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百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文史第八册》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6152
颗粒名称: 乡土百说
分类号: K292.1
页数: 25
页码: 150-174
摘要: 本文记述了王稳庄地区水利发展史考、南运古河水调头、津西大洼三次改造、莲花淀农田改造等。
关键词: 西青区 文史资料

内容

王稳庄地区水利发展史考
  赵炳辰
  王稳庄地区位于卫南洼的南端,历史上洼淀较多,大的洼淀有大泊洼(有的书上称作“大波洼”)。秋麦港(有的书上称作“秋漠港”,当地人称之为“大淀”,又因该淀每至夏秋季节总聚集,生栖着很多野鸭,故也有人称之为“鸭淀”)。这些洼淀都长满芦苇,是丰水期沥水的聚积地。而沥水的排泄,只靠一条六七米宽的赤龙河。每逢雨季,沥水不能及时排泄,所以过去的王稳庄地区为十年九涝。
  赤龙河的开挖年代无考,在清代康熙十一年(1672)出版的〈静海县志〉中记载:“赤龙河,在县北……但存其渠,旱则洼地,涝则一望无际”。可见在枯水期,赤龙河里根本无水;而到丰水期,则又是一片汪洋,无法分清哪里是河,哪里是地。
  早年,卫南洼里还有许多象赤龙河这样的“引河”(即专司排泄沥水的河渠),如贺家口引河,何家圈引河(亦称“青宁河”),白塘口引河及咸水沽引河(清光绪十年出版的《畿辅通志〉中,将赤龙河也包括在咸水沽引河之内)。这些引河皆与洼淀相连,故很多引河也相互通连,共同担负着往海河内排泄卫南洼沥水的任务。
  在清末,曾对赤龙河进行过多次疏浚。
  光绪四年(1878),拨高梁二千三百石,白银二百两。九年(1883),又拔漕米一千石,粟谷三千石,均作为疏浚赤龙河的经费。光绪十年(1884),拨白银一千六百两,作为双港、赤龙二引河建闸之用。
  光绪十六年(1890)夏,淫两肆虐,运河漫溢,洪水以高屋建轴之势,注入卫南洼,使卫南洼的庄稼全部被淹,造成严重灾害,光绪十七年(1891)二月,当时驻节津门的直隶总督李鸿章命令驻新农镇(现今小站镇)之淮军盛营提督卫汝贵负责开挖卫津河工程。“下于洋码头设三空大闸一座;上由八里台以达卫南、柳殿、秋表港等洼,开挖正河计五十余里,并于白塘口、八里口、聚宝庄等村共通支河八道。统计正河、支河一百三十余里,桥十一座”(《天津县新志〉卷二十四之三《新开卫津河碑记〉)。光绪十八年(1892)五月竣工。卫津河的开挖使大泊洼、秋麦港的积水顺利泄入海河。提高了王稳庄地区的排涝能力。因赤龙河的疏浚也在新开卫津河工程之内,所以有人称赤龙河的北段(俗称“西赤龙河”)为卫津河。
  静海县蔡公庄巨富崔占鳌在清末曾任山西定襄知县,家有田地千余顷,辛房子、五美城、三间房等村均系其佃户村。民国初年,崔家依仗其财势从五美城往北挑了一条沟渠,以排泄其田地的沥水。起初,他想让泄水渠在大泊村附近与赤龙河相接,遭到以张丕修为首的大泊村民的反对,他只好使泄渠在原小年庄村东与赤龙河相连。人们称这段泄水渠为“崔家河”。从此,人们称从小年庄往西经大泊、小孙庄、芦北口、王村、贾庄子至大任庄村南这段河为“西赤龙河”;称从小年庄往东经大侯庄、小金庄、团洼至新桥洋闸(在这里与咸水沽引河相接),折向北,经北口至大任庄村南的这段河为“东赤龙河”。东、西赤龙河在大任庄村南汇合,往北经纪庄子、八里台、万德庄、炮台庄至南门外菜桥子。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将万德庄至菜桥子一段填平,至今那里还有“赤龙河胡同”。
  1929年,冯(玉祥),闫(锡山)讨蒋(介石)大战失败,曾任讨蒋前敌总指挥的孙良诚于1930年回天津闲居。大、小泊等六村为不再吃坑塘里的苦水,就让张玉恒等人到天津恳求孙良诚出面与天津、静海两县协商,在马厂减河北岸开一水口。最后商定,在小王庄村东开一水口,涵管直径为二尺半,将马厂减河之水通过崔家河引入赤龙河。在与天津、静海两县县长签定的协议书中规定:为保证小站种稻用水,每年立夏至秋分之间不得提闸放水。1932年春施工建闸,修涵洞。其涵洞命名为“裕民涵洞”。从此,沿赤龙河的村庄可将河水放入池塘内,不仅供人畜饮用,还可灌溉村边的园田。
  1937年春,王稳庄,常流庄一带村民为解决饮水问题,联合起来到潮宗桥附近的马厂减河北岸扒放水口,小站的人闻讯赶来加以阻拦,因而发生械斗,引起诉讼。后经河北省裁定,允许修一涵洞,管道直径二尺,并规定每年从谷雨至秋分不准开闸。人们以潮宗桥至小金庄村南挑了一条引水渠。由于有的农户不准水渠从其田地穿过,所以这条渠不仅很窄,而且弯弯曲曲。1946年4月中旬,我津南县政府为了组织群众发展生产和解决马厂减河北30个村庄的饮水问题,拨款320万元(旧币)疏浚赤龙河,并将从潮宗桥至小金庄村南的水渠加宽取直。从此,人们称这条水渠为“八路河”。
  二十世纪三+年代末,小韩庄、大孙庄和八里台三村为了解决饮水问题联合动工,傍逆河故道挖了一条引水渠。上口在万家码头,涵管直径二尺八寸。因系傍逆河故道开挖,故人们称之为“逆河”;又因所引马厂减河之水乃黄河之水,带有大量泥沙,呈桔红色,所以也称“红逆河”或“红泥河”,有的地图上还标为“洪逆河”。
  1948年冬,王稳庄地区全部解放。
  1949年春,静海县人民政府号召王稳庄地区农民种植水稻。由于当时境内农民无种稻习惯,所以大部分人不愿贸然行动,只有东兰坨和小韩庄的部分农民共开了六百多亩荒地,种上了水稻,用红逆河之水灌溉,秋后亩产达四百余斤。
  当时早田平均亩产只有四五十斤,试种水稻的成功,大大激发了农民开荒种稻的积极性,第二年水稻面积大增。
  1952年开挖独流减河时,将崔家河切断,于是在小泊村东南修建了一涵闸,即“小泊闸”,可引独流减河水入赤龙河。1965年又建小泊扬水站,做到既可灌又可排。
  1956年2月成立了富民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简称“富民社”)。该社规模较大,它包括王稳庄地区当时的十五个村庄,富民社成立后,决定开挖一条新河,以便大面积种植水稻。在静海县水利部门的协助下。于1956年秋动工,至年底从东台子挖至大侯庄。第二年春,又从大侯庄挖至小孙庄。全长约32里。被命名为“富民河”。因其上水口涵闸建在独流减河与马厂减河的交汇处,所以可引两河之水灌溉王稳庄地区的大部分农田。
  开挖富民河之后,又搞了配套工程。从1957年秋至1958年冬,在富民河两侧从东台子至大侯庄每隔三里开挖一条用水支渠(简称“进支”),在河西三进支的位置上,又挖一条上接独流减河,下通富民河的渠道,称为“三八河”,在独流减河堤修一涵闸,称“三八闸”,它将独流减河水引入富民河,比东台子闸方便多了。1957年还从东兰坨村东梁家洼子北至小金庄村东崔家洼子挖了一条长约17里的排水干渠,简称“东排干”;从西兰坨村西至东赤龙河也开挖了一条排水干渠,称作“西排干”,并在西排干北端建一扬水站,以锅驮机为动力,将稻田排下的咸水扬入东赤龙河。为了使东赤龙河穿过富民河。在大庄桥南的富民河底修了条倒虹吸管道。
  为了防止独流减河对靠河耕地的渗脱,1956年还沿着独流减河北堤挖了一条30余里的节,流沟。
  此外,各村还挖了种植水稻所必需的大量的斗渠和毛渠,使王稳庄地区沟渠纵横,灌排配套,将大量荒地变为水田,使一个自古以来的盐碱滩,变成似江南的鱼米之乡。
  1959年,又将富民河从小孙庄延伸至青泊洼,与从李七庄至青泊洼新挖的一条河相接,起名“津港运河”。从此,富民河的名称就不复使用了。
  开挖津港运河将西赤龙河切断。从此,王稳庄地区至天津市区的水上运输线,就被津港运河所取代。
  50年代初开荒种稻时,提水工具多为使用畜力的“龙骨水车”。小型的龙骨水车,则由二人推动摇把,即可提水,比用“泼斗”省力,功效也高,1952年以后,各村先后成立了农业生产互助组。互助组开荒种稻始用柴油机作提水动力。1960年,东台子建变电站。至大侯庄架.设了一条高压线。从此,王稳庄地区又始以电动机为提水动力。后来,各种类型的水泵逐步代替了笨重的龙骨水车。
  1961年冬,小孙庄大队(村)在孙儒良的带领下,从村北排污河开挖了一条长约八千米的引污渠,开创了王稳庄地区使用污水灌溉农田的先例。1962年,小孙庄大队水稻获得丰收。因此,1963至1964年大泊北大队沿着老津盐公路将引污渠延伸至独流减河堤下,全长五千余米。1965年10月,王稳庄地区津港运河以西的除小孙庄与大泊北大队之外的十一个大队,联合起来,根据受益面积分工疏浚了从老津盐公路至小泊扬水站的节流沟,共长一万余米,用来引污水灌溉农田。
  自1966年开始,由于地上水资源匮乏,王稳庄地区大部分水田改为旱田,改种旱田之后,土壤盐渍程度加量,粮食生产受到很大影响。1965年,秋粮平均亩产572.6斤,而1969年,平均亩产只有76.2斤。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王稳庄地区在公社革命委员会主任兼党委书记高来林的领导下,开展了以改土治碱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他们设计了用水渠、排水渠和田间公路并排的灌排系统。对原来的沟渠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与疏浚。1972年至1976年共完成土方工程743.6万方;新挖支渠22条,斗渠51条,毛渠1291条;疏浚支渠11条,斗渠43条,毛渠14302条;修筑田间公路10条;平整土地8532亩。在1975年12月5日动工开挖的新西赤龙河及1976年冬修鸭淀水库的土方量还未计算在内。
  新西赤龙河西起小孙庄村南的独流减河北岸,东至津港运河,全长3920米,河宽28米,为国家二级河道。在独流减河堤修建涵闸与扬水站。它既可将独流减河之水导入津港运河,又可将津港运河之水扬入独流减河。
  1976年秋至1977年春,修建了鸭淀水库。该水库系区管水库,蓄水量为三千万方。1977年建成蓄水后,每年枯水期都为王稳庄地区提供农业生产用水。
  1977年至1978年,开挖了东赤龙甜河和新引污河,并在原西排干的基础上加宽、延长,取名“中排干”,还疏浚了东排干和东赤龙咸河。
  1979年9月20日,王稳庄公社组织三千余人汇集在小孙庄村,开展了改造西大洼工程。历时45天,共挖土08万方,将七千余亩低洼地改造成旱能灌,涝能排的条田,从而使王稳庄地区的耕地都成了灌排配套的稳产田。由于水利工程的不断完善,从根本上改变了王稳庄地区十年九涝的状况,并且还具备了一定的抗旱能力。
  随着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实行科学种田,使粮食亩产量大幅度提高。如:1970年,玉米和高梁的平均亩产量仅为57.8斤和272.4斤,至1992年分别达到610斤和811.2斤。
  1995年,王稳庄村开辟了三百亩园田,取得了较好的收成。1996年又发展了蔬菜冬季大棚生产。其他村也开始注重种植蔬菜,这样,王稳庄地区很快就会改变蔬菜奇缺的局面。王稳庄地区的劳动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四十多年艰苦奋斗,变水患为水利,使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相信,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王稳庄地区工农并举,百业俱兴,将来的生活会更加美好。
  南运古河水调头
  房学勇
  南起杭州、北至北京的京杭大运河,属漳卫南运河系,上汇清、浊两漳河和卫河,合于称钩湾名卫运河,临清以下名南运河。南运河上承漳卫河水,平均径流量大,洪水峰高势涌,又有潭河水混浊,具有善淤积、善迁徙特性,其水源丰沛,利于航运。
  西青区境内之南运河段,南起辛口镇三箱涵洞,流径向北继而折向东,经辛口镇、杨柳青镇、中北镇、西营门乡,汇入天津市区三岔河口。在西青区管界内东至小元村,流程30.4公里。
  古老文明的南运河历史悠久。
  公元206年(东汉建安十一年),曹操为征乌桓,正值夏季阴雨连绵,道路泥泞,行军受阻,押运粮草更为困难。为便于运输,从是年起先后开凿平虏(相当于今南运河从河北省青县至天津市静海县独流镇之间的河段),泉州、新河三条运渠,将今天天津附近的水路联接起来,使船舶能从白沟等地直达天津附近。
  公元608年(隋大业四年),隋炀帝令今河北地区100余万人凿通水济渠(南北大运河北段),南起杭州、北达涿郡(今北京)长达240()公里的南北大运河通航,使海河航运网进一步得到发展,江、淮、黄、海四大流域的船只可直达天津,使天津成为主要的水路咽喉。
  北宋末年,水路交通运输十分便利。公元1153年,金王朝迁都燕京(今北京),改名为中都。当时,中都不但有庞大的政府机构和大量的驻军,而且住有20万户居民,每年都要消耗大批的粮食和其它物资。尤其是粮食需由河北、山东、河南等地征集,然后经南运、子牙、大清等河汇集到今天津市老三岔河口一带,这些粮食当时被称为“漕粮”。
  元代定都北京后,为加强对南方军事控制和从江南取得粮食,陆续对大运河进行了整治。
  明王朝迁都北京后,所需漕粮与日俱增,特别是明代中叶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运河已成为南北物资交流的渠道。
  清朝建立后,大运河上的漕船达1万只左右、运丁达14万人。每值漕运季节,南船北至,帆〓络绎,各地商人也携带本省土特产品沿河而来,一时间,市声鼎沸、百货云集。
  京杭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西青区农业的发展,著名的沙沃萝卜就是靠南运河水浇灌而闻名于天下的。同时,京杭大运河的开通,也为杨柳青带来了繁荣,使一个普通的小镇,迅速发展成为重要码头和南北物资交流的集散地,进一步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因之遐迩闻名。
  历史上,南运河在今西青区所辖流域内,既促进了经济发展和历史进步,同时也因历代王朝治水不善而造成多次泛滥成灾,秧及平民百姓,人民群众屡遭涂炭。西青区地处九河下梢,属易旱易涝地区,遇洪首遭淹没、遇旱赤地百里。其中1917年、1924年和1939年三次大水灾,给西青区广大农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党和人民政府为彻底根治水患,采取截流与泄洪相结合的工程措施,在上游修建了多处节制闸工程,使黄河北来之水得到有效地遏制。
  1951年,为承泄上游洪水,决定开挖独流减河,南运河在大杜庄附近被减河所横断,为保留南运河故道为城市送水,在岳家开独流减河河底建三箱涵洞,同时,又于横断处之上、下游进行改道。
  上游改道工程:从独流镇开挖新渠(称上改道),至十一堡与子牙河汇流,因子牙河河底较南运河河底低约2米,改道后,为调节水位及维持航运,在合流处建船闸及节制闸各一座,其上,各附桥梁以利交通。
  下游改道工程:南运河被减河横断之后,其水源由上游改道入子牙河。为使南运河下游航运、灌溉及引用水源不致断绝,于第六埠村北约一公里处开挖新渠至大沙沃村南与南运河连接(称下改道),为挽水流归南运,并与新渠上端建节制闸一座(现名小口子闸),以资调节,闸上也附设桥梁以利交通。
  南运河下游改道新渠工程,全长4.247公里,渠底坡降为水平与南运河底等高,渠底宽15米,堤顶高程为9米,左、右堤宽各为4米。此项工程由天津专区专员公署负责承做,于1951年1()月1()日开工,同年11月17日竣工,出动民T4881人,完成土方4()万立方米,竣工造价18.62万元。
  进水闸位于下改道之上口,建闸2孔,每孔净宽6米、高3.9米,在不必要闭闸时,闸门可经常全启,以便尽量引水入渠,较小船只亦可通行。至于南运河上游与天津间往来船只,可经四河通行。
  1968年,独流减河拓宽浚深,因展堤废弃底三箱涵洞,至此,流经西青区之南运河变成无水之渠了。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本区多年春旱连伏旱,北运、南运、大清、子牙等河都先后断流,天津市为确保市区海河水位,下令停止引用西河水源,本区诚内之南运河水已近干枯,变成死水一'潭,水质很坏。
  1972年,为根治海河,将杨柳背镇内南运河段裁弯取直,从镇内南迁,挖挖家山至三宫庙对河一段,因此,文昌阎、饭店子一带均由运河南岸变为北岸,遗留故道遂成泥湾,为兴利除弊、造福人民,于此后将1100米运河故道建成杨柳青带状公园。
  因南运河下游河段(由姜井桥至三岔河口)横穿市区不能进行疏浚,为此,西青区委于1973年做出决定。引西河济南运,进一步改造南运河,以解决南运河当时成为秃尾巴河的现状,此项工程北起怡合村,穿津浦铁路及西青道入南运河,打通西河与南运河,旱季可引西河水源入南运河,雨季乂可将南运河沥水排入西河(上述河段均为西河闸下段),全长4.6公里(即现在的东场引河),设计流量为10米3/秒,上方32.5万立.方米,工程于1973年12月20日开工,1974年1月5日竣工。
  东场引河的挖通,使古老的南运河又焕发了生机,将东场引河、南运河和下改道河连通在一起,可以西水东调或东水四调,必要时还可以北水南调,为鸭淀水库蓄水。
  今之西河闸,虽座落本区,但隶属于海委下游局调度管理“当大清、子牙、中亭各河上游来水行洪时,为确保市区安全,令西河闸闭闸,从天津外转经独流减河导洪入海;至海河水位偏低时,提启西河闸,为海河补充水源,以确保城市工业用水;当独流减河与西河闸上游缺水断流时,仍闭西河闸以保留海河水位不至回流。
  本区在南运河水源调度时也随之审时度势、机动灵活:当西河闸上外河水位高于内河水位时,可提小口子闸自流调水灌溉;但在常规情况下,即外河水位低或枯水干旱季节,则由新东场开车调滦河水,经东场引河、南运河,水的流向一反常态,山东向西逆流而上,使其河水调头,送水直达大杜庄,以保南运河两岸西营门、中北、杨柳青和辛口四个乡镇的6万亩园田灌溉川水及部分麦田用水,保障天津市区城市居民的疏菜供应均衡上市、四季常青。
  津西大洼三次改造
  青松
  天津市西郊区津西大洼(亦称西大洼),东起西横堤、南至废津浦铁路、北至南运河大堤,西至前桑园,历史形成的封闭洼淀。本洼包括杨柳青、李家楼、中北斜、大稍直口、姜家井、碾坨咀、古佛寺、张家窝、郭村、程村及原静海二区、静海十区等各乡农田面积共约12.4万亩。该洼土地盐碱、地势低洼、十年九涝,地面平均高程为2.0米(大沽水准),地下水位在1.5米左右,多为盐化潮土。
  解放前,该洼杂草丛生、一片荒凉,排水无渠、用水无源,农业生产十分落后,在当地农民中曾流传着这样的民谣:“西大洼、西大洼,收的粮食一把抓,旱了收蚂蚱(蝗虫),涝了收蛤蟆;春季白茫茫(盐碱),夏季水汪汪(劳灾),秋季没收成,拿杆去逃荒群众形容说:“雨季到来,张家窝正得、杨伍庄没脖(淹没脚脖)”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党和人民政府领导全洼农民遵照“根治水害、兴修水利”的方针,对洼淀进行了多次治理和改造,终于将西大洼濯区彻底改变了面貌,建成了初具规模的粮食、蔬菜生产基地。
  第一次治理改造
  1955年1()月,天津市人民委员会决定把西大洼改造成良田,改造工程包括14条引水、排水干渠;一座扬水站(现津西水利站北斜扬水场);63座涵桥;新建一个国营农场(现工农联盟农场)。
  1956年1月,为解决西大洼地区的农国灌溉与排水,在北斜村的南运河南岸建成北斜扬水场,灌、排两用,设计能力为6米3/秒,工程投资13.87万元。工农联盟农场建成后,乂组织灌区农民开挖了东西排总和南北排干,并开始建设方田。同时,西大洼排水河工程也相继开工,第一期工程从北斜扬水场至东西排总,与东西排水总渠形成丁字排水河,承担西大洼范围内的灌溉及排水任务,主要利用南运河系引入或排出。
  同年,西郊区第二水利站在北斜扬水场正式成立,下属包括老东扬水场和老西扬水场,全站干部职工达30余人。在西郊区人民委员会水利建设科的领导下,水利站人员与全区农民一道,投入了热火朝天的洼淀治理大会战,挑河引水、修筑排干、兴修水利、改造农田。还加强了灌区管理,建立了由水利站主任和务农业社社长联合参加的灌区管理委员会,每年召开三次例会,定期研究春耕生产、种植面积、防汛排涝措施及水费征收方案。
  从1956年第二水利站的建立和以灌溉园田为主的小型电力在南运河两岸的兴起,结束了浇田依赖于人工提水或牲备拉水车的历史,开辟了机械灌溉的新途径。
  水利事业的兴旺和发达,进一步促进了西大洼灌区的农田改造。本年汛期,该洼即遇特大沥涝,由于及时开泵排除农田积水,解除了洼地的沥涝灾害,实现了当年投资、当年受益。
  西大洼第一次改造之后,仅能适应只排不濯的玉米、高梁等旱田作物,因南运河基本断流,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水源问题,而且排水系统不健全,处于循环用水阶段,1958年7月下旬连续三天降雨287毫米,至使当时3.0米以下地区的农全部受淹,积水面积达6.9万亩,由北斜扬水场昼夜开车排水21天,洼地积水方才排除,但农业损失已达29万元。
  津西大洼地势低洼十年九涝,而北斜扬水场是按五年一遇排涝标准设计的,设备能力小,洼地积水不可能由北斜扬水场统一排出,因此,本洼沥涝问题未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第二次治理改造
  津四大洼的第二次改造,是伴随着1959年自来水河的挑浚而进行的。自来水河挑竣后,为天津市凌庄子水厂送水的同时,西大洼的部分农田也能够用上水源了,沿河部分村队开始由旱田改种稻田。
  为了完善大型灌区水利配套工程,1960年,区、乡投资,又兴建了三座扬水场,即:曹庄子扬水场,投资27.05万元,安装卧式900毫米口径水泵两台,流量4米3/秒,排灌面积0.76万亩;郭村扬水场,投资19.65万元,安装卧式900毫米口径水泵两台,流量4米3/秒,排灌面积1.2万亩;董庄子扬水场,投资12.9万元,安装卧式轴流泵两台,流量2.8米3/秒,排水面积0.8万亩、灌溉面积1万亩。1964年,又兴建了侯台子扬水场,投资20.34万元,安装卧式600毫米轴流泵两台,流量1.6米/秒,排面积0.5万亩。与此同时,工农联盟农场为解决场内农田排涝,还安装了7处临时泵点,总排灌能力为2.82米3/秒,使农场沥水全部通过排水总渠由北斜扬水场排出。
  水利工程的兴建及其农田渠系的逐步完善和配套,大大提高了津西大洼灌区的排灌能力,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三次治理改造
  1966年,为解决城市污水出路问题及农田排水,又兴建了大宽河扬水场。该站位于独流减河左堤大宽河村,排灌能力为16米3/秒(其中为本区农田排水10个流量、为市区排沥6个流量),排水面积5.2万亩、灌溉面积1万亩,工程总投资达92.86万元。
  大宽河扬水场刚刚兴建,西大洼排水河第二期工程又相继开挖,即从东西排总直至宽河扬水场,两期工程合计全长达到19.5公里,将津西大洼农田咸水和雨季沥水以及城市部分沥水统统由西大洼排水河流至宽河扬水场排向独流减河。
  本区管辖的南运河段,属于本区农田用水的骨干河道,沿河各扬水场只能从南运河提水,非汛期不应将农田咸水或二淋水排向南运河。宽河扬水场建成后,西大洼灌区基本上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渠系配套、河渠相通、清浊分流、咸淡分家。
  宽河扬水场的兴建,才从根本上彻底解决了西大洼灌区的排水出路。该场刚刚建成后,西大洼灌区内的大宽河、小宽河、杨伍庄、华庄子等村就首先受益,实现了粮食产量连续翻番。
  接着,工农联盟农场也加紧了干、支、斗、毛渠系配套,进一步将中、低产田改造成高产、稳产田,个别地块达到了四级提水,排水走向仍由大宽河扬水场排入独流减河,使西大洼灌区的农田改造,工程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莲花淀农田改造
  房学勇
  莲花淀,位于西青区西南部边缘,地处津浦铁路以西、子牙河以东、独流减河以北,南宽北窄呈三角形洼淀,占地面积30752.8亩,其中包括静海县岳家园子1060亩。该淀呈锅底状,淀内地面高程一般为大沽水平3.6米至3.7米。
  历史积水原因:该淀过去为退海地,排水无渠道,用水无河流,形成自然封闭注淀,属于本区十洼三淀之一。
  百年以前.由于淀内水源丰沛、野生精物丛牛.盛产萍花、藕、菱角、浦早、苇草等,多数农民以种植水稻为主,少数农民则以打鱼为生,使该淀亦享有“鱼米之乡”的美称,“莲花淀”也由此而得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对洼淀的治理和改造,挖渠引水、兴建泵站。
  1951年,开挖独流减河并由国家投资兴建了小口子闸,同时开挖下改道河4.2公里,横贯莲花淀东西,使该淀可直接引子牙河水进行灌溉。但由于淀内低洼,每到雨季,沥水仍无排泄出路,造成洼内常年积水,周边高地土质变坏,粮食产量很低,政府每年拿出相当数量的款粮进行救济。
  1955年,天津专区提出对洼淀进行改造,引南运河水入洼灌溉。转年,广大社员群众在党的领导下,由初级社到高级社,开始走合作化道路,依靠集体力量,挖河治水,巩固堤防,大搞平整土地,深挖沟渠,改土治碱,兴修水利,开展了“向注淀进军、向盐碱地要粮”的群众运动。莲花淀引水入洼工程3月20曰正式开工,工期30天,于4月20日竣工,用工56820人,完成土方170461立方米。
  1957年7月,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在莲花淀北端建临时泵点一座,流量1.68米3/秒,仅能解决杨柳青附近下亩地用水,莲花淀内3万多亩农田灌、排水问题仍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从当年冬季开始,木厂公社组织广大社员群众,自力更生,开挖大型中排干工程,该工程贯穿莲花淀南北,长5000余米、宽20米、深2.5米。中排干的开挖,对该淀排涝起到关键作用,至今担负着辛口镇11个村的农田排水,仍是辛口镇农田排水的总动脉。
  翌年,又开挖了两条东西用水干渠,除当年受益外,逐渐淤平。
  1958年,对莲花淀的改造再次掀起高潮,木厂公社在下改道和乔三道修建了两座临时排水泵点,又在大沙沃村东、南运河边修建了大沙沃扬水站。本年10月份,由静海县杨柳青红色人民公社水利组正式修建了改道北扬水站,该站安装900毫米口径的卧式泵三台,流量6米3/秒。同年,由木厂公社还兴建了郑庄子排水站,同时废除了下改道和乔三道两座临时泵点。
  1964年,由西郊区水利局与天津市自来水厂合建黄家房子扬水场,于1965年建成,安装900毫米卧式离心泵五台,计10个流量,灌排两用。黄家房子及改道北两座国营排灌站的建成,加上木厂公社兴建了改道南、郭村、木厂、冯高庄等四处社办扬水站、大大改善了莲花淀灌区的状况,使该区农田基本上实现了旱、涝保丰收。
  从1964年开始,木厂公社逐步在南运河两岸的大沙沃、小沙沃、宣家院、下辛口、木厂、水高庄等村修建了6座公路桥,还在中排干上修建了6座拱桥。1977年、1987年和1989年,分别由国家、乡各筹资50%,兴建了横跨子牙河的当城、第六埠、水高庄三座大桥,勾通了莲花淀与东淀的交通要道,便利了城乡经济往来。
  从1982年开始,利用三年的时间,由国家投资,完成了子牙河浆砌片石护坡工程11.0403公里,提高了该地区的防洪标准。
  到1990年止,莲花淀灌区的水利工程基本配套,共兴建了国营排灌站2座,乡管排灌站4座,公路桥12座、节制闸16座、过水涵500处;打深井72眼,中井2眼、浅井68眼;挖干渠17条;修防渗渠道70公里;架设临时泵点98个。
  水源利用:干旱季节从南运河调水,丰水年由小口子闸从子牙河自流调水。作物布局是旱、田兼作、园田为主,3万余亩农田达到旱能浇、涝能排,排灌自如,基本实现了中产田或高产田。
  昔日莲花淀的莲花虽已不见,今是新鲜的大棚蔬菜一望无边,不仅供应市区,而且走出国门。服务于城市、富裕了农民。粮食产量逐年提高,从根本上改变了昔日缺粮断炊的落后面貌。
  略谈杨柳青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田荣春
  一
  据历史考证,华北平原本是一片汪洋,经过沧桑演变,地壳运动,海底上升为陆地。华北平原的北端以永定河为主淤填了“北京湾”,南端以黄河为主,“汇集津沱河、溢阳河等河的冲积物淤垫了东淀以南的大片土地。两大冲积扇的中间地带,形成以白洋淀(亦称西淀)、东淀为中心的洼地。西有兰沟洼、南有鄚州洼、军庄洼、文安洼、韩别洼、贾口洼、北彳了溢流泮、煎茶铺洼、杨芬港洼及三角淀,历史统称,“鄚州九十九淀”。其在地质构造上,属于凹陷地带。由南、北拒马等河形成的大清河北支和由沙河,府河、,唐河、瀑河等河形成的大清河南支汇流于白洋淀后,串流于东淀之中,因此东淀,成为谷形盆地式的淀河。东淀在历史上范围较大,为解决滹沱河对大清河的干扰,清代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加筑了大清河千里堤,则修起隔淀堤,把丈安洼及任丘的军庄洼、鄚州洼等洼淀与东淀隔离。清代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使渡沱河与溢阳河汇流,后为子牙河,下游陆续修筑堤防,又把韩别洼、贾口洼从东淀划了出去。宋代杨延璟修筑起“六郎堤”,后代又陆续修筑中亭河北堤,把煎茶铺,杨芬港洼等洼划出。清代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导永定河水入三角淀,又将三角淀纳入永定河的范围。因此,目前的东淀,(包括溢流洼)形成东西窄长达20公里,由于受两大冲积扇的影响,地势“两侧高”(西北高,东南高)的淀河洼淀。建国后,曾一度搞起平原水库蓄水种稻,就是这个缘故而杨柳青正处于这个洼淀的尾闾南侧近一公里。
  杨柳青北有东淀及西河,滹沱河与溢阳河于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汇流于献县藏桥后,始称子牙河。经河间,大城、青县,等县于第六埠与大清河汇流于东淀,自此下游河道到天津市金钢桥下三岔河口处均称西河<、南运河自1952年开挖独流减河后,切断退路又进行了河道改造,新河道绕过独流亦从第六埠汇入东淀,、杨柳青南有南运河,俗称御河。天津以南的这段南运河即曹魏时期开挖的永济渠。后汉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令淇水济卫,加强了南运河的运输能力“隋朝大业四年(公元608年)隋炀帝“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扩挖永济渠,引沁水,北通涿郡(《隋书•卷三〉)。进入唐代,又陆续对南运河进行治理。据《太平环宇记〉卷六记载,“永济渠自乾宁军(今青县)流东,于独流口入海”。又此水“西通淤口(今霸州信安)、雄、霸等州水路”。又据《太平环宇记》卷六十八记载,“永济河以霸州,永清界来,经信安军前下淀泊、连海水”。就此时而言,杨柳青处于洼泊地带“
  从唐代中期开始,特别是进入五代十国,由于连年战乱,田野荒芜。而加上,后晋时期的石敬塘为求得契丹的支持,将包括白洋淀在内的“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致使契丹更加嚣张。宋代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雄据一方的大辽强迫北宋划定以白沟为界的宋辽新边界(即相当于今大清河、西河一线),致使这一带的广大地域“闾里为墟,十室九空”。为了防御辽军的不断入侵和骚扰,当时的六宅使何承矩建议利用这一地区地势低洼的优势,兴修水利设施,实行“导水实其陂泽,筑堤贮水为水田”,利用白洋淀、东淀、文安洼等洼低势地形,开辟塘泊,将河道与淀泊连接,引水濯溉,形成“自保定西北沈苑泊(今河北满域东到徐水),东尽沧州泥沽海口”的八百里的“屯田防线”。这条防线”,深不可以舟行,浅不可以徒涉”。《西青文史〉第六册谢玉明同志讲到的“杨柳青曾是古战场”就是屯田防线上战斗中的一幕。
  屯田防线的建立,对巩固边防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严重地破坏了河流的自然流向及河流之间的内在联系,招致了黄河屡屡决口。从宋代仁宗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到宋代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的73年间较大的黄河溃决,河水北犯达六次之多。滔滔黄水,每一次都是沿御河北进,冲垮堤防,毁坏农田,滹沱、溢阳、子牙等河洪水紧依相伴,最后到达东淀,回归大海。频频的水患,给御河航运带来了不利,同时,造成大面积土地长年积水,加速了土壤盐渍化。然而也因黄河多次北来,淤积而成不少的肥沃滩地。
  据有关资料印证,当时处于杨柳青附近地域村落的形成初期,“屯田防线”在这里设卡,士兵及其家属在这里栖息耕作,随着黄河屡屡溃决,山东、河北大面积连年遭灾,动迁逃荒的人们不断汇入,这里逐渐形成村落。
  四
  元代定都于大都(即北京)全国政治中心随之向北方转移,但是经济重心仍然在南方,元王朝及其边疆驻军的给养还得依靠江南的运输。鉴于黄河北侵对御河的影响极大,南粮北调出现很多不便和更多的困难。因此,海运兴起,并成为日益扩大的趋势。据《元史•食货志》记载:“岁漕东南粟由海道以济京师,始自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初期为四万石,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增到九十一万石。至元二十七年又增到一百五十余万石。以后陆续跃增,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为二百三十八万石。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竞突破三百万石,高达三百三十五万石”。致使这一时期,成为我国古代海运史上空前的繁盛时期。据〈元史•海运编》记载:延祐(公元1314年)以来,每造海船,大者八、九千石,小者二千余石,岁运三百六十万石。二月开洋,四月到直沾交卸。五月还复运夏粮,八月回,一岁两运、京师称便”。此一情况,一直沿续到明代,后因海盗猖獗,风险较大,曾数次受阻,损失较重。故明、清两代复改由内河水运,亦称漕运。在南运河一段水枯季节、除引调邻近各河水源补给外,皇帝并下发御旨,诏令沿河农田严禁用水。汛涨时期,为防止堤防溃决,明代成化十六年开挖了四女寺减河。弘治期间又开挖了捷地减河和兴济减河,清代雍正、乾隆期间并彻底进行了重修。
  就海运而言,在直沽建起海运米仓(元史•世祖记),并调集千人防戍(元史•英宗记),还把直沽改名为梅津镇(元史•世宗记),后又修起天妃宫(元史•泰定帝记),乞求上苍、祐保海运平安。据〈日下旧闻考〉记,“岁运江淮米三百余万石以给元京,四五月南风至起运,得便风十数日即抵直沽交卸”。当时,“柳口镇设巡检,戍直沽寨”(金史)。直沽改为梅津镇后,杨柳青设递运所,负责粮食转运。
  五
  北宋时期“屯田防线”的建立,为杨柳青及其附近地域村庄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元朝定都北京后,政治中心北移,加之连年征战,南粮北调形势日趋严重,由于海运事业的迅速发展,给杨柳青的一度繁荣和兴旺提供了条件。.就杨柳青来讲,占据着紧依南运河,北靠西河,这个水利上得天独厚的优势,凭借着与直沽相连,水、陆四通八达,交通方便的地理优势。经历了从元、明、到清三个朝代盛兴漕运的影响,促进了经济发展,使杨柳青一度得到暂时繁荣。
  杨柳青“三不管”的变迁
  李顺平
  旧时的杨柳青镇上有三条主干街道,前街是河沿大街、估衣街,中街是席市、菜市、猪市大街,后街即后大道。河沿大街和估衣街是最繁华的商业街,席市、菜市、猪市由西向东连贯,是日常的菜市场和集日市场,多为临时摊点。这两趟街的附近居民富户财绅较多,砖瓦房舍连群,而后大道则与前街不同,居民多是劳苦阶层的贫穷户,绝大多数是低矮的土坯住房,与前街的砖瓦房形成明显的对照。就在这后大道的中段(现名改善街)有个小有名气的三不管,说起这三不管的形成与发展,历史悠久,百年沧桑。
  在清朝年间,杨柳青曾属武清县管辖,后又以大寺胡同为界线,镇东由天津县管辖,镇西归静海县管辖。当时老百姓吃的食盐山官方盐商供给,有部分穷苦人为求生存,冒着犯法的风险到南乡牛坨子一带贩私盐,挑到杨柳青三县管辖交界的地方——后大道去卖,有官方的盐巡查抄就逃,无官方检查时就交易,后因屡管无效也就放任自流,形成一个三县官衙都不管的小交易市场,有了贩盐者买卖人,相应地又聚集一些出售食品的小摊贩,吸引了不少的穷苦人到此光顾谋生,年长日久老百姓都习贯地把这块地方叫三不管。
  到民国时代,三不管这地方逐渐地变成旧社会穷苦人低层次吃喝玩乐的小市场,却是十分热闹。这里边有金家书场、李家书场说书唱戏的,有撂地打把式卖艺的,变戏法耍古儡子的,抓彩吆茶碗的,摇骰子押宝的,唱太平歌词拉洋片的,卖苦力拉洋车的等等。各行业的店铺有耿记包子铺、郑记饺子铺、董记干货铺、李记杂货铺、于记大茶铺、任记理发馆,东西两头还有李、姚两家客店。卖小吃的更是多不胜数,面茶、茶汤、切糕、花糕、熟梨糕、抽签卖糖堆、挎提盒卖烧饼夹肉的,一早一晚都云集于此,更有杨柳青的三绝(酥糖、老虎豆、槟榔糕)也每天必到。旧社会三不管附近也有招赌窝娼买卖人口的和地痞流氓等。
  解放以后,劳动人民翻身做主人,三不管改称改善街,在五十年代商业街由前街转向后街,这里一改旧貌,渐渐地繁荣起来,成了杨柳青最热闹的地方。先是修建了人民礼堂,一天两场戏,天津专区梆子剧团、汉沽评戏团、前进评剧团以及各地县的剧团轮流上演,天津市内的河北梆子名演员任达子、金宝环、宝珠钻、北京梅剧团的李宗义、梅葆玥,石家庄京剧团的奚啸伯等名角都在此上演过。两家书场的营业也比过去好转,金家书场除鼓书外又添了说评书的,当时说书人廉金波、杜庆云等深受群众欢迎,市里的曲艺社也常来常往,有名的铁片大鼓演员王佩臣、天津时调演员赵五福都在金家书场演唱过,说唱京东大鼓的刘文彬、齐文洲也曾在李家书场上演长篇鼓书。随着人民礼堂建成后,首家新建的国营商业是天津专区花纱布公司批发部,公营的商业七街食品店(后称七姐妹食品店)也相继开业,1956年以后,又新建了大型百货商场、大众食堂、建华饭馆、清茶社、照相馆、理发馆等。三不管一改百年旧风貌,形成新的集娱乐餐饮、购物的商业小区。
  谁会想到,四十年后的今天,在这块曾是贫苦人聚集生活的土地上,一座宏伟壮观的杨柳青商城拔地而起。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八册

《西青文史第八册》

本书设史海钩沉、红旗招展、峥嵘岁月、武林轶事、乡土百说、人物述林、故里采风、以史为鉴、文物古迹等栏目。

阅读

相关地名

西青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