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双簧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天津文史資料選輯第十四辑》
唯一号: 020034020230017405
专题名称: 天津市双簧
文件路径: 0200/03/object/PDF/020010020230000014/001
起始页: 0159.pdf
专题类型: 专题知识

专题描述

双簧与相声为兄弟曲种。据传系由黄辅臣兄弟二人,一好唱曲,一能摹仿丑相儿。二人俱擅相声。每场演出,前半为相声短段,后则一人用白粉涂眼部与口部,再备一绳圈绑两小辫儿,套于头上,如儿童玩耍状,坐于桌前,作出滑稽怪像;张口无声,赖身后之人,恃其口齿清楚,效唱各种曲目,如鼓书、京剧、民歌、市声、哭笑之声,每学唱之尾,间加以笑料。而前脸之人,随声张口,口型与身后之人说唱,完全合节,如出自其口然,以此博得台下人哄堂大笑。故演是艺者,行中人语为“片子”。 北京擅演双簧者,为郭荣山、韩永山、杜贞福、果万林、顾荣甫、尹福来等。天津当推皮恩荣、李德祥,极为人所称道。如唱时调《绣团龙》、西城板《贺龙衣》、京剧《战蒲关》、评书《大破孟州》等,均甚出色。再有皮、李之《耍猴》、《千金全德》,为他人所不演,其拿手作也。 天津能演双簧者,还有孟吉春、大苹果父女、姚文彬父子。此艺之传,不过三、二十年之久而已,解放前已成绝响。在南京则骆采武(大鼓名艺人骆玉笙之父),于演魔术之余,由姚文彬助演,演出双簧,夫子庙前争传其技。骆逝世后,姚返津,乃与其子合演。汉口有王傻子,后亦弃此而改演相声。 解放后,天津市曲艺团为挖掘传统曲目,也偶一演之,

知识出处

天津文史資料選輯第十四辑

《天津文史資料選輯第十四辑》

出版者:天津人民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张家口抗日同盟军事变的历史事件、北伐战争时期的南昌之役过程及作者亲身感受、海陆丰战斗的背景和作者经历、高蠡起义的背景和作者亲身经历、冀东《救国报》的历史背景和作者工作经历以及天津文化人联合会的影响。同时,还介绍了天津曲艺和时调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并记录了作者与骆玉笙的交往经历和对骆玉笙的艺术评价。这些文章展示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多个面向和地方文化的丰富细节。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