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远——迪化驮运轶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文史第十一册》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6282
颗粒名称: 绥远——迪化驮运轶事
分类号: K292.1
页数: 4
页码: 122-125
摘要: 本文介绍了古城驼道的历史和兴衰。古城驼道是古城商业繁荣的必要因素,古城商业兴旺时,驼道也十分繁忙,骆驼是当时主要的交通工具。民国初期是古城商业昌盛时期,驼道也最为兴盛,有上八站、下八站、大草地、小草地等十余条驼道。但随着交通工具的发展和政治的变化,驼道逐渐荒废。本文详细叙述了各条驼道的开凿情况和历史变迁,展现了古城驼道的繁荣景象和历史价值。
关键词: 乌鲁木齐 客货运输业务 驮运轶事

内容

迪化(乌鲁木齐)到内地的客货运输业务,要数骆驼运输历史最为久远。今乌鲁木齐南门外马市、羊毛湖一带,清朝、民国时期即为驮运业聚集区和驮载货物集散地。论驮运规模,当以新绥驮运商道规模为最大。
  1986年10月7日,应笔者特邀,专请内蒙古自治区伊斯兰教协会副主任、前著名驼商“曹德厚堂”号曹梦麟老人就民国年间横贯东西、绵延数千里,曾经是连接乌鲁木齐与绥远(内蒙古自治区)盛极一时的驮运商道,追溯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往事。
  一、曹梦麟曾从事多年乌鲁木齐与绥远间的驮运业务,为新疆乌鲁木齐著名商号接送货物。据《绥远通志稿》载:“本省驼户最著名者,首推曹德厚堂。所运货物,揽脚而外并有自办大宗商品,盖以运商而兼货商者也。新疆古城各地均有分店,规模颇大”。曹氏说:“所谓大西路是从呼和浩特出发,走乌兰察布盟,过百灵庙,再经由外蒙古,过老爷庙到新疆地界。走大西路原来挺顺当,后来外蒙古宣布独立,中国驼队不再通过此路。”
  小西路较大西路水草差、困难多,要多走几天。要从乌兰察布盟到巴彦淖尔盟,西去阿拉善盟过居延海,经哈密到巴里坤、奇台(按:大西路由呼和浩特至奇台72站,全程5430里,走小西路则80余站)。
  二、曹梦麟说,当年为迪化的杨柳青商号“德兴合”等驮送货物途中,常遭各种劫难。以民国21年(1932)被外蒙古扣留损失最重。那一次共有14家驼户、9顶帐篷、100余名员工(即每一顶帐篷为180~240峰骆驼),总共骆驼2000多峰,2150驮货物。当走到居延海额济纳旗时,遇到甘肃省税务机构到此收税。这伙收税者有20多人,携枪骑马,收税没有依据,他向你要多少钱你得照给,拿不出钱来就得扣货,他想扣啥货就得给啥货,而且作价随心所欲。在当时的小西路上,宁夏省也设收税站,在二里子河、公婆泉都有。几个地方收税方式方法一样,如同抢劫。脚户无奈,走过居延海,驼帮为减少货主损失,决定设法绕过税卡,于是进入外蒙乌鲁达色汉地界,把驼铃摘去天黑行走。但不幸的是被外蒙古巡边队伍扣留,把驼户9个头人用汽车运到库伦(乌兰巴托)监狱。被扣的货物全部堆起来,将骆驼打上火印。到第14天才将人放出,经多方向库伦商会求助,已滞留70余天。后将货物登记造册,按货物数量的20%没收。此外,每人扣税20元,每峰骆驼扣50元,蒙方苛收,以货抵税声称折银元23万元。经新疆奇台商会等核实,实扣40万元。足足折腾了一个月才放驼队由原路遣返绥远。第二年驼队才把剩余货物送到新疆。后来得知14家驼队被扣阻事件,是经民国政府和新疆绥远两省多方交涉,托请库伦德国福祥洋行等代为办理的交涉,方被发还部分商品。驼队被扣留期间,驼商杨生景丢下骆驼和货物,只身逃回国内,损失惨重。现固原巷一带驼户老人有顺口溜说,“九四十三顶,苦了杨生景”,说的就是这段悲惨经历。
  三、曹先生回忆民国20年(1931)曾为和靖蒙古王爷运送铜制佛像,光佛像就有70~80骆驼驮子。同时并从北京请来两名技术人员,到新疆安装。因铜佛像很大,驮运时分解开佛头、佛身、佛腿等分别捆扎。此佛像为满楚克扎布、土尔扈特第27世汗王、南路旧土尔扈特盟长任职期间,专为和靖巴仑台黄庙群从北京置办的铜铸佛像及法器。
  四、驼队有严密的组织。一般一顶帐篷(房子)180峰骆驼,10名驼夫,两个领班。驼夫两人为一把子,行走分五把子,头尾队列有序,收尾者要听驼铃声。每行至驻地,驼夫们即扎起帐幕拾薪汲水,掘地为灶支锅做饭,各司其职。昼息夜行,习以为常,寒冷季节铺冰盖雪,有时与骆驼相依而眠。民间花儿有“赶车下夜拉骆驼,世上三般无奈何”的唱词。绥新驼户,一年方能往返一次,中途经过大漠流沙及人烟绝少无水草地区,气候严寒,全凭驼夫和骆驼忍耐力在艰苦环境下负重前进。他们是伟大的冒险家、旅行家,贸易开拓者。
  五、驼业都有行会。新疆驻绥远的同业公会叫“新疆社”。清同治四年(1865),新疆驼户成批到绥远太平昭承揽驮运货物。光绪初叶增加到百余户,随之组建新疆社。每三年推选一届社首,每逢阴历四月八日“献戏酬神”。此组织直至抗日战争时期中止。清光绪十五年(1889),驼商捐款在奇台建马王庙,塑马王神像,春秋两季举办庙会。民国二十二年(1933)组建马王社,推选出社长,负责组织联络驮务(按:乌鲁木齐小东梁马王庙之建立亦缘起于此)。
  骆驼有商道灵魂之誉,深受驼夫珍爱。骆驼有许多动物不具备之本能,如体型高大,可承重150公斤左右长途跋涉,圆形四蹄长有肉垫适宜沙地行走,身体有多处胼胝体供支撑身体歇卧。骆驼的双重眼睑和睫毛防飞沙伤及眼球,鼻腔有可关闭瓣膜阻止沙尘进入肺部。采食骆驼刺即可果腹,肉峰储备营养,数日不饮水仍可服役。驮运世家德厚堂最多时有800峰成驼投入营运。
  六、绥远驼户民国初年已定居迪化,先是从事短途驮运业,多聚居于药王庙、固原巷一带,抗日战争时期逐渐增多。1998年,笔者与仲应学曾走访绥远清真寺管委会,听取尹永盛、刘致华等人回忆得知,民国三十六年(1947)迪化即有96户绥远回族驼户集资,在固原巷购置地产,兴建清真寺。此寺占地1400平方米,为眷恋故乡,命名为绥远清真寺。至今,这些老人仍操绥远话,口语清晰,语音独特,与本地回民发音有别。1996年调查绥远驼户迁入乌鲁木齐者118户,繁衍至今已有1800人,已不再经营骆驼运输业务。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十一册

《西青文史第十一册》

本书分西域商旅图、杨柳青骄子、百业竞身手、文化大融合、寻访赶大营踪迹、寻访赶大营后裔栏目,收录了《赶大营的天津人 》、《已故诗囚王子钝》、《高万发的甜蜜事业》、《礼门公所的性质》、《赶大营的兴衰》、《新疆杨柳青后裔有多少》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张成质
责任者
曹梦麟
相关人物
杨生景
相关人物
仲应学
相关人物
尹永盛
相关人物
刘致华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乌鲁木齐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