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青区图书馆
西青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西青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张家窝村疙瘩爷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文史第十册》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6247
颗粒名称:
张家窝村疙瘩爷庙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4
页码:
60-6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张家窝村疙瘩爷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庙宇,位于张家窝村中心。它的前身是龙王庙,始建于明朝天启年间,占地约十余亩。庙中供奉四海龙王,意在求一方风调雨顺。庙宇在清朝光绪8年(1882年)重建后更名为八郎爷庙。疙瘩爷庙的特色在于其建筑和雕塑,大殿内的壁画、塑像和木雕都保存完好。每逢正月十四,庙中僧侣打水净院,大开庙门,正月十五为张家窝村集市,正月十六为庙会,是当地重要的民俗活动。
关键词:
疙瘩爷庙
西青区
历史
内容
疙瘩爷庙的由来
疙瘩爷庙原名八郎爷庙,它的前身是龙王庙,位于张家窝村正中。始建于明朝天启年间(1621年—1627年),占地约十余亩。庙中供奉四海龙王,意在求一方风调雨顺。当时百姓习俗,凡治病消灾、添丁增口、发家致富、考取功名等,皆需求助于神灵庇护。但仅靠四海龙王是没有这么大福荫的,于是众议将龙王庙扩建,多设神位。
清光绪8年(1882年)庙宇重建。由天津紫竹林派一老僧来此督导建庙事宜,并更名为八郎爷庙。据传疙瘩爷系女儿身,是八郎爷的胞妹,姓柳,祖籍直隶省香河县,兄妹同在天津修成正果。疙瘩爷能治百病,尤其擅医治疙瘩,故民间俗称疙瘩爷庙。
建筑与雕塑
大殿为砖木结构,用青砖、青瓦修砌而成,东西耳房各两间,为土坯建筑。台基高1.3米,面阔三间,进身两间,即明三暗五。硬山小式造,人字脊,五架抬梁式建筑。
大殿正中后墙上,悬挂壁画松、竹、梅、兰,意在四季
保存完好的疙瘩庙主建筑
长青。大殿正中上层供奉泥塑天皇、地皇、人皇,庄重威严。前下首为泥塑的八郎爷雕像,木刻的疙瘩爷塑像。坐像、行像栩栩如生。左下首为泥塑的药王爷神位,有一马童牵一匹白龙马,为药王爷的坐骑。右下首为泥塑的四海龙王塑像,吞云吐雾,永降吉祥。旁边有活动木雕的小龙王爷塑像,民众祷告求雨将小龙王爷塑像搬至殿外,以求风调雨顺。大殿西侧墙上,有伏虎图,佛家手持金刚圈猛打下山之虎,以求保民众平安。伏虎图案下首为高天官、判官两大金刚的塑像,判官手持狼牙棒,招魂牌,威武站立。大殿东侧墙上有降龙图,墨龙在图案的右上角,降龙罗汉手持金钵、宝珠戏飞龙。降龙图案下首为雷公、闪电两大金刚,叱咤风云,呼风唤雨。
庙宇内左右侧的山墙上,在四大金刚南侧,各有2米的拱式玄门,供和尚、僧人出入大殿。正殿屋檐走廊东西墙上绘有四知图,即:年知、月知、日知、时知。正殿门口右侧梁上挂高1米、直径0.5米的铜钟,和尚、僧人开庙门或诵经敲响铜钟。进殿彩梁上悬挂着海灯用于照明。疙瘩爷神位前,有一香案和跪垫,拜佛者,手持香火,跪铺垫叩拜、祷告。香案右侧角有一磬,有僧人站立一旁,来人叩拜、祷告,僧人敲磬,以示各神位已听到了。
梁顶饰卷云纹彩绘,书写“有求必应,诚则灵,敬如在”题记。
庙台高12米,宽8米,计96平方米。正殿前两侧为进庙马道。庙台下摆放着大红香炉,长1.9米、宽0.6米、高0.88米,正中书有“阿弥陀佛”四个大金字。香炉供人们烧香敬神之用。
山门建于民国13年(1924年),中央为两扇大红玄门,高3.7米、宽1.6米,左右两侧各一大红小门,高2米、宽1.3米,属硬山顶,人字脊,不式造建筑。1953年小学扩建,山门拆除,1987年10月15日由村委会在原地南侧10余米处重建山门。山门为阁楼式建筑,上下两层,上层五脊,歇山顶。下层砖砌券,拱顶过道,券内外上镶有“恩及九州,高照环宇,吉祥如意”题记。
自明朝天启年间建庙起,即有僧人住持,多则3至5名,少则1至2人。历代僧人圆寂后,都葬于庙西北墓地。至民国初年,庙内尚
有两名僧人,法号“普悦、普照”,乃境内高村人氏,俗家姓毕,系亲兄弟。普悦圆寂后,普照于民国15年(1926年)还俗,后庙内一直无僧人住持。
民国9年(1920年)庙宇补修,殿内壁画重绘。东西山墙的降龙伏虎图系本地马平林所绘。正面墙壁画出自本村杨西荣之手。图中花草为本村的杨殿臣和康庄子王少坤的手笔。民国12年天津县官产局欲拍卖庙地,消息传来,群情激愤。村民卢开明为民请命,迫使官产局改变初衷,后为保护庙产,在庙一角建天津县小学,即今日张家窝小学前身。
1950年破除迷信,殿内陈设皆被清除,取缔庙会。1952年小学校迁入殿内。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波及,庙宇建筑损坏严重,墙体倒塌,仅剩四梁八柱托住殿顶未倒。震后,村内用红砖将墙体修复,做裱纸厂、画杆厂的仓库,存放物料。1993年村民自发捐资,请命修庙。张家窝村委会顺遂民愿,为拯救保护古建筑和古文化,用村民个人和企业4万余元捐资,按原貌将庙宇重建。组织施工人靳延忠,监督指导人田云发,由张秀延、田云发拟文和雕刻,制作了疙瘩爷简史和流传百世的两块牌匾。
庙会
每逢正月十四,庙中僧侣打水净院,大开庙门。正月十五为张家窝村集市,正月十六为庙会。近者十里八乡,本村和邻村善男信女们,便先期焚香叩拜。翌日,众村民敲锣打鼓,赶会者蜂拥而至。远者百八十里,来自静海、任丘、胜芳、霸县、武清等县。赶会者络绎不绝。届时庙内烧香拜佛,庙口搭台唱戏。高跷会、小车会、秧歌会、少联会等各道花会跃跃欲试,相继亮相。先拜庙,后练场子,容纳不开花会队伍,就在村里选空地,或围村展示技艺。
庙外商贾云集,庙会期间正赶上张家窝村集市,人潮攒动。民
间用品应有尽有。摇骰子宝的、蹲签的、套圈的比比皆是,就连卖水开茶铺的也应接不暇,收获颇丰。期间村内住户,家家迎宾朋,户户住亲眷,接闰女,叫女婿,热闹非凡不亚于过年。古酸枣树
张家窝村疙瘩爷庙大殿前后的三棵酸枣村,历史久远,生长茂盛。其中大殿后一米处的一棵酸枣树,据传是宋朝时栽种的。树高原有10余米,主干在60年前从离地面3米处被雷击烧毁,现屹立的为二大分枝杈,树高5米多,腰围2.8米,直径97厘米,遮荫面积23平方米,相传宋代名将孟良、焦赞在此处拴过马。据传说,到秋后酸枣成熟后,随风坠落到地面上,有人捡去泡茶,清香酸甜,有人捡去用药,可以治病。
大殿前庙台东西两侧的两棵酸枣树,是在明末天启年间,由庙中的住持和尚所栽。建国后(1950年)西侧的一棵雷击被毁,从1995年始由原树根派生出一株新生酸枣树,现树高2.5米,腰围5公分。东侧的酸枣树至今长势良好,树高达9米,腰围1.9米,直径70厘米,遮荫面积64平方米。
至今3棵古酸枣树,年年开花结果,枝繁叶茂,已被张家窝村筑台保护起来。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十册》
本书收入文章16篇,包括西青区重要的古代遗址,古代墓葬,杨柳青庙宇的来历和传说,魅力名镇杨柳青,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家大院,独具特色的天津热带植物园,精武精神、浩然长存等。
阅读
相关人物
田云来
责任者
杨西荣
相关人物
杨殿臣
相关人物
王少坤
相关人物
卢开明
相关人物
田云发
相关人物
张秀延
相关人物
孟良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西青区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古酸枣树
相关专题
相关作品
疙瘩爷庙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