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精美的砖雕艺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文史第六册》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5960
颗粒名称: (五)精美的砖雕艺术
分类号: F241
页数: 6
页码: 76-8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杨柳青的砖雕艺术起源于古代制陶工艺,经过演变逐渐兴起。十八世纪末期,杨柳青出现了富裕居民,他们建造了豪华的宅第,其中门楼的砖雕装饰极其精美。砖雕艺人如白永泰、李家兄弟和杨如春等创作了许多精美的作品。杨柳青博物馆收集了一些砖雕作品供观赏。
关键词: 杨柳青镇 砖雕艺术

内容

甲、砖雕的兴起时代与年画艺术的渊源
  我国砖雕艺术,历史悠久,它是从古代制陶工艺及秦砖汉瓦而逐渐影响演变兴起的,近代各地出土文物中,曾有东汉时期的很多“画像砖”,这说明远在两千年前,这种工艺就初具规模了,不过那时的砖刻,都是放进墓室、祠庙、园林里。做为精致的房屋装饰,在杨柳青还是清代中期近二百年的事情。
  进入十八世纪末期,杨柳青镇,有些居民以经营漕船、粮食、杂货等工商业发家致富以后,也有的科考了功名,做了官,古语说:“富润屋、德润身”。他们大都建筑了豪华的宅第,这其中最绚丽的标准,就是高大的门楼。这项工程的墙体很讲究,从“淌白”(两面磨砖)到“撕缝”(五面磨砖),进而到“干摆”(六面磨砖,每块大小尺寸划一,不能有丝毫误差,只用江米汁、灰膏做浆糊用,外表看不到砖缝。到上面装上“戗檐方砖”,这方砖也须磨平刻上各种图案,在下边的托砖板及以下做成与戗檐砖相称的长方形、三角形和流苏坠头浮雕。最初的建筑工人没有这种手艺,必须请绘画年画的画师设计稿样,再由刻画版的师夫去雕刻。最初的样子显得朴拙呆板,现在还能看到的有前大街石家老宅门楼残存的两块蝙蝠雕,就是那时的代表作。刀法如刻图章,立上立下,很像年画作坊的腊花纸韵味,没有一点立体感。后来建筑作的师夫们,从各处的刻石如石鼓、门墩、碑额等处的刀法运用处研究、构思,也出了几位雕刻能手。他们在艺术上不断钻研改进,可以说一代比一代更为精美。清画师们出的稿样,如王少亭的一对方砖稿,索价才两元钱,若再加砖托板,长方、三角和流苏坠头等镶雕画样,总共也不过五元左右。但大多数的瓦木作师夫也能自出稿样、自己雕刻了。杨柳青在解放前有些中等户的三合院、小四合院也有这种带砖雕的门楼,据统计大约有二百家以上。当然在花样上有繁有简,有细有粗,但除刻有大福”字者外(共五户),其它如花鸟、鹤鹿、山水、案头清供、琴棋书画、明暗八仙或吉祥喻意等图案,千变万化,无一雷同。惟人物图案很少,仅尊美常估衣街的两个后门,雕有和合二圣、与王子求仙两幅,据说他处还有,我未及见过。戗檐砖也有双层套刻的(现存杨柳青博物馆内),是河沿街建隆胡同南口怀德堂石氏故宅的旧物。还有两个门楼很讲究,一家是尊美堂的河沿街正门,大门两边用干摆法垒砌上去,房檐不外伸,没有“戗檐砖”装饰,改用额枋平砖贴齐,额上用双层方砖共二十四块压檐,长两米,高六十公分,上有不同刀法镌刻的“牡丹富贵图,其中有平刻、镂空、镶嵌,使花叶疏密相间,玲珑剔透。两边的山檐墙上虽没有戗檐砖,但下面仍有托砖版,版头上也镶有浮雕“荷叶莲花”,其下的长方形与三角形等镌有“丹凤朝阳”与“麟吐玉书”也颇为精采。第二家是大寺胡同中间路东的裕德堂石筱亭的宅第,石筱亭是石家二大门的正廉堂分支,一个宽大的四合院落,在全镇砖雕艺术中,他家的门楼最为精绝。从南向北观看,高大的南厅山墙,脊头下镶着三叠式的扶缝板,下有为通气装饰的砖雕蜃楼,四周衬托着福寿连云,下坠八宝流苏,这一雕饰全高两米,中间宽处六十公分,蜃楼镶入山墙十二公分。扶缝版的两角各雕有“双钱如意”,其角下又镶嵌着浮雕的“卧凤朝阳”。门楼两旁各砌短墙,磨砖干摆,与房山连接,上雕护栏柱,二栏版各呈长方形,中雕“松鼠葡萄”,环配万字回文。正门上额镶嵌着“海马”、“狻猊”、“飞豹”、“辟邪”、“麒麟”等等吉祥神兽。在上额与前檐之间又有三道雕刻的联珠花卉。这门楼是歇山顶,在桃檐处是刻有镂空的花头,下面这门楼的扶缝版还镶着一个金狮。再往北看一切对称花样完全与南半部相同,只是北房山没有蜃楼,而是一个园形的篆寿字,上、下、左、右雕刻了五只蝙蝠。综合起来,共有雕刻、镶嵌竟十五个组套,真是令人眼花了乱,这些高贵华丽的艺术品装饰在院外,能给人以院外尚如此,院内更非凡之感。四面山墙,也都有各种雕饰,特别是东西配房南面,修起一条内外有别的二道门,在这二道门上也用方砖二十四块,建起了与尊美堂前门相同的“富贵牡丹图”,样子不差分毫。可惜的是这个费尽心血修建起来毫华的院落房主人并没有享受几时,到民国初年,就卖给新疆归客高孝臣了。在1945年,又转让给了聚德董家。解放后为全民所有,被分配为教师宿舍。
  近些年来许多门楼失於维护,风雨侵蚀、再加十年动乱中的横扫,所有各处砖雕,大部残破不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拨乱反正,人们才开始对前辈劳动人民的艺术成果,重估了它的价值。
  乙、几位晚清时期的砖雕艺人
  这里的砖雕工艺从乾隆末年兴起以后,经过几代人的不断推陈出新,钻研改进,到清末同治至光绪(1862—1908)年间,已日臻成熟。可悲的是,当时很多雕刻艺术家在一般富绅士大夫眼里,均属雕虫小技,百工之流,故而使这些民间艺人湮没无闻了,笔者自幼对雕刻艺术深为景仰,对几位造诣较深的砖雕艺术家及其代表作略知一二:
  首先是白永泰、白永和兄弟二人,他们出身於建筑工人世家,是首屈一指的名艺师,不但技术全面,尤精砖雕。杨柳青石氏家族在同治王朝以后所建住宅的砖雕装饰,大部出自他们之手。尊美堂正门上的“富贵牡丹图”,用方砖二十四块双层套刻,前层采用浮雕技法,使花叶枝干镂空外伸,后层用透雕镶嵌,给人以枝叶繁茂,疏密相间,栩栩如生之感。全图共有牡丹四十朵,大的盛开如手掌,小的含苞欲放,花朵有向有背,有的压枝低垂,有的朝阳怒放。两边还雕有护栏板柱,拼接之处,全无隙缝,宛如一块摩崖深雕,曾有“牡丹大王”之誉。
  关於我国北方建筑风格还有两个特点,给砖雕派上了用场:一个是从前家家皆有火炕,为冬季采暖,虽大宅门也不例外。不过在燃料上有烧柴草或烧木炭之分而已。所以在房顶上都设有烟囱。白永泰所承修的烟囱上装饰也很讲究.有的雕成群卉争芳的花篮,有的雕成刻花宝瓶.有的刻一卧象上背驮宝瓶,称之“卧象下安”,祝愿主人睡卧安神,还有的瓶中插有三戟,谐为“平升三级”。更有雕成四方凉亭、蓬莱仙阁,或七层宝塔,奇巧华楼,聚宝盆和鲤鱼跳龙门等等。远望玲珑剔透,是外地少见的艺术品。此外还有一种名曰“胡仙楼”的小建筑,是供奉五大家仙的“(黄—黄鼠狼、白—刺猬、胡—狐狸、柳—蛇、灰—鼠。)在镇内一般中等以上人家,都在院内僻静处,盖有这种小胡仙楼。其中以白氏兄弟用砖雕细活建筑,天锡堂所建的胡仙楼最为精美,因为堂主石元熙的夫人很迷信,加之儿子石作云为祈求他所开设的几处当铺的库房不被鼠扰等缘由,而不惜重金於此道,他家的胡仙楼是重檐两层,高约五尺,下用方砖垒成月台,前刻五级台阶,在抱柱上刻有对联一付:
  兴家立业财源主,
  治国安帮福禄神。
  楼上并排八付阁扇,开启自如。屋内为敞厅式,前有平台,栏杆环绕,内设书卷式长供桌,摆有香炉、腊阡、灯碗、香筒、手罄等。楼下有帘架及六扇阁扇,左右开六角窗,里边格断分成一明两暗三间。楼梯在北间,南间设有罗汉床,堂屋里花几桌椅,排列整齐。屋顶梁、檩、椽、檐及覆瓦等,一切尺寸全按营造法式缩微,以砖料磨雕而成。并在墙体檐下,浮雕各种花卉图案,真可谓鬼斧神工。可惜在光绪二十年代,天锡堂第一次东院大火,在惊乱之中被人们践踏毁坏了。后因该建筑图纸落在了尊美堂账房崔丹圃之亲族手中,使笔者能窥其全貌,与天锡堂看祠人张明所说当年的实物,完全符合。
  还有李家兄弟,老大李竟原名李竟波,人称大李竟,(二李竟早死)三李竟名李竟源,他们在早全是白家作的泥瓦工,李竟源后改行,拜木器作刘师夫为师,出师后又回白家干木工活。兄弟二人心灵手巧,掌握了多种技能,木雕、砖雕、泥塑、纸扎、花灯、庙画等等,无一不精。遇旱年求雨,塑制丈许泥龙,丧事祭席中的“四走、四飞”,都是他家的专利。各宅门的房屋维修,其中木雕、砖雕破损处,也非他补修不可,李竟源与王春师夫合作,为尊美堂戏楼前垂花门拱木的空档处,用黄杨木雕刻了八仙人镶填其间,深为石元仕赞赏。解放后一度参加瓦业社,后去津为本镇邵作斌经营之隆聚面粉厂做木型,合营后体力日衰回家终老。
  再是杨如春,人称二掌作的,他自幼好砖雕工艺,其作品以神采逼真细腻著称。民国十年后,裕盛董家翻盖第二道院旧房,掘地兴夯时,挖出一条小蛇,主人迷信,决定在工地西侧,盖一小胡仙楼,由杨如春划图建造。建成后,高约四尺,楼二层,一脊四坡,风檐瓦陇,画栋雕梁,门窗阁扇,全以砖雕工艺砌成。栏杆上下槛可拆可装,门窗阁扇可开可关,枢纽灵活,仿佛木制。檐下悬铃,边薄如纸,风吹摆动,其轻可知。其内设有红漆金字牌位,上书“金丝老盘爷之神位”。此小楼至解放后镇委会进驻时尚存。后又经该宅少主人董式勋介绍,为天津某买办作长四尺、宽二尺六寸之砖雕横幅一件,杨按当年齐健隆年画摹仿刻出“十八学士登瀛州”,计有虞世南、杜如晦、孔颖达等唐代学士十八个,人物或下棋,或赏画、抚琴、读书、神态各异,闲散潇洒。另有三童子,一个用竹管吹火炉烧水,一个奉茶与下棋者,一个抱着大酒坛,背景刻以楼阁花木,远山流水、湖石小桥,茅亭酒帘等,其境幽雅如世外桃源。边框并配以竹、梅、兰、菊等连环浮雕,更为画面增色,据说此物已运出国外。
  其他吴家作之吴顺栋、孙吴金松、周家作之周乾,贾家作之贾耀海等,也都善雕刻。
  设于石家大院的杨柳青博物馆,已收集残存的许多砖雕供人观赏,从中可以领略当年建筑艺术的风采。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六册

《西青文史第六册》

本文记述了天津市西青史料的情况。其中包括史海钩沉、艰难岁月、红旗招展、乡土百说、工商旧貌、故里采风、人物述林、民俗民风、文物古迹、武林轶事、掌故传说等。

阅读

相关人物

石经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