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青区图书馆
西青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西青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三、建国后的津浦铁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文史第六册》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5949
颗粒名称:
三、建国后的津浦铁路
分类号:
F532.9
页数:
3
页码:
46-48
摘要:
建国后,津浦线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和提升,包括线路质量的改善、钢轨和枕木的更新、机车技术的升级以及信号设备的改进。通过这些努力,津浦线的运输能力和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运行速度提高了一倍以上。津浦线也进行了双线化的工程,使运输量和运行速度都得到了大幅提升。总的来说,津浦线在建国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做出了巨大贡献。
关键词:
天津市
津浦铁路
内容
建国后全国工农业生产大发展,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对铁路运输日益增长的需要,扩大运输能力,提高运输效率已势在必行。
津浦线与全国铁路一样,也进行了大量的改造和提高。解放前津浦线的线路质量较差,允许列车运行的速度每小时不到50公里,经过整修后到49年建国时提高到每小时65公里,经过几次的大修改造,到今天已经提高到每小时可以运行120公里了,比解放前提高了一倍多。原来使用的是每米37或41公斤重的轻钢轨,到56年已全部换成每米50公斤重的国产钢轨,而今天则已换成60公斤重的长钢轨了。枕木原来是木枕,使用年限少,而且需要大量的优质木材,而今已换成既经济,使用年限又长的水泥轨枕了。因为只有线路基础好了,钢轨重量大了,才能提高列车的牵引重量和运行速度。线路质量提高了,没有能多拉快跑的机车(火车头)也不行,因为机车是列车的动力。旧的津浦路使用的是外国制造的蒸汽机车,拉得少,跑得慢。从50年代初开始逐渐改换成国产的大马力蒸汽机车,已经由原来每列车只能拉一千吨提高到现在的三千五百吨,如今正在由蒸汽机车向内燃机车过渡,在不久的将来将实现电气化了。列车跑的快了,还需要有一套保证行车安全的信号设备。如信号机,过去使用的是机械式的臂板信号机(俗称扬旗),是一种比较落后的设备,安全效率低,夜间使用油灯。由于全国的电力大发展,有了可靠的电源、到79年已全部改换成安全效率比较高的色灯信号机了。既不用人力每天爬杆挂油灯,也提高了列车运行的速度。再有大家所熟悉的“路牌”,人们都看到过,在列车经过车站时,司机要用手“抄牌”。这叫闭塞设备,路牌这种设备,效率很低,且只适用于运量不大的单线铁路。因此,从60年代初就改成半自动闭塞,取消了路牌,提高了效率。但今天又改成了一种更先进的自动闭塞了。原来一天24小时从天津到沧州只能运行34对(68趟)列车,而今天光是客车就已达到37对(74趟),一天一夜客货列车可以运行至100对(200趟)了。在58年大跃进年代曾经开展过“全民修铁路”的活动。教以万计的民工在津浦沿线铺垫路基修双线,有的已经铺轨,如天津西站到杨柳青,独流到静海,唐官屯到马厂等。但在62年调整国民经济计划时,暂时停建,直到75年再度上马,到77年全线开通了双线,运量比以前提高了一倍多。
总之,经过多年对设备的改善,使津浦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解放前津浦路的特别快车(当时所谓的兰钢皮车),从天津到德州需要运行8个小时,而今天从北京到上海的直达特快列车,从北京到上海1460公里仅运行17个小时,真是不可同日而语了。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六册》
本文记述了天津市西青史料的情况。其中包括史海钩沉、艰难岁月、红旗招展、乡土百说、工商旧貌、故里采风、人物述林、民俗民风、文物古迹、武林轶事、掌故传说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韩淦才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天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