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相声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天津文史資料選輯第十四辑》
唯一号: 020034020230017404
专题名称: 天津市相声
文件路径: 0200/03/object/PDF/020010020230000014/001
起始页: 0157.pdf
专题类型: 专题知识

专题描述

相声,为一种幽默的语言艺术。据古老传说,汉时有东方朔其人者,专说笑谈,故相声供奉之祖师,就是东方朔。相声作为一种曲艺,则创始于清代同、光年间的北京民间艺人穷不怕(朱少文)。继起者为大恩子,名恩培,他是小万人迷李德锡(Yáng)的师父,马德禄的岳父,马三立的外祖父。他鬻艺于北京天桥一带,创作了一些新段子,丰富了相声艺术的表演内容,收了好些位后来成名的徒弟,形成了相声界中的一支新流派。如其弟子李德锡,系太平歌词艺人李广义之子,乳名小所子,拜师学艺后起名为德锡,在艺术上有很高造诣,曾名噪一时。这一辈人多以“德”排名,当时在京津相声界有“相声八德”之称,他们是李德锡、玉德隆、张德全(即张麻子)、周德山(即周蛤蟆)、马德禄、刘德治、焦德海、李德祥等,以上大多为大师兄玉德隆代收之师弟,除李德祥专演双簧外,均蜚声于相声舞台。其后,玉德隆又授徒陶湘如、王兆麟(后改唱太平歌词);马德禄传艺其子马三立;焦德海系焦少海之父,授徒张寿臣。张寿臣又授徒刘宝瑞、常宝堃(小蘑菇)、赵佩茹;常宝堃授徒苏文茂,赵佩茹授徒高英培。所以从大恩子到苏文茂、高英培共为五辈。 相声,“相”系相貌之相,“声”系声音之声,这就是说既要“抖包袱”逗哏,又要装傻充楞,惹人发笑。相声讲究说、学、逗、唱。说一段儿,有头有尾;学一段儿,学谁像谁;逗一段儿,一说一捧;唱一段儿,几可乱真。这是一种特殊艺术,说一件事,把一些喜剧性因素加以提炼、集中和夸张,既听来夸大其词,又想来合情合理,所以把正话说歪,或歪话说正,都会引人哈哈大笑。相声除去单独说算是曲目之一种之外,即在其他曲目中,如双簧、变戏法、唱太平歌词等,也都有相声作“垫话儿”夹杂其间,以代替开场白。 相声,也有雅有俗,雅的咬文嚼字,之乎者也,从雅字出发,但是“抖包袱”(经过艺术加工的笑料,即逗出一个哏来),也会令人发笑。三十年前有高玉峰、谢芮芝(后改唱单弦)合说,称为“文明相声”,这曾是独树一帜的流派。从俗字而说,就是通俗易懂,大多为讽刺题材。虽然解放以来要以歌颂为主,也要注意捕捉好正面人物中的喜剧因素,通过“包袱”而塑造出动人的艺术形象。 相声,有单口相声,一人说;有对口相声,一逗哏一捧哏;还有三人相声,一捧一逗一腻(腻缝之意)。相声分贯口活,子母活,打个灯谜,说个字意,西江月,绕口令等。还有一种化装相声,更进而发展成为一种闹剧,如过去常宝堃等组织的兄弟剧团所演。这都是相声别具一格的表演。 自一九七六年打倒“四人帮”后,相声专业的、业余的,人才济济,新段子丛出,可称鼎盛一时。

知识出处

天津文史資料選輯第十四辑

《天津文史資料選輯第十四辑》

出版者:天津人民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张家口抗日同盟军事变的历史事件、北伐战争时期的南昌之役过程及作者亲身感受、海陆丰战斗的背景和作者经历、高蠡起义的背景和作者亲身经历、冀东《救国报》的历史背景和作者工作经历以及天津文化人联合会的影响。同时,还介绍了天津曲艺和时调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并记录了作者与骆玉笙的交往经历和对骆玉笙的艺术评价。这些文章展示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多个面向和地方文化的丰富细节。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