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拆唱八角鼓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天津文史資料選輯第十四辑》
唯一号: 020034020230017388
专题名称: 天津市拆唱八角鼓
文件路径: 0200/03/object/PDF/020010020230000014/001
起始页: 0143.pdf
专题类型: 专题知识

专题描述

拆唱八角鼓,原属于彩唱群活,后始自立门户。自郭荣山、王金有二艺人将单弦的曲目(多为中篇说唱),用化装彩扮,杂以滑稽,如相声的“抖包袱”的形式演出,始以一新的曲种鹊起于曲坛。考其根源,实为群活之一支,八角鼓之衍变。在清同、光年盛行于北京,每逢王公府第喜寿之日,八旗子弟相偕祝贺,以小型弦乐打击乐伴唱,有一人掌正,指挥全面,一唱众和,唱词不外乎歌功颂德、延年益寿之类的吉祥祝词。此即为彩唱群活的最初雏型。 及搬演于曲艺台上,这种贺喜祝寿节目,即无所用处,应面对观众,另起炉灶。郭荣山、王金有等艺人即利用其原有形式,选其可用曲牌,演唱新的内容,如《荣归》(即《小上坟》)、《射雁》(即《汾河湾》)、《劈牌》(即《双锁山》)、《赵匡胤打枣》等等,演时一弹一唱,化装丑扮,独树一帜。后来又有果万林、金小山、杜贞福、顾荣甫、尹福来等,也能演之,但技艺均不逮郭、王。王金有逝去,由韩永先继为郭佐。其所用曲牌,又较“万寿香”等曲丰富很多。此外还演过《拉骆驼》、《小算卦》,兼带双簧。郭之能唱能逗,在曲艺艺人中实不多见。 但此曲种,至解放后仅存顾荣甫、尹福来,颇能仿郭、韩之技,顾唱尹弹,堪称珠联璧合。及魏喜奎组织曲艺剧,顾、尹参加,拆唱八角鼓已不复存矣。

知识出处

天津文史資料選輯第十四辑

《天津文史資料選輯第十四辑》

出版者:天津人民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张家口抗日同盟军事变的历史事件、北伐战争时期的南昌之役过程及作者亲身感受、海陆丰战斗的背景和作者经历、高蠡起义的背景和作者亲身经历、冀东《救国报》的历史背景和作者工作经历以及天津文化人联合会的影响。同时,还介绍了天津曲艺和时调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并记录了作者与骆玉笙的交往经历和对骆玉笙的艺术评价。这些文章展示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多个面向和地方文化的丰富细节。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