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走群众路綫的崔銀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称心的当家人》 图书
唯一号: 020020020230026187
颗粒名称: 善于走群众路綫的崔銀和
分类号: K827
页数: 9
页码: 9-17
摘要: 本文记述了交河县北部有个文庙公社在崔银和同志的带领下,通过苦干加巧干,改变了过去的贫困面貌。
关键词: 交河县 文庙公社 崔银和

内容

交河县北部有个文庙公社。提起文庙一带,誰都知道它过去是全县数一数二的穷地方。这里,匯集了运河、黑龙港河、白河、滹沱河等九条河流。中部、北部地势低洼,群众叫作“蛤蟆地”;南部,沿运河的二十多里地,一望雪白,都是不毛的碱地。洼地、碱地占这一带土地的60%多。多少年来,在群众中流傳着:“文庙乡,三宗宝,,碱地、水灾、紅荆条”的歌謠。解放前,这里的农民,年年过着糠菜半年粮的貧困生活,遇到灾年就得逃荒要飯、离乡背井。解放后,在党的領导下,生产有了很大發展,农民的生活也有了提高。但是,年年仍然需要国家調撥四、五百万斤粮食,才能过得去。
  1958年农业生产的大躍进,改变了这个地区的貧困面貌。全社十一万亩土地,亩产达到二百一十斤,比1957年增长60%,'不仅摘掉了缺粮帽子,还卖給国家四百多万斤余粮。果树也获得空前大丰收。过去的五十多个穷队和生产落后队,現在都赶上了中等生活水平的生产队,有些还赶上了富裕队。今年三万多亩小麦,亩产量一百多斤,比1958年增长一倍多。秋季作物,长的比去年更好,果树滿挂。可以肯定,1959年将获得更大的丰收。
  文庙公社变化这么快的原因,当然是全社社員在党的正确領导下,高举总路綫的紅旗,艰苦奋斗的結果。这里的干部和社員們在談到文庙公社取得生产大躍进、生活改善的成績时,除感謝党和毛主席的英明領导以外,总要提到公社党委書記崔銀和同志。他們說:“咱們崔書記,眞是个好領导。”是的,銀和同志在領导文庙公社农业生产、改变貧困面貌中,确实起了很大作用。
  苦干加巧干
  为了改変文庙公社的貧困面貌,1957年底县委派崔銀和同志到当时的文庙乡任党委書記。銀和同志了解了这个乡的情况后,就想:現在国家建設正在飞躍發展,文庙乡不但不能出力量,反而向国家要錢、要粮。难道文庙乡的八百名党員、三万二千多勤劳的人民,就不能改变这种状况嗎?回答是肯定的:只要有雄心大志,鼓足干劲,加强領导,依靠群众,把群众无穷的智慧与力量發揮出来,就能由穷变富。
  怎样把全乡七万多亩碱、洼地改变好呢?銀和同志日夜地考慮这个問題。种春麦开始了,他和几个同志来到了齐埝村,和群众商量改造碱地的事。老农刘子同搖搖头說:“用什么法改造也不管多大用,等着运河开上一回口子,就灌好了。”这一說,倒使銀和同志找到了改造碱地的門路。他說:“开口子能把碱地改造好,要是挖渠把运河水引上来澆地,不是同样能改造好嗎!”姬汉臣說:“唉!俺們这地高,挖渠澆不上水去。”銀和同志又想:“要是把运河堤暫时扒个口子,修好阳溝,組織水車,分段匯澆,逐段引水到高地,問題不就解决了?”他跟大家一商量,都覚着这个办法行。于是,他便組織群众挖通河井,修起龙溝,集中了一百多輛水車,澆地种春麦。齐捻、常庄等五个村的群众,在半月之內,用水車澆地压碱,种了五百多亩麦子。接着其他各村也推广了这个經驗,所有沿运河的高地,都組纖水車澆起地来了。同时,在中部、北部的低洼地,还挖了大大小小的一千三百多条溝渠。从此全乡的大部份土地都喝了运河水,碱被压下去了,苗子比历年出的都全,同时还避免了澇灾。
  1958年7月份,他在軍宋村領导群众突击插秧,白天和群众一样地在泥水里干,晚上拔稻秧到十一、二点鐘。干完了活,別人休息,他不休息,还开会硏究工作。群众怕累坏了他,劝他休息。他說:还是插稻子要紧,再过几天插不上秧,就晚了,多干一点是一点。这样一連干了三天三夜,他劳累过度,吐了血。这种忘我的工作精神,大大鼓舞了干部、群众的干劲。这村插秧由每天三十多亩,提高到一百多亩。
  銀和同志不光干劲足,而且还能巧干。在一年多的时間里,他亲自动手和老农一起創造和試制了十五种先进工具。譬如,为了把今春这个社里积造的九亿多斤肥料,及时运出去,他把社里的能工巧匠召等在一起,和他們琢磨了几天,創造出爬車、簡易小車、膠輪車、双鏵犁車等五种运輸工具。通过召开現場会,推广到全社,掀起了一个群众改革运輸工具的运动。几天內,全社共制出十四种六千多件运輸工具,实現了車子化。每天送肥由二百多万斤提高到一千八百多万斤,很快地就把肥送到地里。
  工作踏实、深入
  1958年7月上旬,大雨連綿,渠水猛漲。楚家杜村西北交渠一連开了几个口子。社里的几个負責干部,組織群众搶堵了三畫夜,反變三次也沒堵上,淹了九百多亩地。淹地面积还在繼續扩大着。这时,在天津地委开会的銀和同志回来了,他在泊头一下火車就听到了这件事。天已黑了,还下着蒙蒙小雨,道路泥渾,騎不了車子。他毫不犹豫地卷起褲子走了三十多里路,星夜赶到了楚家杜。問过堵口子的情况,他就肯定地說:“堵錯了!楚家杜的克渠地势洼,上游的干渠地势高。在洼处堵支渠的口子,怎么会堵住呢!应該在楚家杜支渠的上游,杜屯子干渠的閘口去堵。”随即組織群众去堵杜屯子干渠的閘口,果然堵上了。原来公社的地理情况,他早摸得一淸二楚。
  有一次,他到桥屯管理区检查工作,問到了吳家洼庄稼生长情况,地里有沒有草。大队长楊永江說:前兩天我看了一趟沒有了,要不咱們再去看一看。”“好!咱們再轉一下。”到了吳家洼村南,楊永江說:到了洼边了,往北是滄县地啦!銀和同志接着說:“你还沒完全了解这个地方的情况,往北再出去一里多地还是你們管理区刘皮条村的地哩!”在一旁鋤地的群众也說:是我們村的地。永江同志暗自欽佩:“崔書記工作眞深入,地里的情况比我們了解的还具体。”他倆又往北走了不远,一看,地里还有很多草。銀和同志立即帮助永江硏究了發动群众鋤草灭荒的办法。
  以上这兩件事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銀和同志平常工作深入的結果。他經常說:“只有深入工作,了解了实际情况,心中有了底,才能作好工作。”所以,他除了在办公室开会,硏究工作外,一有空就深入到生产队、深入到群众中去。有时到县里开会,在往返的路上,他也順便到一兩个管理区了解情况。每当布置一項工作任务以后,他紧跟着就下去检查,發現問題随即帮助解决。检查工作时,不光听匯报,还注意到現場实际察看;不光注意先进地区,还注意落后地区。及常赵党支部書記說:“哪里工作是好还是坏,瞞不过崔書記的眼去!我們村北和滄县交界的地方,离家二、三里地,滿地溝渠,沒有順路。除了我們干活到那里外,連个过路的人也沒有。可是崔書記到这里轉过三趟了。过去我們这洼的地种的不够好,这一来可抓上劲了。”
  由于他注意深入实际,所以,他对全社每个生产队的政治情况、自然条件、不同季节庄稼长的什么样?队长、支書是誰、工作怎么样?甚至小队干部和一部份群众的脾气他都熟悉。由于熟悉情况,在貫徹某一項工作任务时,他总是从每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出發,因地制宜地提出任务、措施。这社的干部都說:“崔書記交代任务明确,办法具体,符合下边实际情况,社員干着活有劲。”
  旣当先生 又当学生
  銀和同志会一手好庄稼活:耕地、耩地、鋤地、除虫、管理果树都能做的上来。一年四季种什么庄稼,干什么活,他也淸楚。干起活来是个內行。但是,不了解他的人还以为他只会做領导工作呢。今年春天他給文庙村耕地去,老农李季德說:“崔書記,你干工作行,种地不見得怎样。你先說說怎么耕地吧。”銀和同志回答說:“耕地看拖托,作媳妇看婆婆。”李季德一听乐了:“說的倒对,你耕耕試試。”銀和同志接过鞭子,扶着犁,吆喝了一声,就耕起来。李季德一看耕的深淺合适,也很直,便点了点头佩服地說:“崔書記你眞是万能,干什么都行,你一定是庄稼人出身。”
  其实,他是工人出身,从小沒干过庄稼活。他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經驗是参加革命工作后,在长期的革命工作中逐歩向群众学習来的。1953年春,他在三区郝村領导群众耙麦,当时麦地开始化冻,麦苗返靑,耙麦已經晚了,群众說不能耙了。.那时,他不懂技术又不听群众意見,还說群众保守,不接受新事物,就亲自带領工作組的干部和一部份积極分子,套上耙就耙了三十多亩地,結果麦根被耙断,过了几天都死了。把好事办成了坏事,群众意見很大。这件事,对他的敎育很大,使他眞正懂得了: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只有遇事和群众商量,虛心向群众学習,才能实現正确的領导,把事情办好。以后他就一直注意虛心听取群众意見,向群众学習。如像今年春天除治棗树布曲虫时,县委要求治早、治小、治了。什么时候是早?什么时候是小?干部誰都不明确。銀和同志就到太平村召开了果树能手座談会,向老农請敎。这个村在1958年有早治和晚治的經驗敏訓。当銀和同志提出这个問題后:果农都爭先說自己的体会。根据老农的体会,他总結了太平村早治布曲虫的經驗,普遍推广后,全乡一万零五百亩棗树,在剛發芽时,都用六六六和滴滴涕混合剂除治了一遍,根除了布曲虫,保住了棗树正常生长。
  在和群众商量和讓群众討論生产任务措施时,只要群众的意見正确,他就坚决采納广即便原来公社党委已經作出决定,也善于当机立断,針对当前的形势与公社党委討論修改原来規定。如今年夏播,为了保証播种質量,公社党委曾經提出:“沒粪不种,不耕不种”的要求。当他到桥屯管理区检查工作时,發現六千亩地的夏播任务,只播种了二千亩,还有四千亩地計划种豆子,因雨大、地湿,不能耕,不能送粪,而沒有播种。如等地干些了,耕过来再播就晚了。老农們也正为这事着急。他們說:“現在种豆子正是火候,再不种就晚了。現在地湿也不要紧,水豆嗎,豆芽在水里泡着还生起来了呢!”他听了群众的意見后,立刻給在家的書記打电話?反映了这个問題,修改了原来的規定。地湿的都采取了桥屯管理区的播种办法,保証了适时播种。同时,他在和群众商量事情中,群众也提出过一些不正确的意見。对此,他总是进行耐心的敎育,不是簡单的批評。
  为了更有效的向群众学習,今年5月間,乡党委聘請了农业、畜牧业、果树等各个战綫上十二个有經驗的老农当“参謀”。銀和同志自己另外又聘請了三位老农,作为他的参謀。半月开会联系一次,公社党委硏究当前生产工作时,就吸收他們参加。銀和同志下乡也訪問他們。他們發現了問題,能随时向社反映。这样,把向老农学習形成了一种經常制度,有效地避免了主覌主义。
  尊重党委集体領导、發揮組織作用
  銀和同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綫作風,和他尊重党委集体領导、充分發揮集体領导的作用是分不开的。他說:“作为一个領导干部,光深入实际,向群众学習,虚心听取群众意見,还不够,还必須依靠集体領导,才能很好的把群众的意見集中起来,再貫徹到群众中去。”因此,在他的領导下,这个社經常坚持了公社党委全体委員会和常委会議,一切重大問題,都是提交全体委員会和常委会討論决定,从来沒有个人做过决定。在党委会上討論和研究問題时,总是听各个委員的意見,然后根据大家的意見,作出結論。即使在任务紧急或發生了分歧意見的情况下,也不輕易地簡单作結論。如这乡今年的一塊二万六千亩的丰产方,集中在二十一个村里,夏收夏种时,公社党委常委会討論这塊丰产方安排劳动力的問題,开始时有分歧意見,他和几个常委主张:根据公社党委七天收割完小麦的計划,要外村調一千名劳动力(包括机关学校人員五百人)二百张犁来支援才能如期完成;有的常委不同意調这么多的劳动力,認为只要机关、学校这部份人去支援,在时間上起早挂晚,抓紧一点,七天能收割完,只是耕地播种时畜力不足,需要二百張犂。意見沒統一起来。在这个情况下,他和大家又細算了一下劳动力和任务賬。这么一算,調二百张犁,調机关、学校、干部、工人、学生共五百人去支援,任务就可完成。大家的意見一致了。公社党委平时还坚持定期召开生活会議,在会上开展批評和自我批評。因此,銀和同志和社党委的其他成員以及委員之間,都相处无間,团結一致,同心协力完成了每个时期的工作任务。
  对于党委各部委和人民团体,他一向都注意發揮他們的組織作用,在党委常委会上,也能按照制度检查和硏究各部門的工作,及时解决各部委各部門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对各个組織的干部使用,是使他們旣作好中心工作,也作好业务工作。因此,党委的各部委以及共靑团、妇联会、武裝保衞等各个組織都能在党委的統一領导下,發揮組織作用。
  崔銀和同志这种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对群众負責的群众路綫的工作作風,在全公社的干部和群众中产生了良好的影响。无論社干部和生产队的干部,都把崔銀和同志看成自己学習的榜样,深入实际,深入群众,遇事和群众商量,虚心向群众学習。有些社、队干部,过去工作方法簡单、生硬,現在也轉变了。这和銀和同志領导得好,很有关系。

知识出处

称心的当家人

《称心的当家人》

出版者:天津人民出版社

本书主要介绍了天津市农村人民公社干部在社会主义总路线和群众运动中表现出色的故事。包括好标兵段云仲、善于走群众路线的崔银和、称心的当家人张福来、模范干部傅德成、艰苦朴素的好榜样林文德。

阅读

相关人物

崔银和
相关人物
姬汉臣
相关人物
杨永江
相关人物
李季德
相关人物
刘子同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文庙公社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交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