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处高标准,事事要求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向五好标兵学习》 图书
唯一号: 020020020230026091
颗粒名称: 处处高标准,事事要求严
其他题名: 介紹天津站装卸乙九組
分类号: D412.62
页数: 13
页码: 43-55
摘要: 本文介绍了天津站东货场的装卸乙九组在解放后不断提高阶級觉悟,以革命的责任感,苦干实干,为社会主义建設做出了出色的贡献。他们在工作中坚持高标准,好上加好,创造和改进了各种机具七十多台,使装卸工作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半机械化,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作业安全。
关键词: 天津市 东货场 装卸组

内容

天津站东貨場的装卸乙九組,全組共八个装卸工人,平均年龄三十九岁,一般的工龄在二十七年以上。这些同志在解放前,大多是十二、三岁就开始拉小套,干搬运活;到十六、七岁就在車站上正式卖苦力了。在旧社会,他們每个人,都有一部自己的血泪史。解放后,他們翻了身,成了国家的主人,在党的敎育下,不断地提高了阶級觉悟,认淸了自己工作的意义。十几年来,他們以革命的責任感,苦干实干,为社会主义建設做出了出色的貢献。自一九五二年以来,他們連續十一年被評为铁路部門和天津市的模范小組。一九六三年被評为天津市抗洪模范集体。最近,又被評为天津市“五好”班組,成为全市班組学习的标兵。
  高度的革命精神——艰苦創业
  乙九組工作的地方,是人們所熟悉的东貨場“六号門”。在旧社会,这里曾經是日寇、国民党反动派、地痞流氓、封建把头橫行霸道、殘酷剝削工人的地方。剛解放时,旧社会留下来的东貨場是个破烂摊子。場地低洼不平,到处垃圾成堆,刮風滿天尘土,下雨遍地泥水。装卸用的工具、設备等,什么都沒有。当时工人常說:“装卸工有三件宝:鈎子,垫肩、破棉袄。”装車、卸車全凭工人“背、抬、扛、上大跳(跳板)”,劳动条件极为恶劣。
  解放了,装卸工人翻身了。随着国民經济的恢复和发展,貨場作业一天比一天繁忙起来,运輸任务和貨物品种大量增加。有的一个机器零件就有几吨重,用人力装卸,不仅劳动强度很大,費时間,而且很不安全。为了改变装卸作业的落后面貌,一九五二年,貨場領导号召职工开展技术革新,逐步实現装卸作业机械化。乙九組工人馬上响应号召,积极投入战斗。他們把参加各項政治运动、特別是参加反把头斗爭的革命精神,带到了革新装卸作业、創制装卸設备和工具的斗爭中来。共产党員李全祥和乙九組班长刘庆海走在了最前面。
  有一次,刘庆海回老家,在路上看到农民用吊杆打水澆地,受到启发。他想,农民用吊杆打水可以省劲,用这个道理搞个装卸用的吊車不是也可以嗎?他好几年沒回老家了,本想住上几天。可是到家后,他一想到搞吊車就是在装卸上搞革命的时候,就再也呆不下去了。他看望了老人,向家里要了几棵秫秸,做了一个手搖土吊車的模型,連夜赶回了天津。当他把这个建議向小組提出后,立刻得到热烈的支持。大伙儿自己动手盘烘炉,找廢料,凑工具,决心要搞出吊車来,让装卸工作能赶上国家建設的需要,让自己的肩膀也得到解放。乙九組試制土吊車,也得到了党政領导和老搬运工人的支持。
  事物发展的道路不会是笔直的。乙九組試制吊車也不会例外。当时,貨場里还存在一小撮封建把头的殘余势力——过去的小把头們,他們对制造吊車的事暗中进行破坏,偸偸地把貨場里的两包人造絲放在正在制造的吊車車座里。这种卑鄙的栽赃阴謀,当时就被負責制造吊車的李全祥、刘庆海戳穿了。刘庆海的回答是:“別說两包人造絲,就是放两顆定时炸彈,把吊車炸成粉末,咱也要接着干,直到把吊車搞出来!”在試制的过程中,他們也經历过失敗,但是在貨場党政領导的支持下,乙九組以不怕困难、百折不撓的革命精神,制成了东貨場第一台能吊三吨重的土吊車。这是他們在革新技术方面取得胜利的开端。
  十几年来,他們圍繞提高作业效率,保证作业安全,减輕装卸工人的劳动强度,前后創造了五十四种装卸机具。在他們的带动下,全場职工发揚革命精神,坚持科学試驗,大搞技术革新,对貨場进行了改造,終于实現了装卸作业高站台化;幷且使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作业可以不再用人力去“背、抬、扛”。同时,乙九組还結合自己的工作,总結和积累了一套装卸作业制度。这些制度現在已經在铁路装卸部門推广。
  装卸作业从过去完全依靠“背、抬、扛、上大跳”到現在大量采用車子和机械;从过去工作秩序乱得像“一窩蜂”到現在建立了一整套科学制度,这确实是一場在生产上的革命斗爭。在这里面,也充分显示了乙九組十几年来坚持的高度的革命精神。
  高标准地对待工作——好上加好
  乙九組的同志們常說;“过去干活是給把头卖命,現在干活是給人民搞运輸。按規定完成任务只能說是起碼要求,咱应該把工作做得好上加好。”
  好上加好,这是个高标准。乙九組在这种高标准的要求下,常常把領导上的一些規定:自觉地提高标淮。例如,按铁路規章上的規定,卸煤时,煤堆要距綫路一点五米,而他們小組規定的却是一点六米;卸棉布,按規定貨位要加高一根枕木,以防潮湿,而他們却加高两根枕木。他們說,“这样做虽然費点事,可是,对工作或对貨物都更保險。”
  不仅对“份內活”如此,対“份外活”也是如此。凡是力所能及的,都要把它做得好上加好。
  过去,天津向外地出售的自行車,是成件地整辆地往外装运。一节載重三十吨的車厢,只能装一百辆,不过两吨多重。这对运輸来說实在是浪費。根据这个情况,乙九組就提出要想办法多装一些的建議。这事儿传出后,貨場里有的人說,“多装就要費时間,又麻煩,反正是拿三十吨的錢(注:装卸費当时是按車皮算的),費力不討好。”有的說,“装卸,装卸,来什么貨,装什么貨,来什么車,卸什么車,何必管人家运貨单位的事。”还有的說:“这是个‘餿'主意。”乙九組組員听到了,在組里就議論起来。班长刘庆海說:“旧社会那时候,我一家七口人,三个劳动力,整天卖命干,一天收入还不够吃頓飽飯。还要受脚行头的气,挨打受駡現在,我一个人工作,能养活九口。要不是解放,不是党的領导,哪有今天?”装卸工人張恒德也說:“庆海說得对!过去,咱們賺上十个,脚行就得拿去八、九个。怎么办?咱們給他‘搭窩'(图省事的意思),得少装就少装,省点力气是应該的。今天,我們是給自己干活,可不能像过去了。装不滿,浪費車皮,就对不起党,对不起自己。”老装卸工李金奎也插嘴說,“过去,多累的活也得干!五、六百斤重的大紙,压得直不起腰来,也得扛。那时候,咱說‘要吃貯棧飯,就得用命換'。現在,超过一百公斤,就不許扛了,党多关心咱們呀!想办法多装些,这是咱們本分的事。能多装而不設法多装,还算什么工人阶級!”
  这样一議論,一对比,大家的方向更明了,想办法多装的决心更大了。他們主动找有关单位硏究,采用扭車把、落脚蹬、碼双层的办法,使一节三十吨的車厢,由原来装一百辆自行車,提高到能装二百一十辆。但是,他們还觉得装得不够。他們又积极建議把自行車拆开,用箱子包装。商业托运部門认眞地硏究了他們的建議,采取了措施,使每节車厢装載的自行車,又由二百一十辆提高到五百八十辆。后来,乙九組在装运中,又发現木箱內有响声,考虑到木箱內还有空隙,于是又再次同托运部門硏究,是否可再多装一些。托运部門采納了他們的建議后,把每节車厢的装載量又由五百八十辆提高到六九十六辆。这样,原来要用好几个車厢装运的自行車,只用一个車廂就够了旣节省了国家的运輸力量,又为托运部門节省了大量的运費开支。
  像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比如过去装棉籽,一节三十吨的車厢只能装十三吨。乙九組为了多装,装一层,踩一层,装到十八吨。后来,他們又主动同托运单位硏究,改用打包机打包装运,使每节車厢的棉籽装載量,提高到三十吨,增加一倍还多。十几年来,乙九組就是这样不怕麻煩、不怕劳累、不計較个人得失地去对待那些所謂“份外”的事。在他們看来,只要是对党和人民有利的事,只要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就一定要严肃认眞地去干,不干好絕不罢休,这充分表現了工人阶級的革命責任心。
  在这种高标准的要求下,十几年来,他們帮助七十多个运貨单位(其中有的单位去过二十多次),改进了六十种貨物的包装。他們請敎了許多有經驗的老铁路工人,丈量了各种車辆的容积,翻閱了有关車辆装載的历史資料,幷且到有关单位搜集了各种包装的尺寸。他們結合自己的作业經驗,經过多次試驗,定出了二十三种貨物的五十四种統一装載方法。这对提高車辆的載重量,多快好省地完成运愉任务,起了很大作用;同时也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
  高貴的主人翁态度——爱貨如宝
  装卸工人是天天同国家的物資和各种貨物打交道的。这些物資和貨物的品种复杂,包装不一,性质各异。有的怕磨,有的怕碰,有的怕摔,有的怕挤,有的怕压。为了不使国家和人民的物資遭受損失,乙九組在装卸作业中格外仔細认眞,幷且努力熟悉各种貨物的性质和特点,硏究保护貨物的方法。
  鮮貨是最怕碰怕摔的貨物。从車上卸下来怎样往地下放才会避免損失?乙九組进行过实际試驗。他們扛起三筐苹果,分別用經常采用的三种方法往地下放。第一种是直腰放;第二种是弯腰放;第三种是蹲下去弯腰放。然后开筐檢查,結果证明用第一种方法,碰伤的苹果最多,用第三种方法,碰伤的最少。能不能再进一步,尽量做到一点也不受損失呢?后来,他們决定卸鮮貨时,扛筐的人不再直接往地下放,专抽一个人管接肩。这样,扛的人虽少了一个,大家扛的次数增加了一些,可是,却避免了鮮貨的損失。
  貨物品种成百上千,消灭“磨、破、損”成了乙九組工人經常硏究的課題。刘庆海、李孟坤在一次坐火車經过弯道时,感到車左右搖晃,他們馬上联想到貨物在貨車內搖晃的情况,想到一些怕磨的貨物这样搖晃会受到損伤。为了进一步摸淸車辆运行中搖晃的程度,乙九組組員在車站附近曾多次观察了列軍进站、出站、过岔道等不同的运行情况,幷且到調車場观察了調車連挂、起車、停車的冲撞情况,然后又硏究改进了貨物碼装的方法。无論装滿車还是装半車,都要碼正碼齐,碼严密,不留空隙。这样就防止了貨物在列車运行中的磨損和倒塌。
  随着季节的变化,他們在装卸貨物时也有所注意和硏究。冬季天寒铁脆,卸銅管、鋼管时就不从車上往下扔,而在車下有人接。夏天干燥时,縫麻袋的绳子易断,他們就特別注意麻袋口,发現断绳及时縫接;遇到一些捆绳不結实的貨物,就像抱小孩一样,一捆捆地抱着卸。
  功到自然成。日久天长,乙九組积累了一整套适合各种貨物性质的装卸方法。十四年来,五千多个日日夜夜,經过乙九組装卸的国家物資和各种貨物有数十万吨,几千万件,从来沒有发生过一次貨損事故。
  不仅如此,就是在貨場到这或发送的貨物中,由于途中顚簸、包装不固等原因,也常常发現一些袋破、箱裂、捆散、桶漏的現象。乙九組很注意这些問題。他們說:
  “自己不让貨物受損失,是最低的要求。凡是国家的財产,只要是咱們看見的,就不能让它受損失。”因此,在日常工作中,他們都随身携带着工具袋,装着鉗子、錘子、弯針、麻绳等。在貨場里,他們見到袋子破了就縫,箱子
  了就釘,貨散了就捆,桶漏了就堵。仅就一九六二年和一九六三年的統計,他們就整修了一千二百多件貨物的包装,避免了貨物的損失。
  乙九組就是以这样高貴的主人翁的态度,像爱护自己的东西一样爱护国家財产的。
  高尙的共产主义風格——舍己为人
  乙九組的高尙風格,是人人称道的。在东貨場,遇上最費力气的活和危險性大的活,乙九組总是往自己身上攬。有一次,机务段来了两車煤,派班員把这个活派給乙九組和乙三組去卸。分配給乙三組的是四十吨两开門的車厢,不好卸;分配給乙九組的是三十吨三开門的車厢,卸起来比較方便。当时,乙三組有两个工人請假,剩下六个人。乙九組为了使两个車一起卸完,就主动和乙三組調換,說着就干起来了。乙三組的工人对乙九組的脾气早摸透了,知道再說也沒用,就卸了那辆装三十吨的車。到卸完車后,乙三組要去派班員那里报吿,以便改賬。乙九組却仍然坚持报三十吨的劳力吨(装卸工作的計量单位),他們說:“任务已完成了,还改它做什么。”又有一次,貨場来了三車砂子,一車装五十吨,一車装四十吨,一車装三十吨。派班員分別派給了乙九組和乙一組。乙九組先去后,按順序应該先卸五十吨一車的。可是,他們想到,卸砂子在装卸工里是“甜活”,省勁,大家都願意多干,于是就把那車五十吨的让給了乙一組,幷且还抽出两个人帮助他們卸。过去,卸氧气是比較危險的工作,貨場每逢来了这种貨車,乙九組总是主动要求卸。他們說;“我們卸得多了,摸着点門路了,卸起来比較方便。”
  乙九組不仅处处搶困难,让方便,而且还常常为別人創造有利条件。过去,貨場装空桶是散装,旣費时間,又不安全。乙九組就利用休息时間把空桶貨位一个一个地捆好,給下一班装車提供方便。为了使运輸工人拉貨方便,他們还利用工余时間做了几十个貨位牌,上面写明貨物的品种,数量、收貨人等,插在貨位上。为了調車組工作的方便,他們卸完車后,总是把道眼淸好,把空事連挂在一起。他們发明和制造的許多新工具,也常是先让給兄弟組使用。
  乙九組的这种風格不仅表現在对兄弟組的关系上,就是对陌生的外单位的同志也是一样。他們在河东仓庫作业时,看到有的单位装危險品不熟悉,就主动去帮助;看見有的馬車队碼貨碼得不紧,就主动去帮忙。宣化龙烟公司派汽車来天津运电滾,找不到人装車,乙九組不請自到。
  一年初冬,从南方跟車来了一个押运員,身上穿的衣服少,冻得直打战,車还要往东北去。这事叫乙九組的刘庆海看見了,二話沒說就把他自己身上穿的新棉大衣脫下来,給这位押运員披上。这个押运員說什么也不要。刘庆海說:“我相信你,怎么你还不相信我?你穿着去东北吧!等押車回来再給我。”事后,有人問刘庆海:“你多少年沒穿过一件回圖棉袄,这是你解放后新做的第一件棉大衣,就舍得让人穿走?”庆海說:“正因为我过去穿不上棉袄,才更知道挨冻的滋味。天下劳动人民是一家,他穿上去押車,我身上也觉得暖和。”
  乙九組的这种高尙的共产主义風格,就这样在天津站传頌着,在铁路部門传頌着,在經由天津站托运过貨物的单位传頌着,也伴随着天津发出的貨車传到各地。
  高瞻远矚,不断对比,不断前进
  乙九組在工作上取得了不少成績。可是,他們幷不以此为滿足,經常同貨場內兄弟組比,同铁路部門的先进班組比。越比,越感到天外有天,越比,越感到自己的工作还有許多不足之处,离党的要求还差得远,必須不断地虛心学习,才能不断地进步。
  “毛澤东号”机車組,是全国铁路部門的紅旗。一九六四年三月間,乙九組被評为北京铁路管理局的“五好”班組后,派邢德鎖作代表,到北京出席了“五好”班組經驗交流会。会上,他听了“毛澤东号”机車組代表的发言,越听越觉得人家的經驗好,工作做得到家,値得学习。回来后,他在組里传这人家的先进經驗时,大家都觉得“毛澤东号”机車組的經驗很好,自然而然地就又同自己組对比起来。
  郑学森說:“人家学毛主席著作,每次跑車回来都坚持学习三十分钟,每个人都写心得,做到自觉地学。这一点特別値得咱学习。”
  “老郑說得对。咱們过去学毛主席著作,学是学了,就是坚持得不好。有时工作忙了,学习时間就給挤了……”赵孝先插嘴說。
  “过去,咱集体学毛主席著作,集体議論,集体写心得,总认为不錯了。可比起人家来,就差多了。咱組年年被評为先进,比一比,就看到咱們还有許多不如人家的地方;还得虛心学习,当小学生呀!”刘庆海接着說。
  还有的人說:“人家‘毛澤东号'机車組不但学习好,風格也高。看到別的机車冒黑烟,就記下車号,主动上門传授节煤技术,一帮到底。咱們在帮助別人方面,只是去讲讲經驗,功夫下得不深。……”
  一連几个对比,使乙九組找到了不少差距。他們說干就干,馬上决定每天下夜班就坚持学习毛主席著作半个钟头,努力作笔記,写心得。現在,每个人身边都有个笔記本。头一頁上写着毛主席的話,“虛心使人进步,驕傲使人落后。”赵孝先在一篇心得里写着:“江寬有边,海大有岸,用毛澤东思想武装头脑,智慧无边,永远用不完。”同时,乙九組又派出李金奎到乙一組,具体帮助这个組改进工作。
  乙九組不但跟先进班組比,而且还跟自己差不多的或者不如自己的班組比,拿人家的优点同自己的缺点比。即使是一点一滴,也虛心学习。东貨場的甲一組,从整个班組工作看,比不上乙九組先进。可是,通过单項对比,乙九組看到甲一組的劳力吨比自己高。他們就派刘庆海去甲一組学习。刘庆海取“經”回来后,就在組里重新做了分工,固定崗位責任制。这样,乙九組通过对比,又学到一項先进經驗,改进了工作。
  乙九組不但跟兄弟班組、先进班組比,而且全組每个人,都在貨場找兄弟班組中最先进的对手比。張恒德是組里推小車的能手,可是跟乙二組張万山比,張万山就比他推得更稳、更快。邢德鎖是核算員,同乙三組迟景昌比,帳目就不如人家記得淸楚。乙九組的八个人,个个都找标竿比,不断地找差距。发現自己基本功不够的地方,就向自己的标竿学习,刻苦练习。同时,他們在組里也互相比,互相学。現在,他們都已經能够比較熟练地掌握搭、扛、碼、落、拉等装卸的基本技术了。
  乙九組就是这样,处处以高标淮要求自己,不断地对比,不断地学习,在社会主义建設中勇往直前,不断前进的。

知识出处

向五好标兵学习

《向五好标兵学习》

出版者:天津人民出版社

本书是关于天津市“五好”集体“五好”职工代表大会上一些典型事迹的报道,以及代表们的倡议书。这些事迹展示了优秀集体和个人的风采,包括他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上的卓越表现和对革命精神的追求。文章提倡通过学习和赶超来提高自身素质,同时呼吁全市职工积极响应倡议,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阅读

相关地名

天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