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九”运动的种子,在梨元头、王兰庄开花结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文史第七册》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6084
颗粒名称: “一二·九”运动的种子,在梨元头、王兰庄开花结实
分类号: K265
页数: 3
页码: 83-85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35年12月9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在梨元头爆发,反映了人民的抗日要求。天津学生组织大游行,知识青年来到农村开展抗日宣传。党派人员在王兰庄建立小学和识字班,发展农民救国会,开展抗日斗争。通过演剧、讲演等形式宣传抗日,并与农民积极互动。王兰庄成为党的地下支部,革命工作快速展开。
关键词: 赤龙河畔 抗日斗争

内容

只有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人民发表了严正的抗日声明。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爆发了。这个运动反映了全国人民的抗日要求,也表达了梨元头人民的愿望。
  “一二·九”运动爆发后,天津学生在党组织领导下,于12月18日举行了全市大游行。运动以后,在党所提出的知识分子到农村去,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的伟大号召下,许多知识青年来到了农村。
  1936年春,党组织通过天津学联发动了南开大学,北洋大学的部分同学,在梨元头一带,以演剧,讲演等形式宣传抗日。暑假期间,又组织了“义务教学团”在梨元头开展更广泛的活动。当时的口号是:“农民大众团结起来保卫自己的田园”、“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土豪劣绅”、“讨伐冀东、收复东北”等等。“教学团”把沦陷后的东北人民的悲惨生活告诉给群众,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投降罪行。“国土在沦陷”、“同胞被杀戳”、“姐妹被污辱”……低沉悲壮的歌声激动着群众的心,东北人民的灾难与梨元头人民身受的灾难很快地联系了起来。“教学团”更进一步揭露了封建剥削是农民受痛苦、受压迫的根源,启发了农民的阶级觉悟。
  那一年的7月,共产党员慕湘等一批学生就留在王兰庄办了小学和识字班。不久,党又派来了路平等四位同志。他们在天津市内募集了300多元捐款,亲自动手盖了四间瓦房,白天是小学,晚上是成人识字班,免费上学,发给文具。王兰庄的农民开始有了自己的学校。文化学习密切结合政治,每三两天就出一期大字报,报导国内民族危机,揭露国民党的卖国活动。他们教农民们唱革命歌曲,“救亡进行曲”、“九·一八”、“打回老家去”、“红五月”、“中华民国二十年”、“西方有个安乐园”(苏武牧羊谱,描写苏联幸福生活)……抗日革命歌声很快就在田野到处扬播。每逢星期六、星期日就组织农民演剧。1937年4月,著名演员陈波儿、崔嵬等同志路过天津时,特别到王兰庄,亲自帮助农民排演了抗日名剧“放下你的鞭子”。农民看到剧中主角小姑娘的悲惨遭遇时,想到自己的遭遇,都流下了眼泪,有的老大娘泣不成声。
  当时,南开大学、北洋大学经常有一二百名学生课余结队到王兰庄西大坟地熟习野外生活,并与当地青年农民一起练习瞄准、射击,随时准备拿起枪杆,保卫家乡。老乡们看待这些青年象自己的孩子一样,对他们抱有极大的期望。每当操练结束,农民们就把自己很不容易赊借来的玉米面做成饽饽送给学生们吃。有的同志回忆,当时王兰庄有个李大娘(李恩汉母亲),一面捧着热呼呼的玉米面饼子招呼学生们吃,一面说:“吃饱了好好练,说什么也别让洋鬼子到咱这儿来!”学生也帮助老乡担水、烧火、抱孩子、拉家常话,亲如一家。
  就是这样,在党的领导下,中国革命知识青年与苦难深重的农民,在思想感情上逐步融为一体。
  就是这样,革命工作迅速开展。识字班成立后约一个月,建立了“农民救国会”。接着,一批成分好、觉悟高的当地农民刘振奎、何文彬、郭金伦、刘振和等同志参加了“民族解放先锋队”,其中有些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那一年的秋天,王兰庄建立了党的地下支部。
  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的形势下和当地群众力量的支持下,党的活动更红火了。人们回忆,有时晚饭后,群众就排成队,扛着路平等同志亲手制作的两面党旗,敲起锣鼓,到四周各村游行、演剧,活动范围直达20里外的蜂窝庙。附近的村庄如于台子(梨元头西8余里)也逐渐建立了革命组织。党支部遵循上级指示,在蔡台子、炒米店(各在梨元头西5里、25里)等地的警察所中进行了分化、争取工作,启发他们的民族意识和爱国心。1937年春,群众和蔡台子村的小学生一起结队在该村警察所门口游行、演剧。后来,索性大队人马乘着船,到李七庄、八里台,公开扛着党的旗帜,面对着日本兵的刺刀,高唱抗日歌曲,游行示威。群众的革命活动完全冲破了国民党政府的反动禁令和日寇刺刀的威胁。
  就是这样,“一二·九”运动的革命种子在梨元头、王兰庄生根、发芽、开花。从此以后,在党的直接领导下,这里人民的革命斗争,更英勇、更坚定,目标更鲜明,策略更灵活,对反动派的打击也更沉重了。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七册

《西青文史第七册》

本书收入抗日战争相关史料40余篇,包括活跃在西青地区的一支抗日武装、津城地下手枪队、巧截敌车、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津西地区的开辟与发展、通过上层统战开辟津郊水高庄村、十间房惨案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张俊祥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