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数来宝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天津文史資料選輯第十四辑》
唯一号: 020034020230017401
专题名称: 天津市数来宝
文件路径: 0200/03/object/PDF/020010020230000014/001
起始页: 0155.pdf
专题类型: 专题知识

专题描述

数来宝,据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在幼时曾行乞于市,后因之而生。旧多见于乞儿,双手各执牛胯骨一个,牛骨下垂飘带(黄色只在京都佩带,蓝色的遍于各地),系铃铛三数个,相击成声,沿闹市商号,藉数唱以索钱。初则以该商号所售之物,随诌随数,妙在诙谐有趣,引人笑乐;商号人不加理睬,辄改词讥讽。达到得钱目的,遂称谢而去。这虽是不值一顾的乞儿之歌,但唱时即景生情,随机应变,滑稽突梯,当场凑哏,顺口压辙,编之巧妙,其敏捷处,虽文人墨客有所不逮。数来宝得名之由来亦即以此。 数来宝作为一个曲种演唱鬻艺,源于明代,未见详记,但据三数老人传说,总比其他曲种为早。曾记北京傅惜华同志说,宋代之“说话”,有“合生”一科,颇与数来宝相近,今并记之。 清末后,尝于北京庙会见有设场唱数来宝为业者。一人、二人或三数人彼唱此接。歌时未有乐器,手执系铃牛骨或竹板制成之节子板(艺人称“玉子”)拍板,或临时演奏,如一无所有,即捡破碎磁碗片握掌中,拍击成声。其所用拍板不同,其音皆按“瓜搭瓜,瓜搭瓜,瓜搭瓜搭瓜搭瓜”,换气,缓声,想词,则以相击声长短以补不足。北京天桥、天津“三不管”、鸟市等处后来也常见以此为业者,但为数不多。今仅存者,只有相声艺人或擅此技,偶而演出。 解放后,曲艺场中不专设此一曲目,后学者不多矣。

知识出处

天津文史資料選輯第十四辑

《天津文史資料選輯第十四辑》

出版者:天津人民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张家口抗日同盟军事变的历史事件、北伐战争时期的南昌之役过程及作者亲身感受、海陆丰战斗的背景和作者经历、高蠡起义的背景和作者亲身经历、冀东《救国报》的历史背景和作者工作经历以及天津文化人联合会的影响。同时,还介绍了天津曲艺和时调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并记录了作者与骆玉笙的交往经历和对骆玉笙的艺术评价。这些文章展示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多个面向和地方文化的丰富细节。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