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面紅旗
在全市轟轟烈烈的增产节約运动中,今年6月3日,中共天津市委工业办公室在全市工业方面树立了三面紅旗。天津国营棉紡二厂的織为工人孙桂珍同志就是其中的一面。
孙桂珍是一个出色的纖布工人,她十年以来不但逐年完成和超額完成了国家計划,而且創造了連績四年零一个月不出次的卓越成績。从1955年起,她巳經連績四年被評为天津市工业劳动模范,先后出席全国靑年积极分子会議、妇女积极分子会議、全国紡織工人代表会議,幷且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在去年大跃进当中,全市紡織职工实現了高速化这样一項重大革新創举,在这个运动中孙桂珍同志和广大紡織工人一起,坚持貫彻了总路綫,創造了高产、优質、低耗全面跃进成績。市委以孙桂珍同志做为全市的紅旗手,总結推广了她的先进經驗以后,市紡織工业局又参照她的以及其他先进紡織工人的經驗,总結推广了一整套高产、优質操作法。
孙桂珍在高速化运动中創造了高度生产水平。在短短的几个月內,和她自己在高速前的水平相比,劳动生产率提高了52%;比全車間高速前的平均水平提高了将近80%(这样一个劳动生产率的增产速度,在生产工具沒有重大改进的条件下是很少有的)。
下边是孙桂珍同志和她所在車間高速前后的生产水平:
在創造高度生产水平的同时,孙桂珍同志繼續保持了优質。她的下机一等品率,1958年下半年为98.59%,1959年第一季达到98.96%。(車間平均水平为92~93%)
这不是一般的数字,这是一曲大跃进的凱歌,是一面多快好省光采夺目的紅旗。
二、巧于創造
“巧于創造”这四个字簡明而深刻地表达了孙桂珍先进經驗的特点。在二厂,人們就亲切地称孙桂珍是一位“巧織女”。
孙桂珍是怎样巧于創造的呢?
解放前,織布工人是机器的奴隸,熟練工人一般不过看管四台普遍布机。解放后,不少先进工人开始摸索机器运轉的規律,創造新的工作方法,他們的經驗后来总結为一九五一織布工作法,在全国推广。織布工人学习分段換梭,計划巡回,机动处理,开始由被动变为主动,由机器的奴隸变为机器的主人。但是,时間、地点、条件不同,生产干变万化,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長的需要,产量要越来越高,質量要越来越好,品种也日益精密,怎样适应新的形势,在一九五一織布工作法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創造新的操作方法,成为織布生产中大搞技术革新的一个中心問題。孙桂珍就是一个創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一九五一織布工作法的典型。
发展和創造新的工作方法,这不是輕而易举的。讓我們看一看,看管普遍布机是一件多么复杂、细致的事情。在高速情况下,一个看管普遍布机的工人,旣要随时装緯換梭,又要及时接齐断头,还要仔細检査布面,三者兼顧,才能保持产量、質量。只看管一台布机,这倒不是难事;可是一个看管十二台普通布机的工人,在一小时之內,換梭就要一百多次,接头也要
七、八根,仅仅这两項巳經够紧张的,至于如何爭取优質就更困难了,何况十二台布机、空梭、断头、織残,幷不是不經調节就很順当,而常常是时常变化的,如果不能掌握規律,就必然会顧此失彼,无法保証十二台机器的正常运轉。孙桂珍能够創造出高产、优質、低耗的先进工作方法,是在不断与各种困难进行斗爭的过程中,才逐步認識和掌握了各种复杂多变的客覌情况,逐步提高了本領的。
高速化初期,織布工人的各項操作一时不能适应,机器一停一片,次布显著增多。孙桂珍刚由看10台增加到12台,和大家一样,整天忙忙乱乱,十二台車往往一停就是七、八台,9月份又岀了三疋次布,困难压得她夜夜不能安睡,但是她沒有退却。深夜里,她反复追忆白天紧张的战斗,从中寻找失敗的敎訓。等媽媽、弟弟、妹妹全都睡熟了,她慢慢爬起来,假設十二台布机的布局,在房里走过来又走过去,探秋新的巡回規律。一九五一織布工作法原来規定了两段換梭方法,利用两段之間的空隙处理断头;規定了“二比一”的巡回路綫,即每換梭一次巡回一半机台,检査經軸,但是,高速初期,情况有了很大变化:出現了多根断头,从而延长了两段換梭之間的时間,往往接不齐头而下一段的机台就已空梭停台,結果顧了这头顧不了那头,这是停台增多的根本原因。同时,經軸的質量,較推广一九五一織布工作法的初期,已經有很大改善,检査經軸未必是当前最迫切的工作。孙桂珍分析了这些情况,她想:断-头是当前的大敌,必須改变換梭方法和巡回路綫,挤出更多的时間来消灭断头,你断得多,我接得快,于是她坚决改进了一九五一織布工作法規定的将两段換梭和二比一巡回改为“大直趟”的換梭方法与巡回路綫。这种方法把換梭集中在最短的时間內,二气作完,然后集中力量消灭断头停台,最后再到車后巡回。結果断头停台大大滅少。
但是,仅仅改变了分段換梭与巡回方法,还不能适应高速化的需要。布机从180轉增加到23轉,換梭、装緯等主要操作的工作量,也相应增多了26%左右。布机消耗緯紗很快,还照过去的速度装緯、換梭,已經不能滿足需要。被动換梭达到50%左右;停台时間长了。孙桂珍想机快人也要快,必須縮短每項操作的时間。于是她仔細检査自己幷且覌察了別人的每項操作,——分析各个动作,寻找旣快又好又安全的办法,反复試驗、改进,終于創造出各种先进操作法。例如,她的接头法簡化了断弱撚、夹残和放残头的动作,不出松結,正常处理断头只有17—20秒,而其他工人要用24秒左右。她的換梭时間只要二点七秒,而一般,工人要三点五秒。布机耗用緯紗快,孙桂珍装緯換梭更快,她的主动換梭率达到94%,使高速后机器效率基本上保持了高速前的水平。
孙桂珍怎样在高速生产的条件下保持优質的呢?这需要远朔到高速化以前,棉布的各种残疵不下几十种,而且随着質量标准的几次修改,对各种残疵所允許的限度,也越来越严格。孙桂珍所以能够連續四年零一个月不出一疋次布,是由于她和各种残疵展开了坚典的斗爭,創造了各种消灭次布的办法,过去出了残疵可以拆掉重織,孙桂珍检査布面特別严密,就是出了残疵也能够立卽发現消除。1958年6月实行不拆布制度,这是一項节約棉紗、提高效率的重大措施,但在質量上却对織布工人提出更严格的要求:不能再依賴査布面来消极地发現残疵,必須創造根本消除残疵的办法。7月份孙桂珍出了三疋次布,她仔細总結了几年来向各种残疵进行斗爭的經驗,幷根据高速化以及經常出現跳花跳紗現象,在不增加劳动强度的情况下,創造出“五査”工作法——査經軸、査棉紗、査布面織口、査梭子、査皮結,其中尤以査經軸和査布面織口为主,防止了残疵的产生,八月份依然保持了全月不出次布的記录。她分秒不讓赶到时間的前边(象前边所說,仅仅換梭、接头两項动作,她一个工作班就比一般工人节省出一个时);她很快地重新掌握了規律,爭得了主动,在夺取高产的同时,繼續与残疵展开斗爭。当时“断織”最多,“断織”的主要原因是皮結、梭子有毛病,于是她加强了五査之中的对皮結、梭子的检査,这样就消除了“断織”活动的可能。10月,孙桂珍再一次举起了优質的紅旗。孙桂珍的“五査”工作法,成为一九五一織布工作法的重要补充与发展,成为广大織布工人战胜残疵力爭优質的有力武器。
这就是孙桂珍的“巧于創造”。
三、共产主义之花
在去年高速化运动以前,孙桂珍和車間的几个織布工人,曾經創議組織互助合作,扩大看台能力(三个人互相看管48台車)。有人問孙桂珍:三个人伙着看,将来評选劳模你的成績怎么算?的确,这样一来,孙桂珍个人的成績将不能突出,但是孙桂珍回答說:“咱們不是光为个人,而是为了生产;不能光看一个人的成績。”
他毫不考虑个人得失,积极参加了互助看台的試驗。虽然这种作法后来幷未推广,但我們可以从中看到孙桂珍的优秀品質。
孙桂珍經常念念不忘的,是党的利益,人民的利益。
有一回,他买了一件上衣。上衣肩膀处有一块明显的残疵。他心里很不安,好象这块有残疵的布是他織出的,一想起来就感到自己作錯了什么事,就感到自己还有什么重大的任务沒有完成。
这样一种高度的社会主义責任感,鼓励和督促他不断战胜困难,不断前进。
別人生产上有了缺点,孙桂珍就象自己有了缺点一样,他主动耐心地和別人一起硏究克服缺点的办法,毫不保留地講述和表演自己的操作經驗。同組的刘英华,是1956年才进厂的新工人,技术低,一个月就出十来疋次布。孙桂珍跟他訂了个“姐妹合同”,每天中午吃飯碰头硏究,每次开会前后实地表演,刘英华虛心学习技术,操作水平迅速提高,1958年只有一个月沒完成質量計划,今年上半年巳經成为先进生产者。孙桂珍几乎每天都牺牲自己的业余时間来給大家实地表演。在学赶超运动中,他听到別組一个叫陈文英的小孩母亲說:“孩子媽媽怎么能赶上人家大閨女!”孙桂珍感到沒有帮助別人解决实际困难,是自己的缺点,于是就主动去找陈文英,帮助他解决了孩子多沒时間学技术的困难,然后一項一項地講授自己的經驗。陈文英十分感动,他决心努力赶上标桿,不多天,他已达到小組“标桿”的水平。最近,厂里边組織了一个“孙桂珍学校”,三班技术較差的,集中在两个組,由孙桂珍負責传授技术。孙桂珍实地观察分析了每个人操作上的特点,帮助訂出学习計划,每天起早睡晩,赶时間給三班講課、表演。在这些織布工人的努力下,現在有的組已能連續几天不出次布,不少人已由月月完不成計划一变而为天天完成計划。甲班一个1956年进厂的新工人王淑云,学习孙桂珍的經驗,以后,提高了操作水平,創造了一百多天沒出次布的成績,团市委授予他“靑年突击手”的光荣称号。在厂內,人們都称他是“小孙桂珍。
市委工业办公室以孙桂珍作为全市增产节約运动的一面紅旗,这对孙桂珍更是一个极大的鼓励和鞭策。他經常出厂去表演、講授,不管風天、雨天;不問路途远近,不計規模大小,只有人邀他去,他从不推辞,毫不厭煩。一次,孙桂珍由于連續奔走劳累而生了病,但是,当他听說有的厂邀也去講授、表演,还是带病坚持去了。他先后去过南开、紅桥等区的几十个厂表演。每次講授,孙桂珍都十分認眞負責,不但自己表演,而且还要手掰着手敎,直到工人不但理鮮而且会作了,才算安心。現在,孙桂珍的經驗已經在全市許多織布工厂开花結果。建华織布厂靑工薛玉兰,5月上旬看了孙桂珍来厂表演以后,結合本厂情況,創造性地学习了孙桂珍的操作經驗,他的产量、質量一天高于一天,正品率达到100%。在春华織布厂一車間,成績更为突出。5月6日上午,孙桂珍到厂表演以后,全車間撅起了一个学习孙桂珍的热潮,个个演劲十足,操作水平显著提高,从6月1日到6号短短的一周內,卡其布台产量由3.74公尺提高到3.9公尺,下机正品率由60.87%提高到94.17%。
孙桂珍的一夥火热的心,向往着一个崇高的愿望——多、快、好、省地建設社会主义!
四、听党的話
解放初期,十七岁的孙桂珍还是一个只能看管6台普遍布机,整天手忙脚乱才能勉强完成計划的織布工人。1952年学会了一九五一織布工作法,看台能力增为8台,但生产成績也还幷不突出。
孙桂珍是怎样成长起来的呢?
孙桂珍出身于貧苦的工人之家,十一岁那年,她还是一个身量不如布机高的孩子,就巳經进厂作童工了。在旧社会受尽折磨的孙桂珍,解放后和大家一样,感到心气順当;干活有劲,但是她还不能深刻了解社会上天翻地复的变化。她所在的小組是著名的全国紡織工业模范小組——王德山小組,1950年王德山曾創連績不出次布的突出成績,成为全市劳动模范;1952年小組又出了另一个能手許桂荣,以連續不出次布被評为全国紡織工业劳动模范。这些,对年靑的孙桂珍有很大的影响。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綫的公布,大大提高了孙桂珍的社会主义覚悟。她下定决心要在生产上作出突出成就,象王德山、許桂荣那样,消灭次布。但是孙桂轸当时技术还不熟練,政治上也缺乏鍛鍊,思想上也还有一些旧的影响。54年1月到4月,当她未能实現自己的决心,出了四疋次布以后,又是灰心又是苦脑:“这一年又完了!”組織上发現以后,一方面严肅指出不出次布絶不应是单純为了爭模范,为个人。党一面帮助她具体分析了产生次布的原因,鼓励她繼續努力。許桂荣也經常給她表演,到她家里在桌子上画出布机,告訴她怎样巡迴检査。孙桂珍逐漸在思想上、技术上成长起来。
1955年孙桂珍被批准为中国共产党的党員。
党經常敎导孙桂珍,有事要和羣众商量,要向羣众学习,要孙桂珍謹記着毛主席的話:“虛心使人进步,驕傲使人落后;。孙桂珍几年来成长的过程,正是虛心向羣众学习的过程。例如,消灭“紗根”“拖紗”的办法是吸取了織布工楊才林、徐宝泰的經驗,机动处理,亭台和換梭动作是学习老工人李长明的經驗,等等。1958年她去北京开会,認識了上海著名的織布工人鎌芬娣,他看到錢芬娣的跃进計划比自己先进,回来向党組汇报,党鼓舞她向錢芬娣学习,和錢芬娣互相通信,交流經驗。后来錢芬娣寄来資料,孙桂珍又学到不少好办法。孙桂珍平时非常注意观察別人的操作,有一次,他看到老工人李长明換梭时站的位置比她好,就虛心的向李长明学习。最近,孙桂珍出国訪問回厂后,听說“小孙桂珍”王淑珍一百多天不出次布,馬上就去覌寮、硏究、請敎。孙桂珍几年来对一九五一織布工作法的发展与創造,实际上可以說是許多先进織布工人的經驗的集中与槪括。
在向困难作斗爭中,孙桂珍也曾产生过一些灰心松劲情緖。党組織十分关心孙桂珍,总是在她偶然迷美方向的时候,鼓励她按照党的总路綫繼續前进。实行不折布和高速化运动初期,孙桂珍連續出了三疋次布,她感到难过,心里想;这一回可前功后棄了。机器一停一片,她感到慚愧,曾經要求縮台。党支部委員陈万忠同志鼓舞她拿出勇气,战胜困难,給大家作出榜样,同时又敎給她检修机器的知識,使她进一步掌握了机器性能,丰富了“五査”的內容。孙桂珍在工会小組会上检査了自己的洩劲思想,給大家以深刻敎育,不久,她終于又在党的鼓舞和帮助下,树立起高产优質的紅旗。
当人們問到孙桂珍,她是怎样創造出先进成就的时候,孙桂珍总是說:“我沒有什么,这都是党的培养和敎育。”听党的敎导,向羣众学习,这在孙桂珍成长的过程中是十分突出的两个特点。
党的八屆八中全会决議公布以后,孙桂珍立即訂出今年第四季繼續跃进的計划。她的計划是;增产棉布一千公尺。次布要比国家計划減少85%;下机一等品率要达到99%。在总路綫的光輝旗帜下,她决心永远作一个多、快、好、省的紅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