能比的。山门涂朱漆,配以铜色角门环,肩墙磨砖对逢,建筑风格似北京八旗世家,很有特色。山门两侧原有石枕,刻工古朴,是元代文物,今已不存,以石头狮子代替。
  准提菩萨,又称准提观音、准胝菩萨、准提佛母、尊那佛母。准提法属于杂部密教之经典。准提菩萨,密号最胜金刚,又云金刚母。禅宗将准提菩萨视为观音部之一尊,深加尊崇。日本台密以准提菩萨入于佛母中,以袍为佛部之尊。日本东密则以准提菩萨为六观音之一。准提菩萨因为具有三目十八臂的造形,故一般人很容易将其误认为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千手观音有时以十八臂为造型),这是不懂佛教经典仪轨所致。其实二者的区分很简单,一般准提菩萨造形一定是三目十八臂,且是坐姿。而千手观音则立姿与坐姿(东密)都有,手一般都是四十只,或二十四只,或十八只,一般都会左右二手手执杖,及向上二手,手执日月且有一只手是执化佛。千手观音一定是十一面,也就说它有十一个头。而准提菩萨则是只有一个头,且大都是会头载五佛冠。这是二者最大的不同点。
  据老先生讲,杨柳青准提庵的菩萨像为木雕十八手坐姿像,工艺非常精美。菩萨像全身贴金,而供器也很古朴精美,这是旧时镇内其他寺庙所无法比的。而菩萨像内还装有宝石制作的五脏,这可以说是世上罕见。可惜,菩萨像毁于“文革”。
  准提法属于密法。而古代流传的密法(唐密)在中原地区,特别是唐武宗灭佛后销声匿迹。然而准提法却得到广泛传播。甚至很多禅宗和尚也修持准提法。著名的《了凡四训》作者袁黄(袁了凡)就是从云谷禅师学得准提咒并作为自己根本的修持方法的。佛教中,准提法有清除业障的功德,有“百无禁忌有求必应”之方便。在杨柳青就有很多关于准提菩萨显圣保护百姓的传说。据传,解放天津时,一次国民党飞机来轰炸杨柳青,炸弹扔向了居民区,突然从准提庵生起一朵白云,化为一双大手,接住了炸弹,扔到了运河里。当然,这只是传说,但反映了当时杨柳青人对准提的信仰。
  准提庵承载着传统文化,承载着杨柳青的历史,而准提庵至今能基本保存完好则是古镇幸事。
  历史人文建筑之席市大街
  冯立
  如果说杨柳青因运河而兴,那么我们能够找到的考古证据就是席市大街古遗址。1992年在杨柳青席市大街的基建工程中发现古代遗址,面积约1000平方米。据《西青区志》等资料记载,按地层分层次地发现了包括金、元、明三个不同历史阶段的陶器、瓷器残片和墓砖、度量衡用具,以及一枚日本“宽永通宝”钱币。在出土文物中,有一大批纹饰繁复、款式多种的明代青花瓷器的残片。据当时进行考古发掘的天津市考古专家推断,此遗址是当时漕运的中转站。
  可以说,席市大街的古遗址证明了杨柳青自金代就是大运河上的重要节点,同时也证明了席市大街一带自金代就已经有居民居住生活了。随着岁月流逝,能够证明杨柳青历史的很多东西都已不见,但好在席市大街仍在。
  席市大街西起药王庙前大街,东至菜市大街南口,东与猪市大街相接。长207米,宽4至5米。旧时每逢一、六集日,外乡如杨芬港、胜芳、台头和本镇居民来此出售苇席和荆柳筐篮等,因此得名。
  旧时的席市大街也是杨柳青寺庙的聚集地。其东口紧邻泰山庙(即娘娘庙),中段北侧有建于明代宣德十年(1435)主祀玄武大帝的玄帝庙,中段南侧有火神庙。席市大街西口有地藏庵,供奉地藏王菩萨和观音菩萨等,《津门保甲图》称为菩萨庙。在河南紫竹庵(紫竹林)未建时,每逢农历七月十五盂兰盆节,地藏庵都要举行盂兰盆会,超度亡灵。晚间,杨柳青的男女老少以瓜皮置油捻,放到河中,顺流而下,河灯一片流星,数里始熄。还以大船载清音法鼓老会,吹奏法鼓,沿河往返,至午夜方息。
  旧时,在地藏庵和玄帝庙之间有税局,清道光年绘制的《津门保甲图》有明确记载。西青区一些志书上说的“境内各项税收由天津县衙及静海县衙负责征集”“由‘户房’掌管财政与税赋”的说法似不确。而税局是在相当的级别的地方才设立,从税局的存在,我们也可以看出当年杨柳青的重要性。
  旧时,席市大街的重要性还在于,它是人们买卖杨柳青年画的集市所在地。杨柳青的画市位于席市大街,玄帝观至泰山庙(娘娘庙)中间,平时并无集市。每年农历腊月十一日起,贩画者就把南乡炒米店、古佛寺及本镇等年画作坊刊印的木版年画,以及门神、灶王、全神像、春联趸来,把样画挂在墙上,以供人选购。此外剪纸、窗花、吊钱等节日装饰品也都集中在此贩卖,直至除夕晚间,始行画市才收。这热闹的场面需要等到第二年再见了。
  可以说,席市大街是杨柳青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我们应该予以应有的重视和保护。
  历史人文建筑之菜市大街
  冯立
  菜市大街位于杨柳青镇中部,南起猪市大街,北至后大道。西与药王庙东大街相通,东接永兴利横街(已拆毁)。全长210多米。《天津市地名志·西青区》说菜市大街“相传于清光绪八年(1883年)形成”。但我们发现清道光年间绘制《津门保甲图》中,菜市大街的格局已清晰可见。所以,菜市大街的形成应不晚于清道光年间。
  旧时,沿运河两岸的杨柳青及其周边村庄盛产蔬菜,特别是青麻叶大白菜、沙窝萝卜尤为驰名。大批量的蔬菜,往往以船只通过运河运往天津市区。而一些种园圃的小户,则在一大早担担来到杨柳青贩卖,其价格与天津市区相差无几。而这些小贩集中卖菜的地点就在现在的菜市大街南头。这也是菜市大街之名的由来。
  菜市大街地处杨柳青中心,且有较悠久的历史,至今保留着一些古旧而又精致的建筑。《西青区第三次文物普查宣传手册》中列举的菜市大街7号院就是一例。据该书介绍,菜市大街7号院为一进三合院,布局紧凑,坐东朝西临街开有随墙门,北侧跨一厢房,门道内开门,厢房后檐用筒瓦砌瓦画并与随墙门砖栏板相连。
  北房三间东侧跨一间耳房,檀硬山、清水脊,布瓦墙面,砖挑檐,素面戗檐砖,坎墙砌海棠池。东厢房两间,石台明,砖坎墙,帘架门。
  该书评价说,此处院落布局虽有些紧凑,但建筑做法规矩,非一般小户人家能比。其实,从照片看,虽然由于居民晾晒衣物及放置杂物,院子稍显凌乱,但却遮不住原本的雅致。这或许只是杨柳青众多藏在深处无人知的雅致院落的一个吧?或许有更多这样的杨柳青先人留给我们的历史文化珍宝等待我们去挖掘,去保护,去认识呢!
  曾经的尔家庄
  尔洪琪
  源远流长的京杭大运河滋养过世代西青儿女。她流经辛口镇的河段有很多道弯,她是一条祥龙,曾经呵护过辛口镇内的15个村庄。孰不知,过去的运河岸边还有第16个村庄,这就是曾经盛名470年的尔家庄。
  从南运河冯高庄大桥向南望去,河西岸有块酷似河槽的洼地,上面是一片突起的绿洲。那里就是曾经的尔家庄遗址。中辛口人管它叫“南河滩”,冯高庄人称其为“尔家口子”,小沙窝人叫“庄户地”。
  尔家庄人是北魏权臣尔朱荣的后代,尔家庄由尔朱兰于1400年前后所建。据说,当今天下所有尔姓都是当年契胡民族秀容部落尔朱氏的后代。尔朱兰是“燕王”朱棣手下的一名战将。他率领尔家军的骑兵,从老家山西出发,征战于京津冀地区,一路拼杀,所向披靡,战功卓著。后来,他带领骑兵一部,携家眷共600人驻守在沙涡砦,今小沙窝村北。因全村均属尔姓一族,故起名“尔家庄”。
  当时建村庄的神圣职责就是固堤护防,漕运护航,垦荒种粮,治安一方。明朝初期,人均田地很少,也很贫瘠。洪武(朱元璋)十四年(1381)全国统计共有田地3.6677亿亩,人均6.13亩。所以朱棣当朝后非常注重农田的开垦。到万历六年(1578),全国统计田地7.0140亿亩,人均11.56亩,几乎翻一番。
  当时,尔家庄的全村老幼齐上阵,兵分三路搞建设。一路加固堤防,一路建设村庄,一路开田垦荒。首先,在划出村落的南、北、西边挖掘三个坑塘,取土加固堤防和堆积村台建房。当时有段顺口溜是这样说的,“野战帐篷当住房,战马拉车驮土筐,捕鱼打猎当干粮,披星戴月战土方”。经过全村人的努力,当年就初步建成了边长为400米正方形的高台村庄。同时,大大加固了尔家庄所管辖的2000沿米的运河堤防。
  那时,大运河西岸至子牙河畔是数万亩广袤的莲花淀。当时的莲花淀到处是杨柳、芦苇、荷塘和沼泽。尔家庄的三路大军奋力拼搏后,成果显著,到年底,不光有了住房,也开垦出农田2000亩。
  到明永乐末年,尔家庄已拥有人口700人,田地1万亩,还有10多个苇甸荷塘,有成群的牛羊,河堤高出水平面10米,堤宽12米,纤道铺成青砖平路。从河槽开始,依次排列着栽有整齐的杨、柳、榆、槐。来往的船只都能顺畅地通过尔家庄,过往的船夫们都留下赞扬的话语。有些船只还留恋地在这里歇歇脚板、加点柴粮。当时还流传有一首歌谣,“独流下游尔家庄,河水平稳堤宽敞,热情周到帮漕船,如同回到咱家乡。”据说有一年,一只下游行使的船只,在宣家院村的大回流湾不慎将炉灶掉入河中,尔家庄送给其新炉灶和足够的柴粮。还有一次,上游驶来的船只在中、上辛口交汇处的回流湾,一位纤夫用力过猛摔倒在地,右手臂骨折。尔家庄人使出了祖传的正骨医术,将其治好。像这样的好事,尔家庄人不知做了多少件。
  谈到漕运护航,尔家庄总是严阵以待,不负使命。虽然经历过漫长岁月的艰辛,但是没有一只运船在这里遭劫难。
  说起固堤护防,尔家庄有其独到的妙方。除了植树固堤外,还在堤上堆积有无数的土牛,常备有苇箔柳笆、木桩草袋。每年汛期都能化险为夷,并流传下可歌可泣的美名。如清康熙初年,河水暴涨,大雨不停,尔家庄北部的河堤开了口子,两个时辰未堵住。就在这最危急时刻,尔家庄的头领尔朱瀚抱起其年幼的二女儿毅然站在开口处的溃堤上,斩钉截铁地说:“尔家庄的乡亲们、族人们,我们曾经是能征善战的勇士,今天我们要做治洪护堤的英雄。今天,如果不把口子堵住,我就抱着女儿跳入河中。”这一惊人之举,使全村百姓激动振奋,大家经过拼搏,终于把口子牢牢地堵住。这气壮山河之举,感动了十里八乡。从此,尔家庄又有了一个美称—二姐庄。
  公元1871年,这座英雄的村庄却没能躲过那场千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河堤几次决口,几次都被堵住。尔家庄人采取了从水面开始,用打木桩排柳笆,夯实土方等方法筑成层层梯田式的坚固堤防。这样就缓解了洪水的冲刷。在数天的抢险中,全村老幼齐上阵,木桩、柳笆、土牛用完了,就拆房梁卸门板,挖房土。男人在前沿,扛草袋、打笆桩,女人用笸箩、床单运土,连我那当时8岁的曾祖父尔德才也提起了土筐。
  但是,再坚固的城池也低档不住腹背同时受敌。就在堤防修好的第二天夜里,大清河及其上游的数条河流汇集的洪水冲垮了子牙河,又以排山倒海般的水势拦腰冲垮了尔家庄北半个村庄及堤防,口子宽达300多米。同时,也冲垮了对岸郭庄子王家的百亩果园,形成了今天的王家坑(谐音:王八坑)。汹涌的洪水借着西高东低的地势向天津卫冲去,直逼今天水上公园以南的卫南洼,流经津南区的南洋,一泻百里注入渤海。
  当时,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大清律实行的是以村庄守堤负责制。尔家庄人为躲避再遭人祸,含泪告别了这个世代居住471年的名存实亡的家乡,沿着运河分散到下辛口、前桑园、后桑园、东桑园、东碾坨嘴、杨柳青及天津市区、北辰、静海、武清、宝坻等区县。
  还有部分亲人流落到京冀地区。不管怎样分离,尔家的人们还都依然住在大运河岸边,还都依然回望着尔家庄。今天,尔家庄的后人已经达到万人。有蜡像大师尔宝瑞,香港导演尔冬升,外科医生尔启东,还有众多默默勤奋的工农商学兵骄子。
  时光荏苒,已经过去138年,虽然经过了多次浚河修堤,整田改地,但是,尔家庄的村型还在,尔家庄的精神依然屹立在那块土地上。尔家庄人战胜洪水的英雄壮举永远印记在大运河的历史长河中,永远留在尔家后人及西青人民心中。
  杨柳青的公园变迁
  方博
  世纪之交的2000年,天津市就将西青区定位为“民俗生态旅游区”。杨柳青作为千年古镇,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这里青砖灰瓦,街巷幽深,高门大院,鳞次栉比。其中的“石家大院”有“华北第一宅”的美誉。这里因河而生,依水而兴,京杭大运河见证着古镇的沧桑变迁。这里“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是名闻华夏的木版年画之乡。如今,这里更是堪称津西的一座历史文化的大公园。
  然而,若是提到在杨柳青筹建公园的历史,这还要追溯到1933年。当时,国民党天津县第三区区长刘增璠向天津县政府提交了在杨柳青筹备建筑公园的呈文。当年(1933年)8月8月,天津《益世报》全文刊载了此请示报告:
  “呈为呈请事,窃职属杨柳青镇,居民六千余户,人数三万余口,人烟稠密,地势狭小,流通空气,不敷吸用。区长有鉴及此,拟在该镇村外,建设公园一处,使民众任意游览,换吸清新空气。惟事关建设非财莫举,区长拟集合该镇绅商组织一筹款委员会,负责筹款,兴办此事,是否可行。理合具文呈请钧府鉴核示遵云。”
  上世纪30年代,杨柳青人口已逾三万,地少人多,空气污浊。为改善环境,才有了筹建公园的提议。可是此后,不知何故,未有下文,以致此事不了了之。这一等就是五十多年。
  直到1984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下,杨柳青公园才得以兴建。公园建成后,树立“建园纪念碑”,碑阳由津门著名书法家王颂余先生书“杨柳青公园”。碑阴则由谢玉明先生撰文,郭丕成先生书丹,记述建园经过。其中写道:“古镇杨柳青……向背子牙、运河之间,村闾古雅,渔船皆便,享誉北国江南。然而,风雨百年,缺杨少柳,又多断壁残垣。建国后,兴百业,镇容变,人烟渐稠,众望兴建游园。一九七二年为根治海河,乃将镇内运河南迁,遗留故道遂成泥湾。兹为兴利除弊造福人民,始于一九八四年填土建园……至一九八七年五月告竣。”
  2003年,为进行景观提升,杨柳青恢复了运河故道,并在运河两岸建设多处园林小品及休闲广场,同时栽种苗木。从而使河水碧波荡漾,两岸移步异景,形成绵延几公里的运河风光带。
  据西青文史学者冯立介绍,在杨柳青公园建成前,曾有一处人民公园,位于镇北。旧时,杨柳青多坑塘,有“小江南”之称。镇北有一地,四周荷塘环绕,中间为圆形花园,南面有一条3米宽的甬道通往园中。新中国成立后一度定名为“人民公园”,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1956年,天津专区工会在此建立劳动人民俱乐部,院中建起一座200多平方米的礼堂,内有图书、借阅、舞厅等设施,园内修建了灯光球场。每周开放6天,晚上常举办舞会、比赛活动。1957年,年轻时的田连元(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在杨柳青说书期间,拜风云老会岳家林为师学武,每天早晨即到此练功。1958年,天津专区迁往沧州,此园移交给杨柳青镇政府。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该地仍保持着四周环水的状态。
  纵观在杨柳青地区建设公园的历程,这一路走来,正是一个古镇变迁的印记。
  大任庄是明代屯田衙门所在地
  朱国成
  据《明清时期河西屯田、营田始末》载:明中叶以来,即有一些有识之士积极建议在京东地区开发水田。弘治时的大学士邱浚、都御史林俊,嘉靖时的兵部尚书李承勋,隆庆时的直隶巡按御史杨家相以及万历初年的徐贞明,皆倡言兴修水利,开发稻田。但由于朝政已日趋腐败,廷臣附合应命者少,倡议遂寝。至万历二十年(1592年)及二十五年(1597年)明政府两次在朝鲜抗倭(日本)用兵,派左副都御史汪应蛟驻兵天津,沿海河下游布防,其见海河西岸静海县地界,一片荒芜,萑苇丛生,询及当地百姓,说是“此地斥卤不耕种”。汪应蛟认为斥卤之地“无水则碱,得水则润”。若按照闽、浙沿海治地方法:穿渠灌水未必不可为稻田,而一时文武将吏多持怀疑态度。汪应蛟遂捐俸买牛制器,开渠筑堤,先在葛沽、白塘二处种水稻两千多亩,薯豆旱稻三千亩,年内即获丰收,水稻亩收4至5石,薯豆得水灌溉,力勤者也亩收1至2石。由是军民始信闽、浙治地之法可在北方推行,而各官也相信斥卤可尽变为膏腴。
  抗倭援朝战争胜利后,汪应蛟任保定巡抚,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十月十八日上疏朝廷,建议在天津东南实行军屯,所获以充军饷,“得旨允行”。由是垦政大兴,自何家圈(今河西区境上、下河圈)以下,沿双港、白塘以至葛沽,屯田种稻,号称“十字围”(即求、仁、诚、足、与、食、力、古、所、贵)。但行之不久,因倭平撤兵,汪应蛟又上调为工部右侍郎,后续屯将执行不力,朝内党争激烈,反对者谓“得不偿失,迄无成功”,使经营有成的屯政,废于一旦。
  由此可见,明代屯田规模很大,包括了自何家圈至葛沽的海河下游广大地区,其中几乎包含大寺镇全境。
  明·汪应蛟在《海滨屯田疏》中曰:“(万历二十九年十月十八日)保定巡抚汪应蛟奏海滨屯田试有成效,酌议留军并垦,召民兼种,以资兵饷,以永固重地。臣窃见天津、葛沽一带,咸谓此地从来斥卤不耕种,间有近河滋润种艺豆者,每亩收不过一二斗。臣窃以谓此地无水则碱,得水则润。若以闽、浙濒海治地之法行之,穿渠灌水未必不可为稻田……计葛沽、白塘(口)二处耕种共五千余亩,内稻二千亩,其粪多力勤者,亩收四五石。余三千亩或种薯豆或旱稻薯豆,得水灌溉,粪多者亦亩收一二石,惟旱稻竟以咸立槁……夫天津当海河咽喉,神京牖户,自倭警震邻,开府设镇,署将增兵,而其地益重。”(《畿辅水利辑览》)
  董应举经理天津至山海关屯务时,亦上《请修天津屯田疏》:“臣近到天津,历何家圈、白塘口、双港、辛庄、羊马头、大人庄、咸水沽、泥沽、葛沽,见汪司农(应蛟)往日开河旧迹犹存,可作水田甚多,荒废不久开之甚易,一亩农工只用八钱,可得栗三石三斗;久荒者,亩用农工一两,其挑浚旧河为力不多,只须挑浚数尺,明年万石之粮可必也……(《畿辅水利辑览》)
  据乾隆《畿辅通志》卷47载,大任庄曾是明代屯田衙门所在地:“何家圈、吴家嘴、双港、白塘口、辛庄等围营田,引用海河潮水仍泄水于本河。按何家圈围,地势平坦,土性滋润,天然粳稻之乡。前明抚臣汪应蛟相度屯田,以此为首围,中有官庄围,南有大人庄,询据老民:当时屯田御史及屯田道厅等官驻札于此,故名。雍正五年循照沟围旧迹开筑营田八十三顷十六亩。民间自营田二十三顷四十亩。”
  《天津县志》卷17录“旧志”条对此有证:“汪应蛟相度屯田,以此为首。围中有官庄,围南有大人庄(今大任庄)。询据老民,当时屯田及屯田御史、屯田厅道等官驻扎于此”,故名大人庄(今大任庄)。此为“大任庄”得名的最早记载。
  古镇广场的喷泉
  杨书森
  魅力名镇杨柳青广场上的喷泉,开启以后伴随着轻重缓急的天籁之音,流光溢彩、错落纷呈,使得游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
  古镇7.2万平方米的广场上,有绿茵似毯的草坪,有曲径通幽的鹅卵石路,有茂密成荫的树木,有万紫千红的鲜花,有大理石铺设的地面,有汉白玉雕琢的桥廊,有造型独特的罗马柱,有红色“百福之门”、黄色“文明之光”和蓝色“发展无限”的大型雕塑,更有沁人肺腑的三座喷泉。
  最大的一座位于高达十六米“百福之门”雕塑的四周。在其底座镶嵌着九十九个异形篆体紫铜福字的地面上,安置了三百八十八柱泉眼。喷泉随着音乐旋律的抑扬顿挫,喷出互低互高、互急互缓、由低渐高、此低彼高的水柱。那水柱低时不足两米,高时则达二十来米,几乎没过雕塑的顶端。水柱升起时犹如寒光闪烁的千簇利箭射向蓝天,降落时胜似玲珑剔透的万块碎玉洒落地面。这座喷泉冬天关闭,其余三季每天早午晚开启。夏天的晚上,人们茶余饭后闷热难耐到广场散步纳凉时,聚拢在这座喷泉的周围,看着那高悬空中的水幕,听着那淅淅沥沥雨声,沐浴着夹杂水雾的凉风,一天的疲惫和燥热立即消失,那“味道好极了”的感觉,让人“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于是,有的人举起相机留住绚丽多彩的景观,有的青年恋人挽着胳臂与喷泉合影,有的老人伸手承接冰凉的水珠。更为有趣的是个别儿童趁着音乐暂停、泉水息喷的当儿,迅速跑到雕塑下面玩耍,刚要探身外跑,不料没出几步,乐声骤然响起,泉水迅疾喷出,弄得浑身湿透,激起一片笑声。
  另一座在距“百福之门”雕塑二十多米的正北。那里有一处汉白玉石砌成的花坛叠水,泉水从坛下石缝涌出,随即瀑布似的泻入三米多宽、数十米长的水池。池子从北到南有四个台阶,阶梯落差不足一米。泉水逐个台阶泻落时,如同一面明亮的镜子,映着蔚蓝的天空和缤纷的花草;更像庐山飞流直下的瀑布,溅起洁白如玉的浪花。池中有六个状如扇面的泉眼,将喷出两米多高的泉柱绽成两米多宽的玉扇,然后又碎玉般地散落池中向南缓缓流淌。池子两侧和底部铺设着蓝色的瓷砖,泉水流经时清澈见底,与蓝天白云浑然一体。人们在那儿驻足片刻,就会陶醉其中不愿离去。
  沿着场内石砌小路东行,在“发展无限”雕塑的北面就是第三座喷泉。那里有条月牙形的水池,里面有二十多个状如扇面的泉眼。也许这儿水流缓慢、游人稀少、比较僻静的缘故,我每次到广场散步,都情不自禁地在泉眼四周的石墩上静坐,闭目聆听绵绵不绝的泉声。这里喷出的泉柱和泉花,形状虽然亚于“百福之门”和花坛叠水两座,但那声音却独具特色。听起来像山泉在呜咽,像野马在奔驰,像春雨在润物,像激流在宣泄,像瀑布在飞流,像春蚕在咀嚼。如果说前两座喷泉分别是原驰蜡象的北国风光和小桥流水的江南景色,那么第三座喷泉则是时光老人百年见证的述说。那声音将我的思绪如同清澈缓慢的流水,在历史岁月的长河里泛起兴建广场的浪花。
  我是1964年秋后调到古镇工作的。记得那时偌大广场(当年称作大会场)仅有一座破旧简陋专供召开群众大会使用的主席台(1970年3月30日曾召开宣判罪大恶极的反革命分子王二楞的万人大会),和一条蜿蜒似带通往场北(专署前街,现为府前街)53路公交车站的小路。此外,尽是风来沙石弥漫、雨后泥泞难行的黄土,没有一点绿色的生命和微热的灯光。倘若傍晚前后孤身只影行走其间,真让人心寒胆战、毛骨悚然。1971年,随着区府的迁入,在空旷的大会场上陆续建起低矮平房的小学、菜店、农林局、农机局和廊坊地区水利局宿舍,只有区府、公安分局、书店、农行、党校和纺校礼堂才是所谓鹤立鸡群的楼房。1997年,古镇开始平房改造,大会场上的机关和居民陆续乔迁。房舍夷为平地以后,区府斥资在其旧址的废墟上,于2001年建成了现代特色、名副其实的广场,使古镇的父老乡亲有了休闲健身的乐园。人们在那儿披红戴绿扭秧歌,或成群结队跳舞蹈,或聆听音乐打太极,或举目蓝天放风筝,或摇着小扇侃大天,或带着孩子尽兴玩,或争先恐后唱红歌,或看着喷泉觅诗句,或钻进柳幔说悄话,或……
  都说“久入芝兰之室不闻其香”,可我十个春夏秋冬,每天只要闲暇无事,就不由自主地奔向广场,总觉得那儿新鲜亲切、富有魅力,尤其是那三座朝夕眷恋、情有独钟的喷泉。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十四册

《西青文史第十四册》

本书分地方文化、名胜古迹、风物掌故、寻根成果、风物掌故、历史研究、人物春秋等栏目,收录了杨柳青年画起源管窥、杨柳青年画起源·年代·鼎盛时期的研究、杨柳青年画里的款题、杨柳青年画的构图造型和色彩、杨柳青年画与年俗漫谈、解放后年画的传承与创新、杨柳青年画作为年画之首原因何在、民俗谐趣寓意长、年画的教化功能、年画制作工艺绝活多等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西青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