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乾宁军界河抗金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文史第六册》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6028
颗粒名称: 一、乾宁军界河抗金兵
分类号: K295.6
页数: 3
页码: 159-16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北宋时期,杨柳青地区发生了宋金界河之战。金军进攻宋朝,但在杨柳青遭到宋军阻击并被击退,最终金军突破了防线并南下。这场战斗留下的丛丛杨柳如今成为杨柳青的景观。
关键词: 杨柳青镇 古战场 军界河

内容

津门古镇杨柳青,在北宋年间尚未形成聚落,只是一片洪荒,然而在这里却发生过有史以来的宋金界河之战,成为两国交兵的古战场。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于1125年灭辽之后,举兵犯宋。
  当时金将完颜宗望为伐宋的东路军统帅,收纳郭药师为麾下。这郭药师原为辽国大将,后降宋,又降金,是一身事三国的投降将军。郭深知大宋军情,献策把矛头指向宋军防守薄弱的边海一带,以便打开缺口,争取时间长驱南下,及时配合完颜宗望夺取宋都汴梁城。
  当年的“杨柳青”是宋朝乾宁军镇守的边防,赖以界河之险踞守,百十年间倒也宁静自安,由于近年烽火四起,加强了守备。由此向西连绵数百里尽是沼泽,间有大小洼淀近百,宋军缘其塘淀设堤埝,挖渠道,使各淀之水相互沟通,又从滹沱、大清诸河引水增蓄,使其常年汪洋,深不可涉,浅不可舟,并选丘阜密林之处布兵设砦,暗设机关地道,深沟壁垒,沿堤广植杨柳莳麻,形成固若金汤的“塘泺屏障”,以阻金兵入侵。此处所种柳麻,并非为了美化景观,实是兵备所需。
  宋宣和七年(1125)秋深之夜,郭药师所部数百骑,奉命进攻当城砦,这里是早年杨延昭镇守边关时所设兵砦之一,仅距“杨柳青”十里之遥,是淤口(今信安)、瓦桥(今霸县)、益津(今雄县)三关以东最大的兵砦。当夜一声号炮,鼓角齐鸣,金兵蜂涌而至,刹时宋营落箭如雨,守军却按兵不动,等待金兵骁骑冲入沼泽,如乘水牛,宋军则乘势四出,远以箭射,近用钩镰枪破之,另由副将冲向金兵后路游击,扰其兵马难以再进,郭药师的前队兵马折伤大半,不敢恋战,拔兵北撤。
  当城砦酣战之时,人嘶马鸣,刀枪铿锵之声,顺西风传到“杨柳青”,借助小莲花淀的十里水波,清晰可闻,此处乾宁军预料今夜难免一战、弓上弦、刀出鞘,严阵以待。原来完颜宗望奉金主之命前来夺路进兵,先令郭药师进攻当城砦,以便掩护宗望在“杨柳青”偷越界河。宗望已把兵马潜伏界北,马摘銮铃,兵戴柳帽,摆开了一字长蛇阵,只见一发响箭射来,金兵跃马齐出,闯上堤岸之后,却不见宋兵迎敌,柳林之中都是草人和遗弃的兵甲。宗望大喜,乘势挥兵越滩,就在片刻之间,大批马队纷纷落入陷马坑。原来堤下设有横三竖九的集群陷马坑,密如鱼鳞,因此也叫鱼鳞坑,坑深丈余,水深八尺,上铺柳棒轻土,夏秋之际杂草丛生,况在深夜金兵全无察觉,即便烈马三跃也难以越过坑群。凡落坑的战马无一生还,幸能跃出的金兵,皆被匿于隐处的宋军乱箭迎射,伤亡惨重,在后观阵的宗望,叹息此种阵法绝妙,不亚当年杨六郎布阵之奇。他久久未见当城宋营起火,唯恐再战失利,乃急令收兵。
  数日后,逃回金营的残兵向宗望探报,得知乾宁军一无大将,二多老兵,常有以父替子从伍,令子回乡耕作之情,并且远离后方,军备常有不济。
  不日,界北烟尘四起。金兵大队人马急至阵前,仍然不见宋军兵卒,宗望顿感疑惑,乃命先放二百空骑闯入堤下,奈此处陷坑多已暴露,已不可阻,继而金兵选径缓进,如入无人之境,乃又策马急进,以为得逞。其实,宋军以退为守,早在数里之外沼泽浅滩上,布下了连环绊马索.在遍地柳墩上以麻绳打成连环扣,暗浮水层之中,只需套住一蹄,便可如蝇粘胶,落个人仰马翻。乾宁军善用钩镰枪破敌,又以弓矢刀予射杀,金兵前队已溃不成军,大挫了锐气。宗望连连失利,不敢断然再进,且战且退,返回中都重整兵马。
  是年冬至,宋军戍守的塘泺防线千里皆冰,这是乾宁军防守的艰难时刻,便在冰封之前,砍伐了大量柳树枝干,编插堡埝之上,以待来年逢春发芽,增加匿兵之处,眼前又可形成冰上鹿柴,坚不可拔,高不可越,以阻敌兵。
  正当冰坚之时,金兵果然卷土重来,驰马冰原,如入平川,及近鹿柴重重,大肆举火焚毁,遂破界河之防,金兵始能长驱南下,宋军已失天时地利,无险可踞,连失当城、沙窝、小南河各砦,迫退乾宁(今青县)。
  古战场遗留下的丛丛杨柳,日久年深,茂密成林,成为后人把此地谐称“柳口”的依据,然而,口碑相传的“宋金界河鏖兵”却被渐渐湮没于古柳丛中。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六册

《西青文史第六册》

本文记述了天津市西青史料的情况。其中包括史海钩沉、艰难岁月、红旗招展、乡土百说、工商旧貌、故里采风、人物述林、民俗民风、文物古迹、武林轶事、掌故传说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谢玉明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