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扑在党的事业上的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文史第四册》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5821
颗粒名称: 一心扑在党的事业上的人
分类号: K827
页数: 7
页码: 210-21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李桐树是一位勇敢创业的共产党员,他在20多年的时间里创办了多家企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他展现出出色的领导才能和商业眼光,在困难中坚持不懈地努力,并且始终以社会主义事业为己任。他注重质量和效益,不断调整产品结构,拓宽市场,并且善于团队建设,赢得了职工们的尊敬和信任。他的成功是一个榜样,激励着人们在创业道路上勇往直前,为社会主义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 中北斜乡支架厂 厂长 李桐树

内容

中北斜乡支架厂厂长李桐树,今年54岁。他在20岁那年,初中毕业被分配到港口当船员。可他恋着生他养他的家乡热土,立志把学到的知识奉献给父老乡亲,去了几天又回来了。转眼34年,他在村里当过主管会计,当过村干部。在乡里办过企业,当过厂长。无论干什么,都是一个心眼为集体,一股拼劲干工作,两袖清风严律己,被群众称为“一心扑在事业上的人。”连续八年被评为区、乡优秀共产党员。86年荣获“五一”劳动奖章。87年被评为天津市农民企业家。他的事,足可写一本小说,这里只介绍他办企业的事。
  共产党员就应该为社会主义创业
  李桐树从1967年到现在20多年中,先后创办了乡拖拉机站,修配厂,汽车修理厂,农机厂,支架厂。李桐树的字名不仅记在了乡办企业,同时也记在了中北斜人民的心上。
  单说1976年初,当人们正在准备过年节的时候,乡领导让他担任农机厂厂长,并明确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没兵没将没资金没厂地,只有六辆破旧的拖拉机还没地方放。这样的担子,担不担呢?李桐树先是犹豫,但最终还是鼓起了勇气。他想共产党员就应该为社会主义创业。没有厂地,他用一台拖拉机换了三十八亩地。没有资金,他从税务所、银行借了156000元。没有人员,他从乡里要了三十二名职工。没有建筑材料,他带着职工到外地联系砖、瓦、灰、石,远至山东德州,近至塘沽车站,都留下了他的汗水和足迹。经过半年来的东奔西走,建筑材料总算筹集齐了。准备破土动工了,这哪是破土,面对那些沟渠纵横的低洼地,纯粹是垫土,要垫半米高的土。李桐树一算,从拉土垫地基到运回买到的建筑材料,既要用车又要用人,哪一步离了钱也不行。借来的16万元,就是一分一厘都得掰成两瓣花,也差的远又远。为了既能省钱又能早日完工,只能在拖拉机和人上挖潜力,他们在工地上竖起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厂”的大幅标语。李桐树从早到晚吃住在工地,既当指挥又当工人。开车,装卸,电焊瓦木,哪缺人到哪顶岗,好在他哪一样都拿的起来。而且每天都不少于十二个小时的重体力劳动。到东站拉石头,从齐腰深的水中往上捞,到德州拉瓦,一个车上两个人,连开车到装卸,往返960里路,一天一趟,职工中没有一个叫苦叫累的。他们说:“我们累,李厂长比我们更累。他操心比我们多,干活比我们也不少,我们还有嘛说的。”李桐树带着32名职工奋战了180个日日夜夜,拉土二万二千立方,拉石头五百吨,拉砖三十五万块,拉瓦三万八千片,拉灰砂一千六百吨,盖起了占地900多m2的37间厂房。
  厂房建成后,李桐树又四处奔跑联系业务。费了很大周折,才从冲压件厂联系了一批汽车油箱加工活。除了焊油箱以外,李桐树还巧用下脚料,带着职工给生产资料供应站做大车和小拉车上盘。当年创产值十七万三千元,盈利八万多元,职工由32人发展到58人。78年产值达到三十二万七千元,实现利润十万八千元,职工发展到78人,工厂发展势头喜人。但李桐树不吃老本,不守摊摊。1979年,他主动把本厂生产项目转让给另一家乡办厂,承担了为国营天津飞鸽、红旗两家自行车厂生产支架的任务,农机厂改为支架厂,职工发展到179名。根据市场需求,李桐树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从单一双支架烤漆,发展到生产四柱衣架,拉练罗丝等产品。87年增加了26.28型镀铬单支架及其它自行车行业产品。88年生产出童车,上行业外新项目6个。到88年,全厂职工900人,拥有五条支架生产自动生产线,主要设备240台。经营方式从单一配套转向配套与自销相结合,初步形成从钢材到成品部件的专业化生产厂家。产品在保证为自行车厂配套外,还销售全国各地。
  李桐树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在行业内增加新品种,在行业外增加新项目,大大促进了生产的发展。87年总产值达到2140万元,利润1957万元,上交税金87万元。不仅成为中北斜乡家底最厚,职工最多,产值最高,贡献最大,信誉最好的企业,同时在全区也名列前茅。职工们说:“没有李厂长的创业精神,就没有支架厂的今天。”
  管企业就得当行家里手
  1979年,他们在和天津红旗自行车厂洽谈制作自行车支架任务时,对方提出的先决条件是,必须在半个月内拿出合格样品再定合同。当时社会上正盛行着“酒杯一端规格放宽,筷子一举可以可以”的歪风,有人担心厂里技术力量薄弱过不了关,想通过吃喝送礼请财神。李桐树说:“办企业要靠质量靠信誉,不能急功近利走歪道。要把功夫和精力放在技术攻关上。”他亲自挂帅带领职工苦战七昼夜,提前八天拿出了合格样品。而且支架承受力超过了红旗自行车厂规定的250公斤的标准。断制、焖压、组装、烤漆、包装等各道工序完全达标。支架样品一次试制成功,受到厂家称赞。双方签定合同,开始了批量生产。两年后,他们又与飞鸽自行车厂签定合同,其产品质量要求更高。为了既保飞鸽车的质量标准,又减少生产环节,使一个支架完全适应红旗,飞鸽两家的技术特点,李桐树又组织了第二次攻关,制出的样品经过40多名工程师现场鉴定并破坏性试验,完全符合标准。从此支架厂名声大振,最高峰一年生产480万个支架。由于产品质量好,交货及时,被市命名为“重合同守信誉”单位。
  李桐树经常说:“管哪行就得懂哪行,做本行业的行家里手。”为了做一个名符其实的明白厂长,他忙里偷闲挤时间,自学电大企业管理。区、乡举办经营管理学习班,他做到每讲必到。同时他还四处求师访贤,谁有本事就向谁学,哪个工厂贡献大就去哪个厂取经。他把学到的经验去粗取精,把自己的亲身体会加以分析,结合书本知识,写出了十二项,一百二十条,三百多款,计十多万字的一整套企业管理法。对此,市经济协会,有关专家均给予高度评价。河北工学院的三位教授确认李桐树已达到大专水平,市乡镇企业局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
  李桐树编写的乡办企业管理法,项目不同,条款不同,内容不一。但各个项目、条款之间密切相关,互相制约,成龙配套,具有高度的严谨性、科学性、实用性。例如:他根据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制定的“低工资,高奖金,按工序定系数,对事不对人”的管理办法,不仅充分调动了全厂上下的生产积极性和主人翁精神,同时还促进了干部职工之间的协调、团结。他所制定的管理法的显著特点是,每一条每一项都从职工切身利益出发。他根据落实生产责任制后,家家有地的特点,制定了“头齐脚不齐”的条款。即上班必须按点到,在确保产品质量数量的前提下,可以提前下班,经营自家土地。为确保产品质量,他在各道工序中实行三检。即自检为主,抽检为辅,总检协助。三完成,即任务完成,原材料合理消耗完成,利润率完成。三有,即每套工序有定额,有备料,有报酬。保证了系数管理各条款的落实。
  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1985年,李桐树在厂里实行岗位承包责任制,采取任务、设备、人员三固定的办法,进一步完善了系数管理法。1987年,他又实行浮动工资制。根据全厂生产效益和职工完成任务情况,决定职工工资的升降幅度。1988年,李桐树又在全厂实行计件工资。根据每种产品,每种零件,各道工序的单价工资,根据职工完成产品的合格率、数量,当天发工资代用券,月底到财务科兑换现金。充分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
  李桐树不断完善,充实企业管理办法,使之日趋系列化,完整化,促进了生产发展。在生产支架的质量上,全市有120个飞鸽自行车配套厂,他们是唯一的一个免验厂。在节约原材料上,上海生产一个支架需要钢材1.74公斤,唐山1.8公斤,天津规定1.52公斤,他们只用1.48公斤,在全国同行中居第一位。在经济效益上,和同行业对比;也名列前茅。现在,支架厂生产的六种产品,不管哪个产品只要不合格,李桐树一看就知道哪道工序出了毛病。职工们佩服地称他是“没有文凭的土专家。”“办企业的明白人。”“一心扑在工作上的好厂长。”
  他有干事业的瘾
  到南方出差,人家回来红光满面。他回来却掉了几斤肉。因为他舍不得花钱下馆子,每天都在小吃摊上凑合。
  手术后,没等痊愈就捂着刀口出院了。为的是给厂里减轻负担省下点钱。
  一年三百六十天,每天工作十二小时以上。
  他从不吃零食,不抽烟,少酒量。熟悉他的人说:“李厂长没有烟瘾,酒瘾,吃喝瘾,只有干事业的瘾。”
  从建厂那天起,李桐树很少在办公室坐会儿。从早到晚,总是在第一线上和职工拴在一起。职工想什么,干什么,哪个长哪个短,他了如指掌。他熟悉职工,职工们也熟悉他,信任他。说他说话句句在理,办事一步一个脚印,是一个完全可以信赖的带头人。他在办厂十年的过程中,没请过一天事假。他有四个子女,上班,结婚都想买辆当时相当紧俏的飞鸽自行车,可李桐树都没答应。却把红旗、飞鸽自行车厂给的一些购买证全数照顾了别人。他妹妹家庭生活困难,从80年就多次找他,让他在厂里给安排个工作。李桐树没有开这个口子,他对妹妹说:“想进支架厂的人很多,大家都在看着我,你要疼爱我,就不要给我出难题。”就这样,妹妹一直呆在家里。
  建厂初期,他和职工一起修拖拉机,钻子尖不慎折断,崩进他左手的骨缝里。当时他怕影响工作,没做手术。至今那块钻子尖还在骨缝里,每逢阴天就隐隐作痛。1980年一天的夜间,李桐树带着职工攻关,不慎支架掉到硫酸槽里,溅起的硫酸将他的左眼烧坏,至今看不清东西。但是,多年来,李桐树没有因这工伤,就躺在集体的帐上吃老本。尽管医药不断,也毫不例外地严格遵守厂里医药费规定,从不搞特殊。
  李桐树在工作中做出了成绩,外省市的一些工厂闻名前来学习取经。不少单位也高薪聘请他。但李桐树在荣誉面前不骄傲,高薪面前不动心。他说:“我不能做对不起培育我扶植我的党组织和广大职工的事。”
  李桐树在工作中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受到职工的信任和尊重。大家有话愿意和他讲,有事愿意和他商量,把个支架厂治理的井井有条,生机勃勃。连续二年被评为市、区文明单位。党支部连续八年被评为区、乡先进支部。到1988年,他们上缴国家所得税425万元,工商税319万元。
  88年以来,李桐树又实行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在经济承包中开拓新路子,全方位的承包方案。大力提高干部素质,加强职工队伍建设,坚持强者上,弱者下,功奖过罚,一改后勤都吃安全饭的常规,人人手捧瓷饭碗一系列新办法,使企业一步一个新台阶。而李桐树肩上的担子一天比一天重,担子越重脚步越快,这是他的脾气,也是一个光荣的共产党员的义务。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四册

《西青文史第四册》

本书收录了《毛主席视察九一九》、《解放前杨柳青年画史略》、《在坎坷中生长的民间艺术之花——天津杨柳青年画》、《精武体育会创始年月及创始人——先祖元甲公生卒年月考》、《忆北平和平解放二三事》、《回忆杨柳青沦陷时期我在小学工作中的见闻》等资料。

阅读

相关人物

彭巧
责任者
李桐树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中北斜乡支架厂
相关机构
飞鸽自行车厂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中北斜乡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