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人书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文史第二册》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5732
颗粒名称: 友人书札
分类号: I266.5
页数: 13
页码: 190-202
摘要: 本文介绍了《津西文史资料选编》第一册编发后,编委会收到的来自本区及外地友人的信件。这些来信充满了鼓励、希望、线索和指正,对编委会的工作有着积极的影响。文章指出,搞好文史事业能够赢得人心,关注文史的人也是众多的。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共同分享这种情感,特将余觉安、黎健、于泽民、王绍章、吕宏文以及霍文亭的来信编入本书,并希望得到更多良师益友的关注。
关键词: 编委会 友人来信 鼓励

内容

编者按:《津西文史资料选编》第一册编发后,本书编委会有关同志曾收到本区及外地许多友人来信。读了这些既寓热诚鼓励之意,又含殷切希望之情,更有宝贵线索提示和中肯指正之言的信件,感悟多多,收益良深。它不仅使我们重温了友情,增进了知识;尤其令人进一步看清了一个千真万确的事实。即搞好文史事,大得人心;关切文史者,大有人在。为着让更多的同志和朋友与我们共同领受此情此感。特将上海精武会理事余觉安先生,离休老干部原天津专署文教局付局长黎健同志,黄骅县政协委员于泽民老先生,离休老干部原保定地区雄县民政局长王绍章同志,天津商学院吕宏文同学及本区政协委员霍文亭先生来信,编入本书。企望得到良师益友的关切。
  于泽民致于焕文的信
  焕文如见:
  承蒙惦记,并赠《津西文史资料选编》第一册,殊深感激,谢谢。
  读《霍元甲生平及其在海内外之影响》一文中,心潮不禁随着时代的浪涛而起伏,眼界也为之大开。霍公的“强国强种”之志,慑服俄、英、日狂徒之壮举,凡有爱国心的中国人能不为其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爱国精神与行动所振奋,所激励?霍氏家族,并非贵族豪门,三代以保镖为业,而霍公的爱国心志及其精湛的武技,博得国内各界爱国志士与海外诸爱国华侨的崇尚,足见爱国之心人皆有之,其间并无贵贱之分,亦无限界可言。然而,霍氏惨遭不幸,赍志而殁,清廷不予追究罪犯,就等于纵贼归窟,此种表现,何止腐败!……。更可叹的是,自称来自东海的赵、张师徒,竟舍大我于不顾,宁为小我而角逐,其虽以败北告结,而设身处地思之,当今之际,亦不乏其类。
  其它诸篇,亦各领激扬,怒不赘述。
  读后赞不绝口,恭维备至者,也许非是肺腑之言。今以竭诚相见——见《津西文史资料选编》第一册之封面、插图、题字、序言以及各篇作者姓名等,料为定稿之版——仍不揣冒昧地列举篇中病句、别字及立纰漏等处,略抒已见,以作酬言。希不以吹毛求疵为见,乃为至幸。
  一、在《杨柳青年画史略》之中,第一页,第八行“……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南北大运河开通……”据文献记载,元代利用隋唐以来的原有运河和一些自然形成的河道,开凿并衔接了今之鲁运河河段。此段南起台儿庄,北至临清,中间以黄河为界。因此,由黄河北溯至临清的河段,当地人称为北运河;由台儿庄北溯至黄河的河段,当地人称为南运河。而大运河通称北运河的河段,是通县至天津河段;通称南运河的河段,是天津至临清河段。文中指的不论那一段运河,都应写成“清淤”或“复开”为宜。因为鲁运河河段于元代至元二十年和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3和1289),已经开通并漕运了。北京(通县)——天津——临清河段的前身是永济渠,而永济渠是隋代炀帝时所凿。明代永乐九年(公元1411)命工部尚书宋礼也复开过鲁运河河段。
  二,(西郊区乡、村姓氏地名初探》篇中,以明代徙民“沿河建村”为论据,但在结论中又指出对“沿河建村”的见解,并且析为“其因有二,”。在“其因一”中所谈“……农者依水而种,以水而运,”……“或择淀而居”……“村落名称以姓氏得名者为多”以及“村落分布与地理条件有着密切联系”等,是合情合理,非常正确的。但是,在“沿河建村”结论中所谈的似乎不甚妥贴。例如。①“……故河道失修,造成河道淤塞,使其失去使用价值”既已道出河道淤塞是由于失修造成的,而失修无疑是人之所为;河道淤塞本出于自然,而人为的失修却也无可卸责。当然,这类情况不可能局限于津西河段,其它河段亦可出现。今天的黄河至临清段不就是因河道淤塞而被垦为耕地的吗!②“随着科技的发展,公路、铁路的出现,使漕运失去经济价值……”当今之际,空运、海运、水运(内陆江、河)、公路线,铁路线等是我国的庞大的运输体系,在运输上各具独特的经济价值,它们之间不能互为取代。例如,从镇江到徐州的运河河段,自修复使用以来,它的年运输吨位仅次于长江的年运输吨位,而公路,铁路又怎能取代得了呢?如果再从徐州北溯——天津——通县,不也有同样的经济价值吗?况且我国是一个贫水大国,而北方尤为严重,如能实现“南水北调”其经济价值是难以数计的。③“……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飞速发展,水利工程设置遍及全区。大部农田已成为旱涝保收的丰产田,农者依水而种,以水而运的历史已经过去,从而也打破了沿河建村的历史规律。”我认为:(1)解放后,国家不惜重大代价,动员千百万劳动人民建水库、治河患、开河挖渠以及兴修农田水利设施等,是为了减少或消灭水患给人民带来的灾害,并使农田水利设施达到农作物旱涝保收的目的。这是事实,不容非议。不过,以“……大部农田已成为旱涝保收的丰产田……”为依据,致使“农者依水而种,以水而运的历史已经过去,……”还是值得商榷的。以“旱”、“涝”保收而论,“旱”,就意味着能“灌”,“涝”,就意味着能“排”。“灌”,用井水灌,还是用河水灌?“排”,往何处排,通过什么渠道排?水是来有源头,去有方向的,总之离不开沟渠与河道的。再如,用“……大部农田已成为旱涝保收的丰产田,农者依水而种,以水而运的历史已经过去,从而也打破了沿河建村的历史规律。”为论据,那么,又如何解释“……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飞速发展,水利工程设置遍及全区。……”呢?更何况津西郊区地处九河下稍(指天津)西部顶端,区内有子牙河、大清河汇接海河东流入海,又有大运河绕而北溯至通县,其它河系且不必说,单凭这几支河系就足以证明该文“其因一”的论断是正确的,而其结论就显得不妥贴了。
  三、在《津西掠影》中,见《以南运河故道改造建成的“杨柳青公园”》照片,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受。公园是舞榭歌台依山傍水,各种花木鸟虫在幽静的环境里繁衍生长的好去处,也是纷至沓来的游客宛如置身于图画之中的——美的世界。它赋于人的自然美,使人们在赏心悦目中消除肌体的疲劳,获得精神上的慰籍,并且老幼咸宜,各得其乐。特别在工作之余,于月夜中散步园内,虽然是人工点缀的风光,或许也有“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之感!这是我的第一个感受。第二个感受是:我国的大运河始凿于春秋末期,迄今已二千余年(河段的分期凿治从略),长约一千一百余公里,是世界上人工开凿的运河的鼻祖。它比人工开凿的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长约六至七倍。我国是个贫水大国,尤以北方最为严重,而“杨柳青公园”却座落在故运河河道之上。由于不了解情况,更不知“南水北调”工程处于何种状态,也只能说说有所“感受”而已。
  这话说得似不礼貌,但也值得反思。
  四、篇中的病句与别字
  例如:①六十九页第四行“座落在津西古镇杨柳青十一街药王庙东大街的《天津战役前线指挥部旧址》,是一九八二年修复并由天津市人民政府宣布为市级保护单位的一处具有重大纪念意义的革命遗址。”这句话中“,”前的“《》”内的文字是主语部分,而“旧址”是中心语;谓语“是”的后面是宾语的定语部分,而宾语是个偏正词组(革命遗址),因此,“遗址”是中心语。根据主—谓—宾句式,宾语是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的要求,似乎可以解释得通,但在宾语前的定语部分内的谓词“修复”与宾语“遗址”却显得搭配不当。根据语意“修复”所修饰的并非“遗址”,而是“陈列馆”,但句中并未出现。此外,这个定语,是一个时间状语加谓词和一个以介词“由”组成复杂的介词结构,中间用连词“并”组合成为联合词组作宾语的定语的。句中的“单位”、“一处”、“遗址”,虽然名称各异,实则都是指的“陈列馆”,尤其“一处”显得更为重复。
  将近八十个字的长句,中间只用一个逗号隔开,很容易造成顾此失彼的现象发生,致使句子结构不严,语意表达得也不准确。
  ②六十九页倒数第八行“天津战役是第三次国内战争中一次最重要的、大规模的攻坚战,是促使北平和平解放和解放全华北的关键”(关键后面没有标点符号)
  这是个主—谓—宾—补句式、补语部分是一个述宾词组“关键”是宾语。如果在“关键”后面加上“性的”二字,使“关键性的”作定语,再在其后面加上数量词“一战”作宾语(即:……关键性的一战。)句子的前后关系和表达的意思就更为明确了。
  ③篇中的错别字,多为印刷造成,兹不一一列举了。
  综上所述,实为一孔之见,尤恐有以偏盖全之弊,尚希指正。
  一个身处穷乡僻壤,不知忧国于何由,只知背天面地,同与锄镰共晨夕的人,何劳挂怀?且你我相识以来,虽已四十余载,而我们的相见、谈话等,如以时间计算最多不过几个小时,可你竟不以此而忘怀,特此再申感谢。
  兹将我于八七年四月所作七律一首为赠,请一阅。(见另纸)即问
  冬暖
  代问阖家平安 不另
  于泽民
  八八年元月三日
  听广播闻澳门主权回归祖国感而作
  七律
  电讯收边震宇环,激怀涕泪痛昔年。
  英葡接踵还平等,港澳搭肩归主权。
  麦克马洪应引鉴,中沙约款亦当谈。
  一国两制兴国计,华夏统一慰轩辕。
  于泽民
  一九八八年元月书赠
  焕文
  于泽民再致于焕文的信
  焕文:
  来函阅悉:《七律》的楷书是:电讯收边①震宇环,激怀涕泪痛昔年。英葡接踵还平等,港澳搭肩归主权。麦克马洪②应引鉴,中沙约款③亦当谈。一国两制兴国计,华夏统一慰轩辕。
  (注释):①收边,即收复边疆失地意。例如,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安禄山作乱避居西川时,曾写过一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全诗是: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②麦克马洪,即麦克马洪线意。“麦克马洪”全名为享利·麦克马洪,是参加西姆拉会议的英国政府代表。麦克马洪线,是英帝国主义为侵略中国西藏地方而阴谋设计的所谓“中印边界线”。是参加西姆拉会议的英国政府代表享利·麦克马洪同西藏地方当局代表背着中国中央政府代表于1914年3月24日在德里以秘密换文的方式制造的。它根本没有上西姆拉会议的日程。该线西址不丹,向东延伸,在中印东段边境地区,把历来属于中国、面积达九万平方公里的地区划归当时英国统治的印度。
  西姆拉——是印度西北部的一个城市,多有高级官吏、富商大贾的避暑别墅。西姆拉会议是英国政府代表麦克马洪在这个城市召开并把持的。该会议是英帝国主义阴谋策划的所谓“中印藏”会议,是英帝国主义妄图把西藏从中国分割出去的重要步骤。会议从1913年10月—1914年7月,因当时的中国政府中央代表陈贻范拒绝在“西姆拉条约”上签字而破裂。所谓的“西姆拉条约”完全是非法的、无效的,因此中国历届政府多次声明,不承认英国政府同西藏地方当局订立的任何条约或类似文件。
  ③中沙约款,即清庭(咸丰、光绪)与沙俄所订立的不平等条约的概意。如:中俄天津条约(1858年,咸丰八年),中俄北京条约(1860,咸丰十年),中俄伊犁条约(1881年光绪七年),中俄瑷珲条约(1858,咸丰八年)等。上列的所谓种种条约,都是沙俄乘人之危、之弱,利用诱迫、强迫、出兵强占等种种卑劣手段迫使清庭偿兵费达九百万卢布,割地约一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相当于4.5个日本大)在中沙天津条约第5款中:“日后中国若给予其他国家以通商等特权,俄国得一律享受。”更有甚者,瑷珲条约所涉及的“江东六十四屯”的中国人民惨遭杀害的惨状、惨闻,实令人目不忍睹,耳不忍闻!
  上列各条,请参看辞书中各条,即可略知梗概了。
  即致
  顺利
  于泽民
  1988年7月1日
  黎健致张鸾的信
  张鸾同志:
  《津西文史资料选编》第一册及《津西文史资料选编》第二册征文启事,都见到了,谢谢您!
  我见到了您寄来的刊物及启事,高兴极了!一口气把大部内容拜读了,昨天接到的今天给您写个收到条吧!你们搞的这个刊物义意重大,确实是求实存真,鉴古知今啊!你们可真下了很大的功夫苦功夫,把古今中外的资料搜集起来,并写出很有水平的文章实在不易啊!如《霍元甲生平及其在海内外之影响》您将用多少心血啊!三赶“西大营”文章写的很好,特别是结尾《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好》这二首歌的作者都出在天津市啊!
  说到三赶“西大营”,1956年冬,新疆文化参观团一行十几人到天津专区参观,我陪他们到了宁河参观,从宁河回到杨柳青,该参观团负责人之一即是杨柳青人,在杨柳青他要与我合影,他说:“我一定与你合影以资纪念,我就是杨柳青人”,他还说:“我家乡祖孙几代人在新疆”遗憾的是我忘记了这人的姓名。这个参观团来天津专区您也可能还记得吧!这个参观团是由七个民族组成,但都是回民生活习惯,咱们在杨柳青找了个回民饭馆给他们备饭就餐。
  在征文启事中“石家大院”有关情况。1949年冬我和李严在杨柳青搞土改发动群众,群众说了不少石家的情况,据石家家谱上就有一、二百人,石家大院内就有许多匾其中有曹琨,刘镛(即刘罗锅)等给石家送的匾。还有许多书籍什么二十四史,康熙词典等,只书籍就有两大屋,还有什么秦砖汉砖,那时咱没有水平也不注意这些。
  现在想起也很遗憾,在杨柳青住了十年,可到现在什么东西也拿不出,我和新疆参观团团长合影也没有了,搞土改时的记录本也没有了,特别“文革”期间抄家什么也没有了。
  1956年(或1955年)英国一位女士到杨柳青参观杨柳青年画社,李中西(付专员)接待我也跟着去了,李中西和英国客人谈话时照了像,这个像片李声远手里也可能还有,当时是他照的和洗的。
  我现在记忆力不行了,提不出什么线索,抱歉,代问您爱人张士珍好!代问全家人好!
  我还是老样没有闹什么大病勿念
  致
  敬礼
  黎健 88.1.20.
  吕宏文致谢玉明的信
  谢玉明老师:
  您好:您的来信和寄来的《津西文史资料选编》一书均已收悉,现在我怀着万分感激的心情给您写信。
  首先,感谢您和文史委的同志在百忙中为我查找资料,谢谢您们对我学习的支持和帮助。
  《津西文史资料选编》一书,我已读了,这是一本很好的书,她使我知道了从前不了解的一些事实,进一步加深了对西郊的风土、人情、革命传统的了解,这本书在我们同学中传阅着,我为家乡感到骄傲、自豪、这都与您们的努力分不开,我再次向您们致以深深的谢意!此致
  敬礼!
  学生:吕宏文谨上
  草于88.4.27.
  王绍章致张鸾的信
  张鸾同志:
  您好:津西民间文学、文史资料两书均收到,这两书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使人民的历史遗产得以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令人钦佩。
  听说您在农历的正月十五以后回家乡看看,希望您来。恭候您的光临。咱们县有搞地方志和地名汇编等工作的同志,我向他们曾介绍过您的情况,他们希望您能在本县介绍一下您的工作经验、互相交流一下情况,以利于这次工作的开展、您如同意来后我领您去和他们会会,咱们县已印出一本地名汇编,来后我给你一本看看,咱们县的县志也打印出一部初稿。准备讨论修改详情面谈。
  敬祝您工作顺利,身体健康,精神愉快,并问全家均好,请抽?示复
  王绍章
  1988.3.8.
  霍文亭致于焕文的信
  区政协文史委员会于主任:
  您好!政协会上经谢玉明同志手领到十本《津西文史资料选编》分别寄给:苏州医院大夫,《武林英豪霍元甲》作者张裕庚
  上海精武会理事、曾任吉隆坡、新加坡等精武会干事余觉安
  广西梧州书协及武协主席,先父的学生潘君博《我的老师霍东阁》的作者。
  上海市金山县政协委员上海精武会第一任会长农劲荪之子农彼得
  河南兰考霍史爱好者朱道言
  安徽滁州自称霍氏迷踪艺四代传人的范际尧
  广东广州市归国华侨霍丽英——印尼泗水精武会主持人霍寿嵩之女。
  广东恩平中国银行,印尼归侨,我的侄女霍丽娟。
  我的长子霍自正,三子霍自慧各拿走一本。
  有的接到书后,已写来回信,苏州张裕庚来信说:“《津西文史资料》甚佳,于霍公事迹采集周全,足以传世。又王洪海君文深得传记体例、挥洒自如,令仆钦佩无已。”
  上海余觉安来信说:《津西文史资料选编》收到,多谢、多谢!有关霍公创建精武的史料均已一一细读,很有收获。作者们所记详实,所言中肯。足见他们掌握资料相当丰富,并且颇具灼见。值得我好好学习。是否可以请津西文史工作委员会按址寄一二本《选编》(一)给海外各精武友会?这样可以扩大影响,加强海外各友会与霍公纪念馆以及津西文史工作委员会之间的联系,以达到广交朋友的目的。他们也可能提供更多有关资料。这一点供您参考。”
  类似以上意见以前来信中曾多次提出过,如:1986年2月26日来信说:“吉隆坡的雪兰莪精武会(总会所在地),不定期地出版《会讯》。如有霍公纪念馆的照片有关介绍霍公的文章,他们是会刊登的。让海外会友看到现在政府对霍公事迹的重视确有重大意义。”
  此外这次来信中还对我们的《文史资料选编》提出一些宝贵的补充意见。附上原信供参考。如需留档请复印后,寄回原信,我还要多印几份寄给关心霍史的朋友:苏州张裕庚,上海文史馆员老作家郑逸梅,梧州潘君博……等人以征求他们的补充意见,以达抛砖引玉之效果。
  《津西文史》如尚有存书,能否再多给我几本寄给上海郑逸梅(上海精武会可能区里早已寄过,我因没寄)广西柳州迷踪36式传人霍礼,天津红桥区政协委员天津文史馆员名画家梁崎、“天津通”杨桂山,静海中学赵洪训,静海二小武德巍,以及我村关心霍史的书法家陈德彩、马仁山(本村小学)等人。至于香港精武会、新加坡精武会以及海外各友会尽可能由区政协寄赠,以加强横向联系、扩大影响。敬礼!
  霍文亭
  1988.3.18.
  余觉安致霍文亭的信
  文亭师:
  您好!
  首先应向您补贺龙年新春大吉,并请原谅我的疏懒、失礼!
  惠寄《津西文史资料选编》(一)壹册,收到。多谢多谢!有关霍公创建精武的史料均已一一细读,很有收获。作者们所记详实,所言中肯。足见他们掌握资料相当丰富并且颇具灼见。值得我好好学习。
  是否可以请津西文史工作委员会按址寄一二本《选编》(一)给海外各精武友会?这样可以扩大影响,加强海外各友会与霍公纪念馆以及津西文史工作委员会之间的联系,以达到广交朋友的目的。他们也可能提供更多有关资料。这一点供您参考。
  由于年代的久远,地域的远隔,再加上资料的散失等等原因,所以文中也有些欠缺之处:
  (一)上海精武在抗日战争发生后,损失的确巨大,但它并未停办,只是搬到南京路大陆商场里,到胜利后,该处作为分会,四川北路横浜桥会所恢复总会。当时主持会务的总干事是先岳父黄维庆。他是1916年入会的老会员,到1966年才被迫“退职”。在会服务达50年。这段时间情况我多少知道一些。
  (二)关于海外友会情况,差不多都提到了,只是读来觉得有点乱(印尼一线脉络比较清楚,但现在情况没有交代楚。)如麻坡和安顺两地精武战前有过,而战发后并未恢复;“海外四姊妹”中雪兰莪女子精武会与槟城女子精武会战后恢复并日益发展成为当地具有相当影响的大会。而在他们的文字中却好似已不存在了。还有,早年由上海精武总会选派南下的许多老师,提到的不多,而其中陈林安先生是槟城精武(男)会的发起人之一,并不是由上海去的。
  我手头有些海外精武友会的资料,原想把它们整理成文的,但考虑到没有地方可以发表,也就搁了下来。如果津西文史工作委员会认为需要的话,我当抽出时间把它们整理出来。
  战后,美国曼彻斯持有个精武会,估计是新马友会的会友在那里创办的。但详细情况不了解。最近据魏凤光先生(新会魏元峰老师之子)来信说美国又有一个精武会成立,新会还派了九名代表前去祝贺。可见霍公手创的精武影响的深远了。待接到魏先生寄来的详细资料后当再奉告。
  我已退休,目前闲居在家,可惜津沪两地相隔遥远,不然当登府造访,促膝长谈。上海精武自84年那次活动以后,眼下也很少开会;而海外精武会牢记精武传统并不断发扬光大,会务日益发达,会员日益增加,真使人有“墙里生根,墙外花香之感”了。
  感谢张鸾、谢玉明、阿明等先生为我精武会留下可贵的史料!
  匆此即颂教安并祝合府安康
  余觉安
  88.3.11.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二册

《西青文史第二册》

本文介绍了一系列关于杨柳青地区的文史资料和相关内容,包括国外杨柳青年画、杨柳青石氏家族、杨柳青近现代运输、杨柳青棉花业沿革等。此外,还涉及了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记,如沦陷时期的砸铜风波、庆生号的发家与年鹤民的敲诈等。最后,还提到了一些杨柳青地区的特色,如杨柳青公园的建设和杨柳青地名碑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