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旧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文史第六册》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5974
颗粒名称: 工商旧貌
分类号: F203.9
页数: 15
页码: 104-118
摘要: 本文记述了西青工商旧貌的情况。其中包括话说“赶白沟河”、我与“生生堂”药店、双顺和油厂轶事等。
关键词: 西青区 工商旧貌

内容

话说“赶白沟河”
  老义
  杨柳青有句俗话:“叫赶西北”,这赶西北指的是到杨柳青西北方向的外地去做买卖。远的是去新疆(赶大营),近的是去雄县、新城的白沟镇和文安、固安、涿县、涞水、易县等地(也统称为赶白沟河)。去白沟河做生意要比去新疆的年代早的多。
  一、去白沟河沿岸经营的缘起
  在清代康熙(1662—1722)年间,杨柳青有一种“大帮摇”商船,专门从事子牙、大青、南运、北运、蓟运等五条河流沿岸杂货商品的批发零售,这些经营者有的是船户自己开办的,也有的是受雇于跑单帮的货主,人们俗称为“跑某河的杂货船”,其中业务以大清河一线最繁忙,大清河全长只有一百多公里,再下即为白沟河(今称拒马河),在大清河尽头处的新城县有一个白沟镇,是沿岸最大的水陆码头,由于地理位置很好,每十天有两大集市,不但方圆百数十里以内的小商贩,都到这里趸货,有时远在保定、满城、正定的商人也来选购。杂货船总是计算着在集市的前一两天赶到,它们载来的货物到集日市场罗列出售,如果当天不能在集市上完全出手,就要再等五天下一个集日,或委托当地人代为看管,为了尽量的把货摊销完,所以他们的经营手段,是薄利多销,以广招徕,当时那些零售商品,利润差价是百分之十,最低的只有百分之五,批发是主流,利润更小,勤来勤往,沾利就行,以多取胜,虽然利小,但年终结算都有盈余,其所以如此,从业人员少,处处精打细算,从直接来货的批发商家进货,大部分是以个人信誉,采取赊欠形式,卖完货后还清欠款,不占资金。它们始终本着细水长流,久而自富的一套买卖经。
  二 几家经营字号的简史
  杂货船每年只有八个月的运营时间,其余四个月为冰冻封河期,由农历十月到转年二月,还要再经检修后才开始运转,所以每年春节的销售旺季却参加不了,多年来的这种情况,渐渐的引起了杨柳青握有资金的大商业主关注,他们断断续续的到白沟来投资建店,到清代末年,属於杨柳青人经营的大小店铺总有十几家,现将当时比较著名的字号,简介如下:
  恒义源 恒义源原是杨柳青河沿六街中段小渡口迤东(今门牌153—159)一家老字号,资东姓王,也是全镇号称“八大义”家族的首户(在镇内外其它有广顺义、同兴义、天增义、天泰义等等)。它家是一个从江浙等省直接来货的大批发商,主要经营生漆、桐油、颜料、各种纸张、茶叶、红、白糖、明矾、信石、胡椒、以及腐乳、绍酒等调味品和南烟等等。他家于道光二十年(1840),在白沟镇创设分店后,每年营业额占总店的百分之六十,从而获得了超额的利润,其所用经理职工人选全是老成持重,从不投机取巧,因而博得了一个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信誉。民国后运河梗阻,各类货源多靠海运集中天津,他家守旧的经营方法,从抓货源来看,不能适应新的形势,生意总是停在老路上,再加老资东死后,王作礼、王作瑞兄弟二人管业,对业务经验学习不足,缺乏具体指导,每年只看看结算清单,其它很少过问,好在家底大,又有土地等收入,解放前大部迁往天津市内,营业亦收市结束。
  天丰号 天丰号系合资企业,经理姓安,住杨柳青天齐庙前,人称安五掌柜,自己有一大股,当地人称他家的买卖是:“上自绸缎,下至葱蒜”,集副食、食品、生活、生产等品类齐全的综合企业,他家有位糕点技师,会做一种膨化糕点“蓼花”,因为这种“蓼花”的第一工序各地食品店技师都掌握不好,天丰的蓼花很有名,后来就制成半成品去各处推销,天津、北京以及东北各省都从天丰进货,半成品叫“蓼花胚子”,把它切成小块,经过油放,体积膨胀到十几倍,再在白糖中滚一下,即为成品,特别口感酥松细腻,经久不软,这种坯子就成了专利产品,民国十年(1921)这位安五掌柜年事已高,自己腰里也有几万元的家私,就将营业的大部分股盘兑出去,杨柳青人梁栋源、石少华,古佛寺的王少甫都有些小股,正式的大股东是市里人姓高,高在白沟呆了几年,又回到天津,由石少华继任经理,石少华共有四子,长子石毓泉被派为驻津采购老板,王少甫来往于天津、白沟之间辅佐,大股东高某监督,生意依然干的很红火。
  明盛号 明盛号创业人姓周,这家也是在西北开业最早的老字号,周本一名运输工,自有独轮小鬼头车一辆,可推载四~五百斤,为涿县商户运输货物,每十日一往返,杨柳青有座报恩寺(大寺),庙中住持与涿县西峪寺监院僧是师兄弟,常有书信馈赠等往来,皆托周氏代劳,周到涿县也常以西峪寺为落脚地,后在庙僧支持下,遇有庙会周也自采一些货物在庙前赶会推销,年深日久,逐渐成为座商,后在涞水、易县创设两个分号,因业务繁忙.大批货物先到大清河尽头的白沟镇,再等拒马河船中转涿县,迂有价格适宜,也可在白沟镇推销一部,因此就有了“四大明盛”的称号。
  春毓永 春毓永最早为杜春第、杜春稠兄第二人所经营,开业以来,自东自掌,杜春第在白沟经营管事,杜春稠在家采办托运,俗语说:“兄弟一条心,黄土变成金”,二人锐意经营生意越干越好,不几年营业已扩大了数倍。民国后杜春第病故,继由杜春稠自己掌管,一度在杨柳青后大街与大寺胡同拐角处设同兴栈,采办运往白沟商品,后因内河航行停止,南方货物全由海轮集中天津卸载,就又在天津市针市街隆顺里设庄进货,他任用了一位陈某为驻津采购员,陈早年在市老茂生水果糖厂学过制做水果糖技艺,并认为进口洋糖价格较低,质地洁净,虽不如国产蔗糖甜度高,但当时蔗糖还是采用土法制造,含有杂质,制做糕点必须先溶化后,将杂质过滤提纯,行业术语叫“提浆”,用洋糖可以减少这一道工序。后被提拔为管事经理,去了白沟企业中又添了自制冰糖水果糖等经营。天津采购员一职换了杨柳青人张富春,张为人老练,把业务做的很出色,可与恒义源、天丰鼎足而三,张富春对于颜料颇感兴趣,因而进货路子广泛,他和下行(进口洋商)及市内各大颜料庄的业务员、经纪人都联系的很密切,在信息上很灵通,七七事变以后,人们都记得,民国初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各国颜料都停止进口,行情扶摇直上,凡是手里握有颜料现货的,都发了大财,因此东伙计议,抽出一定资金,大量买进,本来春毓永平时就注重颜料,又借此涨风机会,更做好涨价原因宣传,另一方面在每月运往白沟的货船上,没有一次不装载了大批硫化青、臭碱、靛兰、阴丹士林、禅绿等,到白沟后出手也很快,不仅获得了大笔利润,还带动了其它物品的销售,扩大了业务。杜春稠于抗战后期去世,到现在他的部分后裔还在西北。
  富兴德 富兴德是一个中等户,比不上前列几家的买卖资金雄厚,开业也较晚,经理韩丹林杨柳青人,文化程度较高善于市场预测,七七事变后,他认为日寇说“三月内可扫清黄河北岸,一年内可以占领全中国”,这完全是梦话,战争一起来,就三几年不会解决,他说:“以后市场茶和糖是俏货,但茶的叶片易氧化,不耐久存,糖价每斤只一两角钱,脱手容易,如果中国交通因战争被切断,光靠日本货是不行的,从此他在天津大量采购白糖,在白沟门市的营业室内,到处码满了糖包,后来室内存不下,又租赁了几间民房,一九三九年天津大水灾,市内各货栈仓库大部进水,存糖泡汤成了空袋子,转年春季物价大幅度上涨,其中以粮油价格最为强烈,远远的超过了糖类的比价,到了一九四一年日伪把白糖实行了限价出售,街面上有行无市,日本洋行在市内立了几个网点,每人限购一斤价格八角,许多劳苦大众,由夜间去排队,到天亮后发一次顺序号,等到八点开始按号销售,但每个网点只卖二百人左右,就关门停售了,他们挤出的一斤白糖,舍不得自己享用,转卖给本市的糕点餐饮业,每斤一元六角,杨柳青前大街有一家春义祥糕点店,经理姓孙,他因没有白糖做中秋月饼很着急,后经过许恩泉老先生(本书编委许伯年之叔、曾在白沟工作过)与白沟富兴德联系,搭船运来白糖一百包,缓解了生产上的困难,富兴德从白糖大量买进存库,并又随销随进,至一九三九年天津大水灾后货源日渐枯竭,最后利润虽然都翻了几翻,但比起玉米的价格涨象(一九四二年夏,玉米每石六百七十元左右,至一九四五年日寇投降已经到了两千元),他却是始料不及的,若以粮食折算,生意“虚赚实赔”,没等到抗战胜利,把货售完,也就清理歇业了,一九四三年韩丹林在天津谋得一教师职务,一直到解放后。
  三、从在津市组织货源到结束
  白沟镇内商业最兴旺繁忙的时期,是在清道光二十年(1884)开始,那时市场上所销商品,从杨柳青运来的约占百分之八十,先代人的工商业者,商德观念很强,货物都是原装原卸,即使是拆零销售,也没有勾兑掺假或缺斤少两,而且仍保留当年杂货船的微利推销传统,真正做到物美价廉,使邻近各县大小城镇商号,争相竞购,形成了二级批发市场。
  就在这一年,爆发了鸦片战争,由于列强侵略,迫使腐败的清王朝割地赔款,门户开放,外国的轮船不但在我国领海,横冲直撞,并任意驶进内河的长江,这样就完全打乱几百年来京、杭大运河的正常运输秩序,再因清政府的内外战争,治河经费枯竭,造成运河北部多处淤塞,从同治到光绪末(1862—1908),海上的轮船渐渐的代替了河运,杨柳青的卸货码头,也就随着衰落下来。白沟的商户们,为了适应形势,抓购货源,他们派出采购人员,常驻天津市针市街顺隆里一带了解信息,组织采运,同时在大清河专线运输的几家船户,也由原停泊杨柳青乔三道码头迁至市内大红桥北岸(人称西河码头),另外在针市街还有一经纪人王保(杨柳青人)专为各船户联系客商,张罗货物,收取佣金。此后经过辛亥革命,改建民国,北洋军阀混战,北伐战争,直至七七事变。这时日军占领了华北广大地区,为了控制津、京、保三角地带,派驻了重兵。一时汉奸、流氓、伪警、匪特,摊派聚敛,奴役人民,再加苛捐杂税,使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白沟的工商业每况愈下,直至不能维持,纷纷闭门歇业,迫使“赶白沟河”的杨柳青人返回故里。
  四结束语
  白沟镇是内地的一个好市场,有名的水旱码头,南北货物的集散之地,杨柳青人从大清河杂货船的流动批发到设点开业垂二百余年,但当年的白沟毕竟是一个消费城镇,又经日本、国民党的战乱破坏,多年来就恢复不了元气,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发布了改革开放的富民政策,当地及附近人民以箱包生产得到蓬勃发展,一着胜利,带动全局,进而丰富了市场,它们汲取了过去的“货色齐全,薄利多销”等传统经验,使白沟迅速振兴,发展成为别具一格的商业城镇。
  我与“生生堂”药店
  曹子敬
  我已将至古稀之年,对往事的回忆时常令我产生一种动力,促使我把对杨柳青历史上的“生生堂”药店的了解记录下来,以对后人有所借鉴。由于年代久远,手中又无纪录可循,加之本人文化水平低,有些事情已记忆模糊,有的也可能有些出入。
  我于一九三七年七月由河北省霸县(现霸州市)褚河港村独身一人来到杨柳青谋生,经人保荐到“生生堂”药店当学徒,那年我才14岁。当时“生生堂”药店的经理叫杜福泉,店内的职员还有:石衍州(已故)、孙君石(已故)、郑树芬(原区供销社杨柳青第二批发站党支部书记,现退休)、刘万顺(现退休在区供销社百货公司所属光明药店补差)等四人。随着“生生堂”药店生意的兴隆,又雇佣了宋士真、崔甲辰、纪贵皋、杜良才四人,鼎盛时期共有八名雇员,其中河北省安国县人占绝大多数。该店按各人入店时间排列辈份,我为三师兄。“生生堂”药店的股东叫周乾浚,该店是其父“周三爷”于光绪三十年(1904)创办的。
  一 以鲜明的经营特色招徕顾客
  经营范围广
  当时杨柳青镇的西医西药很少,多数药店都以经营中药为主。正如药店门前所立十几米高的大木招牌上云:“生生堂自置发兑川广云贵各省地道生熟药材”,“生生堂”药店以经营品种优良、草药地道和自制丸、散、膏、丹为主,兼营自制的二百多种中成药批发和外配加工业务。每年秋季,该店还经营一种用于治疗白菜病虫害的农药——“苦树皮面”,在当时很受菜农欢迎。
  服务质量高
  “生生堂”药店的服务质量在当时同行业中堪称一流。凡是上柜台抓药的职员,都能准确鉴别医生药方,并能做到抓药快、一抓准、计价清。该店的每味药都是各药单包,并注明各种药的先煎后下、冲服等注意事项,抓药后仔细核对才让顾客取走,这是当时同行业所不能比拟的。除此之外,该店为方便顾客购买,还设有“平安取药扎”,持“扎”人平时取药不必付款,年终结算,对顾客很是方便;在外配加工方面,小型配药当时解决,急需用药马上配制;在服务时间上,该店每日早七点开门,晚十一点熄灯,全年三百六十五天不停业,夜间设有售药口,顾客不论什么时候来都能买到药。
  高质量的服务为“生生堂”赢得了很好的信誉。当时该店深得百姓和本镇“八大家”及全镇各大商号的信任,无论本镇或外地医生开的方子,患者用药都以此店为主。足见该店生意之生隆。
  宣传效果好
  当时杨柳青镇的药店和个体行医者不下四十家,一般都是医生自己看病,自制药品,自卖自药,竞争很是激烈。在保证药店信誉的同时,“生生堂”采取请医生坐堂应诊的办法,又设法拢住本镇著名医生开药到本店取药,以提高“生生堂”药店的知名度。当时在杨柳青镇比较有名气的十几位医生开的药方都指定到“生生堂”取药,从而使“生生堂”药店名声大振。
  二 以严格的培训确保本店职工较高的技术素质
  由于“生生堂”药店的经营范围广、业务量大、自制成药品种多,所以该店对职员的要求下相当严格。
  药材行业很讲究真材实料,遵古泡制。“生生堂”药店以此为本,对每一位店员从严要求,决不含糊。每位职员都要学徒三年,此期间,先从轧药面、装药斗,认药、挑选,熟悉药性,鉴别伪劣药材入手,直至能掌握各种制药方法。
  首先要学会用眼看、手摸、鼻闻、口尝、手捻等技巧对药材的真假、产地、质量进行鉴别,然后进行细心挑选、过筛、过箩、去土、去杂、去皮、去核、去节、抽心、刷毛、水泡等一系列准备工作;对一些药材还要经过“炒”的工序,区别不同品种,在药材的加工泡制中采用清炒、麸炒、土炒、醋炒、酒炒、蜜炙、盐炒、(人)奶炒及火煅、炒煅炭、炒焦、炒炭等不同炒法,如枳壳、白芍用麸子炒,山甲用土炒后再用醋淹制等。对某些医生特别要求的一些小炒、小制等能按要求进行精细加工。
  对于配制丸、散、膏、丹,则要学会从轧面到制成品的一切过程。如必须掌握如何制做蜜丸、糊丸、小丸、水丸、蜜膏、膏药等:对丸药如何“撞亮”;如何加工细粉装胶囊;如何加工粗粉做马药等。
  除此之外,学徒期间还必须掌握各种药的药理和药性,熟记反药、畏药、剧毒、限量药品的配伍。如中药中有“十八反”(即:半夏、瓜娄、浙贝、白敛、白芨、攻乌头;海藻、大戟、甘遂、芫花反甘草;诸参(细)辛、芍、叛黎芦)和“十九畏”(即:硫黄本是火中精,扑硝一见便相争;巴豆性温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没与玉金见;川乌草乌不顺犀(角);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一见石脂便相欺;狼毒最怕密佗僧;牙硝难合京三稜;水银莫与砒霜见。)的传统用法,学徒期间必须牢牢掌握。不具备以上技术者不准上柜台抓药。
  “生生堂”药店由于资金雄厚,经营有方,讲求信誉,加之座落地点好,每日来此抓药者络绎不绝,在本镇同行业的竞争中一直立于不败之地,从晚清、北洋军阀、日本、国民党统治时期到新中国成立,至一九五五年公私合营,该店生意经久不衰。现在本区供销社第二批发站药材经营部就是“生生堂”药店的底子。
  当然,当时的历史地位决定了店主与职员之间的雇佣关系。虽然我们这些店员每天辛勤劳作,但学徒期间店主不给分文,学徒期满后上柜台抓药每年所得工资也是很少的,店员收入全靠店主根据个人的好恶以“分红”形式“赏”给,生活根本没有保障。
  回忆我走过的历程,十分珍爱自己这几十年所从事的专业,同时对共产党带来的幸福生活深感满意,祝愿我们自己的药材经营业更加兴盛,为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按:曹子敬先生已于近年逝世,本文为生前所撰,由其哲嗣曹绍银整理)
  1991年6日
  双顺和油厂轶事
  刘贵祥
  一 农户兴家初建油坊
  在1908年庆云县农民刘常顺夫妻率四子景新、景春、景泰、景山,六口人迁到前桑园村在族弟刘常明家东边建房定居,务农为业,以勤奋耕耘八年的积蓄,於1915年用土坯建成榨油作坊,取名“双顺和”,当时是用螺马拉大石碾,将黑豆或黄豆轧成薄片,在工字形铁立柱上,挖长孔楔硬木楔子式的轧油杠,在一块带园油槽和流油嘴的石坨上累放七层,用一种扁叶形的草裹放豆片在两个铁圈内,称为豆坯,再经人力用木楔子加压多次,而将在铁圈四周流下的豆油,经石坨上的油槽油嘴滴入油桶内,待压到程度再撤楔子取豆饼。这种古老的榨油方法不仅费力,而且出油率低。
  二 设备更新 产销两旺
  因生产销售顺利,深感设备陈旧,生产量低,因此购进两架四杠的人工手推式轧油机,这是用带横肖的铁杠,推动六眼铁元盘上的罗旋杠,加压力轧油,因为压力大,速度快,大大增加了产量,基本上满足了市场需求,缓解了当时农村无化肥和豆饼短缺的难题。所产豆油在当地另售外,也供应附近村镇的商贩。原料大部由杨柳青集市购进,由于产销两旺,生产逐年兴盛起来。
  三 好景不长 遭匪抢劫
  1925年初夏一个深夜,在几声枪响之后,被一群匪徒砸门跳墙而入,住房门窗被砸,进屋翻箱倒柜,对其家人强打谩骂,并以香火烧身,抢走所有钱财衣物,捆成几个大包袱,把油坊帐桌砸开将银元抢掠一空,后又鸣枪把刘景春捆绑到铁路洞口,稍后把刘放回,众匪徒逃走,当时村民都惊恐万状,无人敢管。致使刘氏全家数年积累荡然无存,为免除后患全家和油坊都迁往杨柳青镇,以策安全。
  四 移地重建 再展宏图
  他们到杨柳青镇在大楼胡同一个四合院为住宅,在牌坊迤东的北河沿大街(火神庙对过)重新建厂,到1927年才恢复生产,因当年杨柳青电灯房发电量少,经申请被批准为深夜用电。门前悬着白天限电牌,因此由刘景春和其父常顺商定,增设了一台柴油发动机为动力,当时本镇虽有豆油坊数家,因新迁来的双顺和油坊有不少的交往关系和多年生产经验,因而进销两旺,大部产品装运天津西关食油市场存栈,由景春常驻推销,将货款存入北门外针市街银号为储备用,豆饼则由景山和侄子刘贵荣负责对本镇和邻县农户销售,也供牲畜饲料之用,还远销静海、武清、王庆坨等处。基本上是产多少销多少,很少积压。后来又租用了东邻成春堂药店对过的三间房为存黄豆和黑豆的仓库。到1935年除本家有七口人参与经营外,又雇工10多人,其经营规模居全镇首位。此后又在老警察局以西赁了一套双四合院砖瓦房,将大楼胡同住房卖出,增加了经营能力。
  五 火灾降临 片瓦无存
  在1936年初夏一天夜晚,当工人们各到操作岗位等待开动启动机时,王姓工人在距离发动机不远的汽油桶前,用油勺向小嘴油壶注油时,因失手将汽油滴洒一地,而在摇动启动手柄时又因发动机上油咀罗丝没拧紧,造成火花冲出,引燃了地面滴洒的汽油,顷刻间就引燃了汽油桶,一瞬时火光冲天,更引燃到豆油缸和豆油桶,由于存油多,难以挽救,当时虽有一口水缸,但也无济于事。本镇各火会先后赶临现场扑救,当水枪喷到油缸、油桶时,油液四溅,火趁油势、油助火威,把火烧得更加旺盛,当时驻镇部队二十九军某连也派多人助阵灭火,也是一筹莫展,就这样直烧到日出天亮才熄,油厂被烧得房倒屋塌,所幸全厂二十三人均无伤亡,没有殃及邻居,当全厂人员跪送各火会和部队离去时,已红日高升,全家老幼和工人们痛哭失声,泪流满面。
  六 竭尽全力 再建新厂
  双顺和自迁至杨柳青十多年间由于产销两旺,积蓄较厚,虽然遭受了火灾损失事故仍在天津银号还有大额存款,还有在天津不少同行好友相助,并通过天津元纬路祥泰和机械厂的协助经过一年多努力,创建了一个棉籽榨油厂,在1938年基本建成,这在当时还算比较先进的工业。在原厂址兴建起高有12米的青砖烟囱,五节卧式蒸汽锅炉,由天津祥泰和机械厂派来技师帮助按装。成套机械设备有起动机、棉籽园筛、克皮机、棉籽仁园筛、五轴连轧轴滚,机动炒锅,蒸汽机、榨油机、搅动清油锅、炼皂锅,还有切皂机与打印机等,在运转试车时,由于景春景山兄弟二人与二侄刘贵荣等参与安装运转亦学会了技术,同时重视了防火安全,在储运库和油库间增添了防火缸,小铁桶等防火设备。起初投产时,在祥泰和机械厂技师指导下,对于操作规程、技术工艺要求严格,主要环节都由专人司理,其产品是精炼卫生油(即棉籽油)和日月牌肥皂。炼油和制皂都要掌握精确的火碱(氢氧化钠)浓度和投放量,以保证质量。榨油机要控制好棉籽饼压延薄度和速度,直接影响产油量的高低,所以确定专人掌握。这里已由景字辈以下的五侄刘贵祥(本文作者)担任会计。该厂经过七年奋斗,得到复兴,全厂发展至三十多人,仍又成为杨柳青镇制油业首户。所产肥皂更受欢迎,在沦陷时期物资紧缺的情况下,缓解了民众所需,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抵制日货的作用。
  七 生产受挫 转营土地
  1945年日本投降,国民党来后物价飞涨,物资奇缺,农产品棉籽和煤炭等原材物料更为紧缺,终因购不到原料而被迫停产,逐步辞退了大部雇工。同时在银号的存款,又频频贬值,迫于生计,就以大量资金买进土地十多顷,以供出租和全家分种。对油厂所有设备,由家人轮流守护,此时全家将房地产分掉,各自谋生,有的子姓到天津商号当职员,这样的度过了暗淡的岁月。
  八 利国利民 转为国营
  全国解放后,在党的鼓舞号召下,停业多年的双顺和油厂,于1950年恢复生产。但因资金不足,从人民银行贷款1万元,并请回原来技术工人重新生产卫生油、棉籽饼和肥皂。
  当时杨柳青经济恢复很快,许多人投入工商业活动,虽然双顺和油厂久负盛名,但因经营不利,所以开业恢复生产仅一年时间,就不得不再次停产。一年后由天津专区工业局按照党的赎买政策,按民族资产阶级企业接收了双顺和油厂。另行成立了天津专区地方国营杨柳青制油厂,在建国初期为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六册

《西青文史第六册》

本文记述了天津市西青史料的情况。其中包括史海钩沉、艰难岁月、红旗招展、乡土百说、工商旧貌、故里采风、人物述林、民俗民风、文物古迹、武林轶事、掌故传说等。

阅读

相关地名

西青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