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燕王扫北”与西青区村庄格局的形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文史第十册》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6243
颗粒名称: 明初“燕王扫北”与西青区村庄格局的形成
分类号: K928.722.1
页数: 10
页码: 9-18
摘要: 本文介绍了天津市西青区的历史渊源和文物资源,特别强调了“燕王扫北”这一历史事件对于该地区的影响。作者指出,“燕王扫北”为该地区提供了最直接、最丰富的实物资料,而“庄窠”遗址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遗存。
关键词: 西青区 历史渊源 文物资源

内容

最近几年,笔者为编辑《天津区县年鉴·地名简介》(西青区部分)每年都要深入到本区的村庄搜集资料。在与村委会座谈该村庄基本概况、得名来历时,有许多同志不约而同地提到“燕王扫北”这一历史事件。尤其是对“燕王扫北”有所了解的同志更是津津乐道,如在西营门街、大寺镇、王稳庄镇、南河镇等街镇所辖的各村委会。更有热心者出示珍藏的家(族)谱,以为佐证。自己前几年曾认领过《西青区志·建置政区》编的纂修工作,对西青区的行政区划沿革史有一定了解。
  天津市文化局文物处于1992年1月在当时的西郊宾馆专门召开全市文物普(复)查工作动员会议。文物普(复)查工作开展后,当时在王稳庄乡的小韩庄村、西兰坨村、杨科庄村见到或听到“庄窠”这一古代文化遗存在当地的存在。尤其是在小韩庄村东北发现了保存尚较完整的“庄窠”遗存。该“庄窠”遗址的文化堆积层厚度为1~1.5米不等,错落有致,呈井字台田状,占地面积约为1000平方米。文化堆积层上面布满陶瓷器残片,从上面采集到宋代白1釉碗(残)、金代黑釉碗圈足及带有绳纹的陶器残件,后经天津市博物馆考古工作部复查,该“庄窠”遗址存在的年代为金之时期,遂定名为小韩庄古村落遗址。因该遗址靠近津南区汉巨葛庄遗址,不难想象过去这里是一处炊烟袅袅,祥和安谧的村庄,但废圮于明初的“燕王扫北”。王稳庄乡的杨科庄旧称杨庄窠,该村就是在原有的“庄窠”遗存之上重新建立起来的。在西兰坨村附近,当时也发现了一
  处清晰可辨的“庄窠”遗存。所谓“窠”,其本意为鸟巢,而“庄窠”则引申、比喻为人们安居或聚会的处所,一般泛指村庄。“庄窠”这一特殊的名词,在今河北省沧州市境内民间广泛流传,西青区王稳庄镇毗邻原沧州辖区,语言文化,民间习俗在有些方面是非常相似的。王稳庄以北的各个街镇就听不到“庄窠”这一特定的民间口语。“庄窠”遗址虽然是发生在六百年前惨绝人寰的“燕王扫北”血腥悲剧的产物,但是,它又为我们研究元末明初之际社会动荡不安的政治局面,特别是理清“燕王扫北”历史事件提供了最直接、最丰富的实物资料。
  “燕王扫北”,是燕王朱棣为夺皇权而发动的“靖难之役”或称“靖难之变”的一个组成环节。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代政权后,为了能使朱明王朝的江山社稷千秋万代地传下去,生前曾三次将自己的儿子都封作亲王(又称藩王),企图起到屏藩王室,拱卫朝廷的目的。朱元璋共有26个儿子,他册立皇长子朱标为皇储,除第9子及第26子早夭外,余23子都被封为亲王,分驻于全国各战略要地。按《皇明祖训》,封地内的诸亲王不得干预地方行政事务,王府以外归各级地方行政官员管理。但诸亲王的特权是拥有军事指挥权。明初由于要防御故元(蒙古)势力对中原地方的袭扰,其中位于边地的燕、晋二王军权尤重,他们曾数次受命带兵出塞。此外,还在边地戍边屯田,筑城设卫。尤其是燕王朱棣拥兵十万余众,其数量早已超过了3000~1.8万人的规定。
  洪武25年(公元1392年)皇太子朱标病亡,朱元璋按照封建社会传嫡不传庶的继承惯例,册立自己的孙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洪武31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撒手人寰,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改年号为建文。建文皇帝登基执政后,依从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寺卿黄子澄以及他的老师方孝孺提出的计策,大力削藩,以绝后患。其主要锋芒对准拥兵最重的燕王朱棣。但考虑到“燕预久,猝难图”,旋即决定“先剪手足”,最后伺机再向燕王朱棣开刀。明代朝廷先后削除周、湘、齐、代、岷五王的王位,贬为庶人。其中封藩在今湖北省荆州市的湘王朱柏被迫合家自焚,余四王皆削藩归藉,或者坐贬边地。建文帝在完成对五王的削藩之后,终于将矛头指向朱棣。为了达到惩处他的目的,朝廷给朱棣罗织了私制兵器、招兵买马、网罗异人术士、偷印宝钞(纸币)几项罪名。朱棣明白,强加给他的这几项罪名,决不会出自孱弱侄子朱允炆之谕旨,皆系当朝重臣齐泰、黄子澄、方孝儒等人所为。当时,北平城外有大军压境,内有朝臣日夜监视行踪,若遇机会便乘势逮捕问罪。在准备尚无十分把握的窘况之下,朱棣采取佯疯避祸这种迂回策略来掩人耳目。夏季三伏天,朱棣仍身披皮衣,拥火取暖,但还装成因冷打颤的状态。冬季冰雪中,朱棣象猎狗一样在泥水中打滚,且捡拾地面上的秽物狂吞不止。奉旨前来验看的朝臣当然不会轻信,便在口中发出呵斥牲畜的“咄咄”声,强令朱棣最亲近的奴仆去鞭打朱棣。他要看看,朱棣是真疯还是假疯。朱棣装疯到这种地步,黄子澄、方孝儒仍不相信,下令拘拿朱棣,押解南京。在没有回旋余地的紧急状态下,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在道衍和尚、张玉、朱能等人策动之下,起兵反抗朝廷。
  为了师出有名,朱棣举出“靖难”的旗号。“靖难”的意思就是当今皇帝陷入奸臣的包围,尤其是齐泰、黄子澄之流的死党,作为皇叔率勤王之师到南京实行“清君侧”,就是为了能让皇帝摆脱奸臣逆党包围的困难境地。朱棣矛头直接指向齐泰、黄子澄等人,疾呼要“诛齐黄”等离间朱家血亲骨肉的奸臣。朱棣起兵借口“靖难”的始作俑者,应为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当时恐权臣篡权,规定亲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举兵“清君侧”的权利。他在《皇明祖训》中说:“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这样就给了燕王朱棣起兵“靖难”更为充足的理由。
  经过4年火拼战争,朱棣率军于建文4年(公元1402年)攻克南京,建文帝朱允炆自焚。朱棣旋登皇帝位,即为明成祖,改元永乐。大索齐泰、黄子澄、方孝儒50余人,并夷其族。“燕王扫北”,是指燕王朱棣夺取皇权后,燕军在北返归程中于畿南地区实行的大规模血腥屠戮报复性事件。所谓畿南,即今海河以南、沿南运河两岸的河北省东南部,以及山东省德州市东部地区。它是燕军由南向北经过的地区之一,由此乡人称为“燕王扫北”。“燕王扫北”还涉及到今河北省中南部与河南省北部地区,不过以畿南地区尤重。关于“燕王扫北”的史实,明清两代史官皆讳莫如深,记载几无痕迹。官修史册记载阙如,但大量的地方志、家(族)谱却真实地记录了这次残暴血腥事件的梗概。由民国时期的河北省著名地方志学家贾佩清先生主修的《盐山县志》载述:“四年,燕王怒赤其地,掳掠一空。其时盐山境内白骨遍地,触目惊心,乡人谓之为‘燕王扫北’”。“四年”系指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民国版《沧县志》记载“畿南之地多起义军抗燕军者,燕军恨之,遂赤其地,至今犹呼‘燕王扫北’”。河北省《南宫县志》记载:“由于各地人民的抵抗,使朱棣的南侵计划接连受挫,引起燕王极大愤怒。于是每攻一地便屠城,赤其地,‘燕京以南,所过为墟,屠戮无遗’”。山东省临清市李寨村光绪版《李氏族谱》记载:“盖燕王靖难起兵,在建文时构兵,南兵大军追袭,则南兵自南而北,北兵胜南兵犯阙,则自北而南,想杀时,或杀,或剐,或逃,东西六七百里,南北近千里,几为丘墟焉”。正当朱棣在北平信誓旦旦地要“诛齐黄”、“清君侧”时,朝廷也派遣问罪之师,征讨朱棣。《明史·恭闵帝》载述:“(二年)九月诏封盛庸历城侯,擢铁铉山东布政使参赞军务,寻进兵部尚书,以庸为平燕将军……庸屯德州,徐凯屯沧州,冬十日诏李景隆还赦不诛,庚申燕兵袭沧州,徐凯被执。”双方兵马在畿南地区展开的混战,由于南军将士长途跋涉,而燕军则是以逸待劳。因此,河间、沧州、德州、白沟河等战役皆以南军告负而终。尤其是白沟河一战,南军被“斩首十万之众,溺死者数万”。
  “靖难之役”发生后,各地百姓纷纷自动组织起来,同仇敌忾,协助官府抵抗燕军的南侵。因当时刚刚经过元末战乱,社会承平不久,百姓不愿再看到天下大乱的动荡局面出现,而朱棣挑起的内讧战争实在不得人心,百姓心中的“大统”依旧是南京的建文皇帝,朱棣只不过是一个祸国殃民的“谋逆”。抗拒燕军,也反映出百姓要求安居乐业、恢复生产的基本愿望。杨柳青镇周氏的始迁祖,曾任永清县典史,主理该县民事诉讼,后曾代理知县。燕军南侵,他自封为“永霸勤王总兵官”,并招募乡勇2000余人,抵抗燕军。但是,这些民间的乡勇义军焉能与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燕军相匹敌,加之燕王朱棣麾下又有数万归顺的骁勇朵颜三卫(蒙古族)骑兵,所以民间自发武装组织基本上一触即溃。朱棣的“靖难”兵经过畿南地区时,当地百姓因抗拒燕军遭到屠杀。朱棣当皇帝后,对这一地区百姓恨之入骨,又报复了这一地区,即民间广泛流传的“燕王扫北”。所以前后仅三四年时间,这一地区就遭了两茬罪,导致了畿南地区的空前荒凉、几无人烟的社会局面。披览今河北省沧州市一些村镇得名也反映出当时历史的本来面目。今河北省黄骅市有个乡镇称为“齐家务”。这一天,燕军来到此地,逢人就杀,最后只剩下爷孙两人,恰逢大雾降临,才得以保全性命。爷孙俩姓齐,为了纪念他们的侥幸,永乐移民后,该地从此称之为“齐家雾”。清代中期,为书写简化又作“齐家务”,迄今未改。
  干戈挠攘的年代终于过去了,明成祖朱棣在全国局势稍微稳定之后,为了尽快恢复生产,促进经济发展,巩固政权,填补因连年战争,加之灾荒、瘟疫而导致北方一部分地区,尤其畿南地区出现的“百里无生民,千里无鸡鸣”的人口空白,实施了“移民实畿”的大规模移民措施。永乐年间移民的迁出地主要集中在今山西省的晋南地区,即民间流传的所谓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为何要从山西外迁人口呢?元末明初之际,中原地区荒疫兵乱,接踵而至,而当时的山西却是另外一番景象,这里没有发生大的自然灾害,风调雨顺,连年丰收。同中原地区相比,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人丁兴旺。援引《明实录》载,明初,河北、河南两省总人口是378万余人,而山西省的人口却达到400万余人,等于河北、河南两省人口的总合还多!据史料记载,从明初的洪武年间到永乐15年(公元1417年)50余年间,有计划外迁山西居民共18次。它是我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移民。当时朝廷采取的移民政策,是按“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外迁人口。朝廷发给移民路费、耕牛、种子、车具和一定数量的粮食,三年内不征任何赋税。如永乐5年(公元1407年)“户给道里费一百锭,口粮五斗。”永乐12年(公元1414年)“每户拨田五十亩。”永乐14年(公元1416年),每个移民户“免赋三年”等等,这些优惠政策对于移民也是一种经济刺激手段。据统计,在山西洪洞县正式办理过“凭照文书,领取川资”的外迁移民,遍布全国今天的19个省市、自治区,其中北京、天津、河北省的142个市、区、县,生活着这些山西移民后代。山西移民的后代还分布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相传山西省洪洞县的大槐树是移民办理文书手续的地方。它是一颗“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代古槐,树旁有一座始建于隋唐时期的广济寺院。朝廷曾采用欺骗手段,说除大槐树底下的人不迁,所有地方的都要外迁,不愿迁移者,必须三天之内赶到。三天后,大槐树四周集中了数十万人。这时官兵四面合围,不分男女老幼全部迁移。当他们在官兵的催逼之下踏上征程时,依依惜别,不忍离去,一边走,一边回首,最后看到的就只有远处这颗大槐树和树上的老鸹窝了。因此,大槐树和树上的老鸹窝便成了梦绕魂牵的家乡标志。几百年间传来传去,有的甚至将老鸹窝误传为村庄了。“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这是一首在河北、山东、北京、天津、河南、江苏等省市广泛流传的民谣,反映出移民对故乡的眷恋心情。如今,山西省洪洞县每年农历四月初一日至十日,都要举办“寻根祭祖节”,吸引10余万前来祭祖和观光旅游的海内外华人,怀乡思土,寻根问祖,古老的大槐树已成为人们的祭祖圣地。
  西青区的行政建制出现是于1953年5月,当时称津西郊区。今天的政区规模是1962年后才形成的,境内最早出现的村庄,应推南河镇傅村。援引口碑资料,该村在汉魏时已存在,现在的古槐,清康熙版《天津卫志·卷一》称:“(是)俗传汉孝子董永典身葬亲处。”村旁有一条大路,为燕齐两地交通要道,那颗富有传奇色彩的古槐就矗立在路旁,有古代传世碑文拓片为据。建于陈隋之际,位于今辛口镇大沙窝村附近的法藏寺,也说明该寺附近有一定规模的居民村落存在。寺庙建筑引进中国后,已不单纯是为信仰营造,而成为人们贸易与聚会的所在。陈系南朝的陈代,由陈霸先在江南建立。当时北方则是东魏、北齐时期,但东魏、北齐的统治者皆为少数民族首领,北方广大的汉族百姓仍奉南朝各代为“正朔”,所以碑文称“建于陈隋之际”也是合乎情理的,到隋代天下趋为一统。今大寺镇的王村、大寺村附近原有雍熙古刹一座。相传,该寺庙建于唐代中晚期,主祀道教高士、医药学家孙思邈,孙思邈死于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北宋初叶的雍熙寺应为重建。宋末,宋徽宗追封孙思邈为“妙应真人”,该寺香火日趋旺盛。大寺村的得名与该寺密切相关,所以迄今已有一千二、三百年历史。
  西青区有确凿的文字史实,可以推溯到北宋时期。宋元丰3年(公元1080年)官修地理总志《元丰九域志》记载,西青区境内是时隶属于乾宁县(今河北省青县),有当城、沙窝、百万三处地名。尤其珍贵的是书中记载当城建造时间是在宋咸平年间中期,即公元998年~1003年,这毋庸是关于西青区历史最早的文字记载,当城村迄今已有千年历史。而成书于元至正5年(公元1345年)的《金史》,书中出现的关于“柳口镇”(今杨柳青)的史实,两者之间相去260余年。虽然当时为限辽而营造当城,并命名为当城寨,但军寨属军政合一体制,可以携带眷属,平时为民,战时为兵,完全自食其力。
  它的性质与元代军屯、明代卫所、今天的新疆建设兵团制是一脉相承的。公元1004年,宋辽议和后,象当城这样的军寨完全演变为纯粹的大型居民村落,它作为纯军事目的的前沿据点,只存在了短短几年时间。
  南河镇牛坨子村的牛氏是已知最早出现于西青区境内的常住居民,即原住民。2005年8月,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上,我接触到牛坨子村的《牛氏族谱》,该族谱清乾隆序记载,金代末叶,蒙古人南侵,天下隳荡。牛氏先祖兄弟二人自今河北省固安县偕同播迁,其中一人迁今静海县北关外定居,传十余世而无子嗣延续。另一人迁今河北省霸州市杨芬港(旧称羊粪港),再迁今牛坨子村。另外,该序有“吾祖有充燕军响导者,旋录其功,除总旗冠带,瞻薄田四十亩”一语。总旗,是唯明代卫所制度的产物,管辖五十个士兵的官佐。除,指古代委任,授以职权之意。完全可以推断牛氏家族在西青区落户已有七百年以上的历史,早于“燕王扫北”一百余年时间便在此休养生息。该《牛氏族谱》对我们研究地方史,尤其是“永乐移民”来到以前西青区的史实,显得弥足珍贵,它起到“续史文无,补史之缺”的重要作用。
  朱棣发动“靖难”之后,也同样使西青区境内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前述在王稳庄镇发现的“庄窠”遗存,南河、张家窝、辛口等镇的元代屯田遗址以及附近的其它古代文化遗存,皆印证了“燕王扫北”事件曾在西青区境内发生的过程。“燕王扫北”打破了当时和平、宁静的生活秩序,给西青区境内的原住居民带来空前灾难,造成原本人烟就不稠密的这一地区更加荒凉的局面。随着永乐年间移民迁发政策的实行,西青区也出现了由山西洪洞县迁来的早期移民,如杨柳青镇梁氏(原一街)、西营门街小园村于氏、赵庄子村刘氏、小稍直口村张氏、辛口镇第六埠村张氏、冯高庄李氏、王稳庄镇小张庄墨氏、小韩庄韩氏、张家窝镇高村高氏、南河镇宽河村韩氏、陈台子村陈氏、大寺镇青凝侯村刘氏、周庄子村周氏、李庄子村李氏、北里八口村范氏等等,所举各姓氏,皆为明永乐2年“出旨迁民,以实空地”,由“大槐树下”径直迁徙到西青区境定居的晋地移民。西青区目前的一些大姓系“二次移民”,如辛口镇当城村的高氏家族、王稳庄镇小韩庄村的丁氏家族等等,这些移民由山西洪洞县先迁到静海县境内,生活若干年之后再迁到今西青区境内的。明代静海县管辖范围比较大,可谓幅员辽阔,其境域北至今海河,南接青县,东到渤海湾,西与大城、霸县为邻。西青区当时为静海县北乡,土地虽然瘠薄,但民居寥落,各种资源尚未得到开发利用,境内又有运河、子牙河、大清河的滋润。这样,便吸引了大批移民纷至沓来,定居于斯。尤其是今辛口、中北两镇特别明显。中北镇23个村,有22个座落在南运河两岸;辛口镇18个村,有15个建在南运河边。这就是因为所居之处水源充足,土地丰腴,我们的先民利用这样优良“地利”,造就了西青区这片良田沃野。西青区明初移民还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南方或周边各州县,如沧州、青县、盐山等地。如西青区的大姓左氏则是由原籍安徽迁居沧州,数十年其中一支再迁今南河镇的郭村、刘庄、马家寺等村定居,左氏至今已有1500余人。杨柳青镇在明永乐初年迁来的移民有周、梁、宋、董几姓。旋即,又有乔、尚两姓迁入,至今民间还流传有“先有周梁宋董,后有乔尚二家”这样的民间口头语。但是,它却说明了明永乐年间后,杨柳青镇居民的大致构成。移民迁到杨柳青之后被纳入国家的鱼鳞黄册,分配给一定数量的土地,编入地方里甲行政基层组织,遂成为正式合法居民。
  还有一种移民系参加过“靖难之役”的所谓有功将士,戎马倥偬的年代过去了,天下平定,军队要精简,这样,这些将士也被划分到移民范围,到京畿地区辟垦。他们秉持朝廷颁发的“占单龙票”指手为边,肆意圈占无主荒地,然后再由官方发放地契文书,使非法占有的土地合法化。如南河镇王庄子村王氏的始迁祖王念孙、宽河村董氏、大卷子村孙氏皆为秉持“占单龙票”者。随着人口数量不断增长,土地就越来越显珍贵,他们当中的某些人或后代就逐步演变成占有良田数百顷的有产阶级(地主阶级),然后将土地进行放佃,收取地租,导致阶级矛盾不断加深,如毗邻西青区的静海县杨成庄乡凤凰张家、宽河村董家等等。
  明终清及,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口数量显著增多,才大抵形成今天我们西青区村庄的分布格局。永乐移民(换句话讲,我们的祖先)依靠勤劳的双手、聪明的才智,在西青区境内占田立村,安居乐业,繁衍生息,为我们今天辉煌事业夯实了牢固基础,所以我们不能忘记先民们艰苦创业史。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十册

《西青文史第十册》

本书收入文章16篇,包括西青区重要的古代遗址,古代墓葬,杨柳青庙宇的来历和传说,魅力名镇杨柳青,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家大院,独具特色的天津热带植物园,精武精神、浩然长存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刚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西青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