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西城板曲种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天津文史資料選輯第十四辑》
唯一号: 020034020230017396
专题名称: 天津市西城板曲种
文件路径: 0200/03/object/PDF/020010020230000014/001
起始页: 0150.pdf
专题类型: 专题知识

专题描述

西城板,是天津土生土长的曲艺种目,其吐字发音,完全是天津话,不论说与唱,都富有乡土气息。唱腔慷慨悲壮激昂,唱法和曲调接近语言,内容比较能显明地反映当时人民的生活和感情。这种野生的艺术,产自民间,故深为津沽听众所称道,上演茶楼,时常是座无虚席。 此调演来粗犷沉着,表达直截了当,很少迂回曲折。间有冗长之腔,多见疙瘩音。每句收尾短促而急骤,听之字字入耳,而又清晰异常。曲目如小折子《贺龙衣》或《镖打秦尤》,再有“赞儿”短段,也有人爱听,如《何路通赞》、《老妈赞》、《花园赞》等。套子与一般说唱的其他曲种,大同小异。 西城板只在市内演出于书场,自弹自唱,说部多为《清烈传》。民初时,北门脸、鼓楼北有二茶楼,一为宝和轩茶社,一为海锐茶楼,都是专演西城板的地方。在宝和轩演出者为郝益轩,绰号郝红毛,嗓音脆亮,说唱俱佳。在海锐演出者为马来子,艺名马恩魁,也演《清烈传》,与郝之艺无分轩轾。此外虽尚有三数人擅此调,名不显。嗣后即后继无人,终告绝响矣。 按西城板为津人创演,其调与北京“石韵”颇为相似。“石韵”为北京西城曲艺前辈石玉昆所创演,故名“石韵”。腔调传于津后,津西城调多摹仿之,但不能混而为一。今京之“石韵”一调,偶为单弦所采用,作为一种牌子来演唱,已故单弦艺人常澍田喜于《得钞傲妻》、《武十回》二曲中用之。此曲调津市曲艺作家姚惜云老先生能搬演之,恐后无人能传其衣钵,殊可惜也。

知识出处

天津文史資料選輯第十四辑

《天津文史資料選輯第十四辑》

出版者:天津人民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张家口抗日同盟军事变的历史事件、北伐战争时期的南昌之役过程及作者亲身感受、海陆丰战斗的背景和作者经历、高蠡起义的背景和作者亲身经历、冀东《救国报》的历史背景和作者工作经历以及天津文化人联合会的影响。同时,还介绍了天津曲艺和时调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并记录了作者与骆玉笙的交往经历和对骆玉笙的艺术评价。这些文章展示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多个面向和地方文化的丰富细节。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