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淀农田改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文史第八册》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6156
颗粒名称: 莲花淀农田改造
分类号: K292.1
页数: 3
页码: 165-167
摘要: 本文记述了莲花淀是西青区西南部边缘的锅底状低洼地,通过水利工程改造和水源利用,实现了中产田或高产田,成为市区重要的新鲜蔬菜供应地。
关键词: 津西大洼 莲花淀 农田改造

内容

莲花淀,位于西青区西南部边缘,地处津浦铁路以西、子牙河以东、独流减河以北,南宽北窄呈三角形洼淀,占地面积30752.8亩,其中包括静海县岳家园子1060亩。该淀呈锅底状,淀内地面高程一般为大沽水平3.6米至3.7米。
  历史积水原因:该淀过去为退海地,排水无渠道,用水无河流,形成自然封闭注淀,属于本区十洼三淀之一。
  百年以前.由于淀内水源丰沛、野生精物丛牛.盛产萍花、藕、菱角、浦早、苇草等,多数农民以种植水稻为主,少数农民则以打鱼为生,使该淀亦享有“鱼米之乡”的美称,“莲花淀”也由此而得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对洼淀的治理和改造,挖渠引水、兴建泵站。
  1951年,开挖独流减河并由国家投资兴建了小口子闸,同时开挖下改道河4.2公里,横贯莲花淀东西,使该淀可直接引子牙河水进行灌溉。但由于淀内低洼,每到雨季,沥水仍无排泄出路,造成洼内常年积水,周边高地土质变坏,粮食产量很低,政府每年拿出相当数量的款粮进行救济。
  1955年,天津专区提出对洼淀进行改造,引南运河水入洼灌溉。转年,广大社员群众在党的领导下,由初级社到高级社,开始走合作化道路,依靠集体力量,挖河治水,巩固堤防,大搞平整土地,深挖沟渠,改土治碱,兴修水利,开展了“向注淀进军、向盐碱地要粮”的群众运动。莲花淀引水入洼工程3月20曰正式开工,工期30天,于4月20日竣工,用工56820人,完成土方170461立方米。
  1957年7月,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在莲花淀北端建临时泵点一座,流量1.68米3/秒,仅能解决杨柳青附近下亩地用水,莲花淀内3万多亩农田灌、排水问题仍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从当年冬季开始,木厂公社组织广大社员群众,自力更生,开挖大型中排干工程,该工程贯穿莲花淀南北,长5000余米、宽20米、深2.5米。中排干的开挖,对该淀排涝起到关键作用,至今担负着辛口镇11个村的农田排水,仍是辛口镇农田排水的总动脉。
  翌年,又开挖了两条东西用水干渠,除当年受益外,逐渐淤平。
  1958年,对莲花淀的改造再次掀起高潮,木厂公社在下改道和乔三道修建了两座临时排水泵点,又在大沙沃村东、南运河边修建了大沙沃扬水站。本年10月份,由静海县杨柳青红色人民公社水利组正式修建了改道北扬水站,该站安装900毫米口径的卧式泵三台,流量6米3/秒。同年,由木厂公社还兴建了郑庄子排水站,同时废除了下改道和乔三道两座临时泵点。
  1964年,由西郊区水利局与天津市自来水厂合建黄家房子扬水场,于1965年建成,安装900毫米卧式离心泵五台,计10个流量,灌排两用。黄家房子及改道北两座国营排灌站的建成,加上木厂公社兴建了改道南、郭村、木厂、冯高庄等四处社办扬水站、大大改善了莲花淀灌区的状况,使该区农田基本上实现了旱、涝保丰收。
  从1964年开始,木厂公社逐步在南运河两岸的大沙沃、小沙沃、宣家院、下辛口、木厂、水高庄等村修建了6座公路桥,还在中排干上修建了6座拱桥。1977年、1987年和1989年,分别由国家、乡各筹资50%,兴建了横跨子牙河的当城、第六埠、水高庄三座大桥,勾通了莲花淀与东淀的交通要道,便利了城乡经济往来。
  从1982年开始,利用三年的时间,由国家投资,完成了子牙河浆砌片石护坡工程11.0403公里,提高了该地区的防洪标准。
  到1990年止,莲花淀灌区的水利工程基本配套,共兴建了国营排灌站2座,乡管排灌站4座,公路桥12座、节制闸16座、过水涵500处;打深井72眼,中井2眼、浅井68眼;挖干渠17条;修防渗渠道70公里;架设临时泵点98个。
  水源利用:干旱季节从南运河调水,丰水年由小口子闸从子牙河自流调水。作物布局是旱、田兼作、园田为主,3万余亩农田达到旱能浇、涝能排,排灌自如,基本实现了中产田或高产田。
  昔日莲花淀的莲花虽已不见,今是新鲜的大棚蔬菜一望无边,不仅供应市区,而且走出国门。服务于城市、富裕了农民。粮食产量逐年提高,从根本上改变了昔日缺粮断炊的落后面貌。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八册

《西青文史第八册》

本书设史海钩沉、红旗招展、峥嵘岁月、武林轶事、乡土百说、人物述林、故里采风、以史为鉴、文物古迹等栏目。

阅读

相关人物

房学勇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西青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