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青区图书馆
西青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西青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到农村去宣传抗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文史第七册》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6080
颗粒名称:
到农村去宣传抗日
分类号:
K265
页数:
4
页码:
75-78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上世纪30年代,中国学生运动中的抗日潮引起国内外敌人的恐惧。反动国民党政府采取镇压措施,但学生们坚定抗日立场并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工作,通过在农村开展暑期义务教育活动,宣传抗日爱国理念,激发了农民的爱国心,并为近郊农民运动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天津市
学生运动
农民运动
内容
学生运动的巨浪,使国内外敌人十分害怕。国民党反动政府匆匆下令各学校提前放暑假,并指使北洋大学等学校无理开除进步学生,调动军警、特务包围南开中学等学校,到处搜捕学生运动的积极分子。反动派的镇压,激起了人民更大的反抗。
针对当时的情况,市委对暑假期间的学生抗日救亡工作,及时做出了安排。市委明确提出,要巩固学校中的抗日救亡斗争阵地,同时要求学联和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以下简称民先)利用暑假走向社会,到工农群众中深入开展抗日爱国宣传活动,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继续沿着同民众相结合的道路前进。根据市委指示,市学联于6月中旬召开了各校学生代表会议,成立了由大、中学校学生代表参加的暑期义务教育促进会,参加这个组织的有7个学校,内有女子中学2个,每个学校3至8人不等,决定利用工农义务教育这种公开合法的形式,结合文化教育,进行抗日爱国宣传,进一步扩大爱国阵线。这一号召,得到与会代表的热烈拥护。经过认真讨论,决定选择市郊的王兰庄、小园和姜井等村庄(一种说法为4个村,有大蒋庄)作为开展乡村义务教育的活动地点,并作了具体分工。
王兰庄“义教”点:负责人是北洋大学党支部书记张多疆(丁仲文)。经常参加活动的有:北洋大学的刘讷、于奇、傅景洪(傅江)、孙景芳、王从善、林心贤、张沛(童铣)、曲珪田(曲介甫)、陈尧德(陈志远)、徐瑞恩(徐达本)、黄沙、朱光天;法商学院的郝金贵;三八女中的徐克壮(徐克立)、刘岫珊(田冀)、王爱贞(薛明)等。
小园“义教”点:负责人是南开中学的吴祖贻。经常参加活动的有:南开大学党支部书记程人士(程宏毅)、霍世章;法商学院的阮务德;女子师范的王玉玲(安琳);南开中学的王桐(陈涛);扶轮中学的张琪(杜文敏);汇文中学的姚大衡等。
姜井“义教”点:负责人是汇文中学的马毓臻(纪波)。经常参加活动的有:女子师范的吕贤棻(于瑞英);中西女中的杨钧、杨若余;觉民中学的杨希龄;汇文中学的张文展等。
参加“义教”工作的还有丁一岚、庄致等。
当时,学生们到农村参加“义教”,首先要有一颗为革命而奋斗的决心,要有不怕艰难困苦的自我牺牲精神。许多学生都以极大的热情克服了各种实际困难,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的洪流。有的四处募捐,筹措经费。刘岫珊拿出自己的积蓄支援“义教”。杨若余通过她父亲,并发动父亲的同事们捐款25元钱,做为参加“义教”同学的生活费。市学联委派程人士、秦雨屏等紧密结合形势编写新教材。新教材分社会常识、时事常识、救国知识、国文读本、国耻小史等部分。由叶笃庄开设的知识书店代为印刷,由中西女中民先队员杨钧、杨若余、刘嘉臻等装订成册,分发到各个义教点。
学生们进村后,开始是办夜校,附设妇女和儿童识字班。由于农民们不了解学生,把他们当“外来人”,只是叫小孩来学唱歌,大人在旁看热闹。后来通过做工作,彼此了解了,参加的农民才逐渐多了起来。各校的学生人数不等,约40至70人。在王兰庄、小园村还办起了妇女识字班。在小园村,安琳办的妇女识字班,吸引了很多青年妇女,这在当时封建势力统治着的农村,是很了不起的大事。“义教”工作的局面打开了,学生们结合人们熟知的事例,讲日本帝国主义怎样侵略中国,“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天津怎样收买便衣队搞暴乱,以及日本人走私的危害等等。在姜井村,学生们还用算帐的方法,向群众讲述日本侵略者压价收购农民的棉花,然后又高价在中国市场倾销布匹,并且不纳关税,变着法的喝中国人的血,吃中国人的肉的罪恶。同时,还向广大村民介绍了惊心动魄的海河浮尸案,控诉了日本侵略者操纵汉奸制造暴乱事件的罪行。通过这一桩桩一件件铁证如山的事实,激起了群众的满腔怒火。一些青壮年农民表示:“和日本鬼子干,我也算一个!”通过教唱革命歌曲,激发了农民的爱国热情,许多农民学会了唱《义勇军进行曲》、《大路歌》、《五月的鲜花》、《打回老家去》、《抗日打牙牌歌》等歌曲。在各义教点及附近村庄,经常响起嘹亮的歌声,这歌声唤起了农民的觉悟,震荡着农村大地!直到现在,王兰庄、姜井、小园等村一些六七十岁的农民还不时唱这些歌曲。王兰庄郭金伦老大爷能唱出近20首歌曲;教农民识字紧密结合抗日救亡宣传,在识字班上教汉字,也教拉丁文,以便让农民尽快掌握阅读工具,讲解什么是帝国主义等简单的社会科学常识,宣传爱国思想。如教妇女学念“乡间的妇女们也应当抗日救国”等,既学会念,也懂得了道理。各“义教”点除照例的工作外,还主持筹办乡民大会,在会上有乡民讲话,有学生们唱歌和演剧。此外,每周出壁报一次,用浅明的文字和图画,告诉农民一些时事知识,对不识字的,则由学生们解释给农民听。参加“义教”的同学还经常组织文艺演出,先后在各个“义教”点和附近村庄演出《放下你的鞭子》等街头剧。每逢星期天和节假日,北洋大学、南开大学等校的学生,在“民先”队员的带动下,经常自编自演抗日救亡短剧,并请了市里的青玲剧团、八一救亡剧团来演出。每次演出,农民们都踊跃观看,有时达数百人,台上台下高呼抗日口号,气氛非常热烈。
学生们教识字,教唱歌,讲演和演剧,向广大农民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提出了“农民大众团结起来,保卫自己的田园”的号召,这个号召反映了农民的要求,得到了农民的赞同。农民和学生朝夕相处,逐步加深了了解,也就向学生倾吐积压在心里多年的血泪苦情。例如,王兰庄的农民绝大部分是佃农,地瘠租重,生活困苦不堪,为了活命,大都熬硝盐卖,这在旧社会是犯“法”的,一经查获,就要遭到毒打和罚款,农民饱受欺凌,蕴育着极大的反抗情绪。特别是一些青年农民,接受革命道理快,他们对日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剥削表示极大的愤慨,涌现出一批积极分子,刘振奎、何文彬、郭金伦等人。他们和学生一起投入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有一次,市里的剧团来演出,在蔡台村受到警察的阻挠,王兰庄的青年群众和学生们一起,进行说理斗争,迫使警察们同意演出。参加“义演”的同学们对贫苦农民的困境十分同情,通过个别座谈,启发农民组织起来,保护熬硝盐,同国民党保安队和盐警队进行斗争,还掀起了抵制日货及反走私活动。
在短短的暑期里,“义教”工作取得了显著效果。三个义教点,农民群众发动起来了,培养了一批积极分子,播下了革命种子,为近郊农民运动的兴起创造了良好的开端,为在农村建党做了思想准备。天津学生到农村进行“义教”工作,在社会上引起了反响。同年8月30日,上海《生活星期刊》(邹韬奋主编)第一卷第十三号刊登了天津学生暑期到王兰庄等农村进行“义教”活动的6幅照片。这些照片成为反映这段历史的珍贵资料。
8月底,市内各学校陆续开学,同学们和农民依依惜别,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农村,但“义教”工作并没有结束。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七册》
本书收入抗日战争相关史料40余篇,包括活跃在西青地区的一支抗日武装、津城地下手枪队、巧截敌车、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津西地区的开辟与发展、通过上层统战开辟津郊水高庄村、十间房惨案等。
阅读
相关人物
石泽年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