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荡调曲种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天津文史資料選輯第十四辑》
唯一号: 020034020230017397
专题名称: 天津市荡调曲种
文件路径: 0200/03/object/PDF/020010020230000014/001
起始页: 0151.pdf
专题类型: 专题知识

专题描述

荡调,始于扬州一带,为当地地方小曲,载歌载舞,于民间流传。据传于乾隆下江南时,官商迎驾,多以小曲搬演于龙舟,以邀帝宠;及乾隆回銮北京,小曲组织也随昆、弋、梆子等班伴驾回京。当时荡调尚未形成,演斯调之教师、歌女,由大江船上移于陆地舞台,遂融合昆腔曲调,选用昆曲剧本,易弦变调,而形成后来称之为荡调的曲艺形式。这其间也可显示出一些剧种曲种彼此交流、各自发展的痕迹。如荡调曲目有《变羊记》即由昆曲《狮吼记》“跪池三怕”中变羊之一折,《渔家乐》即由《相梁刺梁》之一折改编而成,均系以戏曲三“小”(小生、小旦、小丑)的姿态,出现于舞台。 但荡调过去在京能演者不多,仅有时在堂会中见之。记得一九二〇年至三年间,北京专应堂会的栊子里,仍备有荡调所用的彩衣、髯口、盔头、道具、笙、琵琶等物。后因学者继承无人,只有三、二挡子。相声艺人常连安之妹、郭荣起之妻常俊亭,当初能演,自适郭后,即弃艺辍演。 天津尚为保留一时,六十年前,南市燕乐升平杂耍园子,有小翠、小屏、小桃姊妹三人演之,颇受欢迎,但仅昙花一现,即不知何去。中华坤书馆有金梁、玉柱二姊妹能演。庆云坤书馆有满堂、富贵姊妹,初露头角,即为军阀张宗昌强纳为妾。其后,有石氏四香继起,以《打莲香》、《说西话》、《凤阳花鼓》等,为听曲者所喜。有时彩扮,手执霸王鞭,有舞有唱,尤以扮《变羊记》之巫婆,手执太平鼓,如巫妇下神动作,庄谐兼具,使台下采声四起。当时的乐师有郭庆有、蔡化千及郭之弟子李墨生(后改三弦四胡),皆是仅有之存。后郭改业为卜,蔡也改行,李为梅花大鼓伴奏,唱者也销声息影,从此,此调绝迹歌场已四十余年矣。 解放后,河西区文化馆曾主持挖掘传统曲艺,选荡调之曲目。蔡化千重拾旧艺,又为传艺,几费周折,选出业余爱好四位女同志,学《打莲香》,这是一九五七年时事,后即失传。

知识出处

天津文史資料選輯第十四辑

《天津文史資料選輯第十四辑》

出版者:天津人民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张家口抗日同盟军事变的历史事件、北伐战争时期的南昌之役过程及作者亲身感受、海陆丰战斗的背景和作者经历、高蠡起义的背景和作者亲身经历、冀东《救国报》的历史背景和作者工作经历以及天津文化人联合会的影响。同时,还介绍了天津曲艺和时调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并记录了作者与骆玉笙的交往经历和对骆玉笙的艺术评价。这些文章展示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多个面向和地方文化的丰富细节。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