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力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文史第二册》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5660
颗粒名称: (三)人力车
分类号: U489
页数: 2
页码: 54-55
摘要: 本段描述了人力车这一行业的苦泽和发展情况。人力车最早是从日本进口的,后来在杨柳青地区发展起来,成为一种常见的交通工具。人力车的拉车者常常为老弱病残的人,他们为了生计艰辛地奔跑。然而,人力车行业的收入很低,他们只能通过拼命工作来赚取微薄的收入。每年的元宵节是人力车行业短暂的旺季,此时人们经常出来欣赏和逛灯,为人力车拉车者带来了额外的生意。
关键词: 人力车 洋车 拉车者

内容

人力车是最惨的行业,它最早是从日本进口的,俗称东洋车,后来简称为洋车、或胶皮车,一人坐,一人拉,坐车的洋洋得意,拉车的拚命奔跑。传说在清朝同治年间,(1862—1874)从日本进口了大量人力车和自行车,只是这两项,就花了几千万两白银。
  杨柳青的人力车,大约有三百多辆,多是往返与天津市与附近各乡村的,老弱病残的洋车伕,经不住长途跋涉,仅在镇内拉一些串亲的老太太或接送医生出诊等。去天津的也有一个小规定,自动排队等候雇主,而后商量价钱,第一辆车如果嫌给钱少不愿拉,第二辆才能上前答话。谈妥后一拾车把,开腿就跑,一气跑到市内,那可真是汗珠子砸脚面,一次赚得三、五角钱,只能买几斤玉米粉。
  每年元宵节,是拉洋车的短暂旺季,本镇习俗在元宵节,都要悬挂过街纱灯。根据街道长短,长的有纱灯一百数十盏,短的也有二十多盏,以连环画的形式,在每盏纱灯上绘画四面,有三国、水浒、隋唐、大宋八义……等等,共十二组。还有谜语灯,群众继承传统,从旧历正月十四日起,至十六日止,三天内人们都要晚间出来逛灯。据说在灯下穿过,可以一年百病不生,所以长年不出家门的大姑娘、小媳妇,和老太太们,都要逛上一趟。拉洋车的,抬轿的,生意兴隆,利市三倍,他们一个晚上,可拉五、六次人座。
  由杨柳青到天津三十里,一般路线是前半段走运河北,后半段走运河南,一来一往,都是在曹庄或卞庄过河。曹庄有个冯家坟,地很偏僻,是当年太平天国进攻天津时,埋锅造饭的地方。民国后这一带常有土匪出没,拦路劫财,拉车的至此,都要快跑,闯过这一关。沿途还有二处高坡,坡度有十多米,坐车的到此要下车,走一小段,以免翻车。有时也有村人青少年帮车的,藉助一臂之力,坐车的可以不下车,但要给帮车的两枚铜元。这两处高坡,一是小稍直口福寿宫,一是西营门外墙子。
  拉车的以年轻力壮,跑的快慢,区分等级。车好腿快的,能多要些车费,如有名的三杨,(杨大、杨恩、大老杨、)还有一个姓颜的。洋车的聚集点,多在各冲要路口,如西头准提庵,药王庙前,鲜果市,估衣街东口,后大道,大寺胡同,土地庙,天齐庙等地。市内停车处多在西北角、北门外、针市街等地。车伕们绝大多数没有隔夜粮,日挣日吃,收车后买点玉米面,全家糊口,钱挣多点的时候,有时也吃点白面什么的。碰上天气不好,几天出不了车,就要借高利贷,所以他们常常饿着肚皮,也要出车,在半路上晕倒的、死亡的,时有所闻。解放后政府取缔了这种行业,灾难深重的洋车伕,才得改业、过上了幸福生活。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二册

《西青文史第二册》

本文介绍了一系列关于杨柳青地区的文史资料和相关内容,包括国外杨柳青年画、杨柳青石氏家族、杨柳青近现代运输、杨柳青棉花业沿革等。此外,还涉及了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记,如沦陷时期的砸铜风波、庆生号的发家与年鹤民的敲诈等。最后,还提到了一些杨柳青地区的特色,如杨柳青公园的建设和杨柳青地名碑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