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心的当家人——张福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称心的当家人》 图书
唯一号: 020020020230026188
颗粒名称: 称心的当家人——张福来
分类号: K827
页数: 9
页码: 18-26
摘要: 本文主要讲述了赵连庄管理区的总支书记张福来同志在团泊洼洼地改造中的故事,体现了他勇于担当,敢为人先,善于自力更生大搞群众运动的实践和思路,并且在解决改造难题时积极探索。
关键词: 静海县 张福来 盐碱地改造

内容

不知道靜海县团泊洼底細的人,初看到那一望无际的稻海,坑里盛开的荷花,如网般的渠道,密布的閘涵,誰也不会相信这里在四年前还是一片荒凉的鹽碱地。就在这片鹽碱地的改造过程中,曾經鍛煉出了不少又紅又专的干部。团泊洼公社赵連庄管理区总支書記张福来就是其中的一个。
  自力更生大搞群众运动
  张福来同志从1955年6月来团泊洼工作。就在那年,原天津地委提出了“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变水患为水利”改造洼地的号召,处在馬厂、减河平岸的团泊洼首先进行了改造,改种了兩万六千多亩水稻。团泊洼改造成功后,党又向馬厂减河南岸的馬圈洼——即是赵連庄管理区,提出了改造、洼地的任务。张福来同志和这里的积極分子,对这一从根本上改变的措施非常拥护。但是,却遇到了不少困难。首先是思想上的阻力。原来这个馬圈洼在1952年曾經改造过一次,当时因为沒有考虑进水、排水的出路,沒有系統的排灌渠道,結果沒有成功。这次提出依靠群众改种后,有的干部說:“咱一个小乡改一万二千亩地,哪有那力量?要改必須上边派人、出錢才行。”有些社員特別是年老的社員思想上抵触更大。生产队长赵树發七十多岁的父亲听說又要改造洼地,就对张福来同志說:“1952年改了一次,俺家三間房一間沒剩都泡倒了。今年再弄不好,泡倒了房,讓我到哪儿住呀?”看到这种情况,张福来同志認識到要进行洼地改造,必須先搞通干部、群众的思想,否則就不能把群众力量調动起来。于是,他一边召开党委会分析改造馬圈洼的有利和不利条件,研究解决干部的思想問題,一边向群众反复宣傳了改造馬圈洼的好处。紧接着,他又組織馬圈洼的四个村十一个老汉参覌了团泊洼电力抽水站,看了馬厂碱河北岸的改造。經过实际参覌,老农們的思想問題解决了,还沒有回到村里,他們便对张福来同志說:“张書記,回去爱怎么改就怎么改罢!还是你們站得高望得远!”回村以后,老农們还自动地作起了宣傳工作。老年人思想通了,干部、靑年們就更好办了。
  思想障碍消除以后,接着的問題就是具体进行規划和設計。由于缺乏經驗,张福来同志就去找当时的团泊洼灌漑管理工程处,想請他捫帮助,可是这里的一位技术人員却說:“你們一个小乡,人少,又穷,改造一万多亩地,想自己办,哪里能行?”沒給規划。张福来同志一看行不通,回去就召开了党委会議,他們就亲自到洼地去,一边看地形,一边研究。党委会的成員大部份都是本地人,又参加过河北岸的洼地改造工程,知道些簡单的施工方法,經过一番研究,决定自己动手干。这样决定以后,他們便深入田間,边覌察边訪問老农,整整搞了三天,才把地形摸淸了。馬圈洼西边高、东边低,大約相差一公尺。按照地势,大伙凑在一起設計渠道閘涵。最后决定在洼的西边建一个进水閘,东边建一个排水站,东西挖兩条干渠,干渠之間又設計了六条支渠,二十六条斗渠。这样,一个完整的排灌工程設計出来了。設計有了,勘測施工的工具还是沒有。张福来同志又同总支和各生产队长商量想办法。研究的結果,他們用三棵竹竿,測量地形高洼,在每棵竹竿上拴个瓶子,用来代替水平仪。沒有米尺,短的用麻杆代替,长的用縄代替。为了把渠道划直,又用了三棵竹竿拴了兩塊包袱皮和一床褥单来測量。就这样,他們發动了一千多名社員,一边規划,一边勘測,一边施工。仅仅用了十天的时間,就把全洼三十多万土方的全部工程作好了。
  土方土程能够自己設計自己作,可是搞建筑物,建涵閘.确实沒作过。在改造河北的土地时,一些建筑物也都是工程师設計的。因此张福来同志又第二次到工程处,要求帮助設計建筑工程。可是照工程师的設計,修一个进水閘至少三万多元,一个排水站至少五万元。兩个建筑物沒有九万元是不行的。张福来同志想:九万,就是九十万斤粮食,这笔开支太大。但是又必須建,怎么办呢?他又和工程师們商量:“能不能想个簡单办法,先建个簡单的用兩年。兩年后有了收成,增加了收入,再扒了重建就有力量了。”技术人員强調正規化,不答应。他回去又召集全体干部商量。开始,不少人說:“花这么多錢,国家不帮助咱們搞不起。”张福来同志說:”国家現在建證任务很大,咱們不能依賴国家貸款。但是,工程要作好了,建筑物必須搞,咱們能不能动員一些群众投資,先搞个簡单的,增加了收入,有了力量,再扒了重建好的。”大家覚得这个意見很有道理。常流庄的郭德宣就說:“若作簡单的,咱們先把倒在河里的潮修桥的石头撈上来。如果不够,再动員群众投資,怎么样?”事情就这么决定了。于是,副乡长肖永輝带着三十个壮劳动力,用了兩条大船,执行“沿河找宝”的任务。他們用了七、八天的时簡,在水里撈了二百四十万方石头,三吨鋼筋,在小王庄老口門上拔出淤在地下的二十多米木材,揀了五万多塊砖,还扫起了工程处丟下的八十五万方砂子。与此同时,群众投資了二百多条房檩,七十多付大門。建閘的物料都凑得差不多了,就是缺少水泥,如买,需要一千元左右。这时正要挖排干东头,准备建排水站的基槽。张福来同志在組織大參討論如何筹措資金时,郭德宣又說:“安套机器,把这片水淘出去卖掉魚,准够了!”大家覚得他的意見可行。就立即动手安了一台三馬力半的抽水机,三天时間就把水抽干了,淘出近一万斤魚,卖了一千五百元,买了四百袋水泥,还剩下五百元。就这样,进水閘建成了,不仅沒拿錢,除去一切开支反而賺二百元。
  进水閘建成后,他們就放水試驗了渠道,結果,一切都很好。可是排水方面又出現問題了。如果把排水站建在东头,一方面是沒有那么多高压綫,就是有,連綫带杆子也得十多万元,群众花不起;另方面,每年春天都缺水,如果把水排入大港,又不能在必要的时候順利的引回来与甜水混合后再用。于是,他們又修改了原設計,把排干由二米挖到四米深,把排水站由东头搬到西头,安在进水閘的下游。建筑物的位置修改了,但是究竟怎样施工,还沒有个圖样。为解决这个問題,张福来同志又派了副乡长肖永輝到外地参現。主要是到蓮花淀去,学習人家的簡易建法,画成圖后,回来仿照人家的作法把排水站建成了。排水站建成后,除花了二万二千元买了一台周流式水泵,一台电动机和一个配电盤外,其他都沒花錢。这些工程虽然作的比較簡单,但却适用。如果馬厂减河有水,提閘就能灌漑;馬厂减河,在大口抽大港的水也可澆稻。馬厂减河、大港水都不多时,把排水站下口堵閉,用排出的咸水和部份甜水混合后,再压进水閘,也同样可以澆地,不少到团泊洼参覌的科学家,对这个工程評价很高,認为是“实踐出理論”。
  水稻专家
  张福来同志是扛小活出身,論种地,耕、耩、鋤、耪全不外行。但对种水稻却是个門外汉。全管理区七个生产队,二十四个村庄,除去二十五个在小站扛过活的社員会种稻子外,其他社員都不会。开始他覚得种水田和种旱地沒有多大区別,就采用种旱地的办法指导种水田,結果碰了不少釘子。例如,育秧时他覚得种稀点,在池子里就能长得很粗壮,再栽到本田里,緩秧快,准长的好。因此,向群众布置早秧每亩至多下一百四十斤种,多了不行。可实际作时,有經驗、懂技术的不按他的意見办,沒經驗不懂技术的,稻种出芽后不知怎么撒。早下种秧苗出水的也閙騰有毛病,情况很乱。一天早晨,张福来在赵連庄看到出水的秧苗綠油油的,心里覚得挺痛快。可是剛离开秧池不久,管秧田的老农张桂就找他,說秧苗出了毛病。张福来一听就說:“我剛从那来还好好的,怎么这么一会就有毛病?”张桂元說:“早晨起来每棵秧苗都应該頂着一滴露水,为什么現在这片有那片沒有?人热了不出汗行不行?”通过这件事情,张福来想到:“自己的責任是領导农业生产,可是不会技术哪能行呢?特別是改种水稻,大部份群众又不懂行,不更需要指导嗎?”于是,从洼地改造的第一年起,他就号召全管理区的干部学技术,学会种水稻,幷結合育秩召开了有五百名党、团員积極分子参加的現場会議,由各村老农講解,学一步做一步。他自己还拜老农孙忠、张桂元等为师,虛心地学習种水稻的方法。不久,种子怎么泡,怎样育秧,秧苗發生病虫害怎样識別,怎样防治等,、他心里都有了底。
  张福来不仅学習老农的經驗,自己还下苦工夫鑽硏。他买了温度計、鋼尺、鉄鍬等工具,走到哪里就在哪里学,学了就試驗。1957年育秧时,發生了漂秧的毛病,什么原因呢?他一連几天几夜的不离秧丘,細心覌察它的变化,始終找不到毛病在哪里。他找老农和技术人員,分析原因,才弄淸是因为洗碱不透,地碱皮,秧苗扎不下根造成的。怎么办呢?有的主张打藥,有的主张落干,还有的主张用小土塊压,这些方法,张福来都一一作了試驗,証明落干的方法最經济、有效。漂秧問題很快地就解决了。此外,他还跟朝鮮族的技术指导团学習了油紙陆床育秧法、水稻早育秧等技术,幷且运用到生产中去。他在向老农学習的同时,还注意帮助老农总結提高經驗。
  經过不断的学習、实踐,张福来对种水稻的技术都掌握了,幷能总結出一套經驗。在他的带动下,全管理区十几个干部,除了新調来的以外,个个都学会了。社員中也有兩千多人熟悉了稻作技术。
  精通了水稻技术,指导生产越發有了本領。张福来除了到上边去开会以外,沒有一天不在現場指揮生产的。在生产的安排上,他总是根据水稻生产的規律,考虑如何安排工作。發現問題后,趁休息时間同干部、社員商量解决办法。这样,旣不耽誤干部参加生产,又加强了社員的責任心,密切了干部与群众之間的关系。
  由于张福来和其他干部、社員种水稻的技术提高了,他們管理区种的水稻收成很好。如1958年种植的―千四百多亩水稻,总产量达一百五十万斤,平均每亩超过一千斤。社員都夸贊张福来,說他是“水稻专家”。
  領导群众不断前进
  1959年,赵連庄管理区在1958年大躍进的基础上繼續躍进。全管理区通过大协作,扩大了稻田面积达四万多亩。1959年水源充足,是爭取丰收的有利条件,但是化肥不多。不少人听到这个消息,又动搖了増产的信心。他們說:“种稻子与別的不同,沒有化肥就长不起来。”张福来同志随着插秧就召开了总支委員会議进行硏究。他們在分析了群众思想,分析了今年的有利条件,幷且总結了1957年种水稻試驗田施粗肥高产等經驗,大家一致認为:化肥少,可以用粗肥代替。为了調动群众积肥的积極性,結合整社,首先淸理了1958年的肥料賬,采取了80%記工分,20%付現款的办法。群众的积極性空前的高漲起来了。不少放下粪筐的老年人又都背了起来。为了解决送肥問題,各生产队的猪圈、牲口棚也都搬到渠道上去。同时,对各戶現有的老炕,老鍋台,还采取了队脫坯、戶里自己換,幷适当由队补助一部份款子的办法。这个办法施行后,仅赵連庄这个村,就換了八十多老炕和老鍋台。随着积肥运动的开展,全管理区的猪也由五百头增加到一千三百多头。所有稻田,除去大港的五千多亩淀稻外,平均每亩施粗肥达三千多斤。如此,虽然1958年这里的水稻每亩平均近五十斤化肥,而1959年平均只有五斤,可是按生产情况看,大面积的稻子都比1958年长得好。此外,由于1959年劳动力安排得当,不仅水稻获得丰收,多种經营开展的也很好。为了給1960年的丰收奠定基础,张福来又带領全管理区兩千多社員,在秋收前,整理了水利工程,平整土地,准备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在张福来領导、带动之下,社員們个个干劲十足,他們說:“瞧我們张書記,对生产的提高永远不会滿足!”
  张福来同志工作上有了很大成績,但他幷不驕傲。每当人們談到他的成績时;他总是說:“这是上級党領导的正确,地委洼地改造方針的正确,各地的大力支持,广大干部、社員的艰苦努力的結果。我現在还有很多的东西不懂得,需要进一步向大家学習。”他平时确实注意听取群众的意見,幷处处带头。他常說:“作一个农村干部,如果不能挤出时間参加生产,就不会作好工作。参加劳动不是額外負担,而是联系群众,作好工作所必須的。”在生活上,他仍然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風。公社化以后,农村办公共食堂,房子不够,他同几个書記商量后,主动地把乡政府的駐地讓給赵連庄办食堂,他們則搬到赵連庄摆渡口上过去“开店”的兩間房子里去办公。1959年春天,各生产队說盖几間房子做办公室。张福来同志說:“現在是大忙季节,有兩間房子凑合着行了,不能耽誤生产。”就这样,在他的影响下,各生产队的办公設备也都很簡单朴素。不論在什么时候,只要一提起张福来,社員們都异口同声地說:“他是我們称心的当家人,”

知识出处

称心的当家人

《称心的当家人》

出版者:天津人民出版社

本书主要介绍了天津市农村人民公社干部在社会主义总路线和群众运动中表现出色的故事。包括好标兵段云仲、善于走群众路线的崔银和、称心的当家人张福来、模范干部傅德成、艰苦朴素的好榜样林文德。

阅读

相关人物

张福来
相关人物
赵树发
相关人物
肖永辉
相关人物
孙忠
相关人物
张桂元
相关人物
郭德宣
相关人物
张桂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静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