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革命的范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文敎群英頌》 图书
唯一号: 020020020230025708
颗粒名称: 文化革命的范例
其他题名: 記国营天津电器厂业校敎师赵慕梁
分类号: K825.4
页数: 12
页码: 64-75
摘要: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赵慕梁作为一名教师在工人中进行教学改革的经历。他通过与老工人朱永鹤合作,结合生产实际,使用实践中的问题作为教学内容,并根据老工人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他通过与校长的交流和党委的指导,改变了以往教学的方式,切实将教育工作与生产相结合,为工人带来了实际的帮助。
关键词: 教学改革 老工人 生产实际

内容

一个字的經驗
  在北运河畔一幢古老的楼房里,赵慕梁正和业校敎师們編写一部新敎材。工作中,人們不时提出这样的問題:使敎,学內容結合生产,符合老工人的特点,到底应該坚持什么原則?赵慕梁总是腼腆地笑笑,果断地說:“拆。”
  总結出这个“拆”字,幷不是一件簡单的事情。这是他在党委的具体領导下,經过反复学習毛主席著作,深入參加生产劳动,才逐步認識到的。所謂“拆”,就是把从学校学来的一套書本知識拆开,然后根据生产的需要和老工人的实际知識水平,用什么敎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把知識还給劳动人民。在出席全国文敎群英会期間,在向各地来参現的代表介紹經驗的时候,赵慕梁都是这样介紹自己的經驗。每逢談起这些,他会很自然地回忆起敎学改革过程中的思想变化,談起他和朱永鶴的故事。
  可喜的設想
  1955年冬天,生产大跃进的洪流翻卷奔騰,天津电器厂的工人們整日忙着搞技术革新,發明創造的喜訊不断傳来。新由編譯室調来的副校长面对这一派新气象,又兴奋,又焦急:“全厂万馬奔騰,就是业校不奔騰!”工人們給业校提出的一大堆意見,时刻在她腦海里縈繞着。一幅漫画这样画着:入学时是血气方刚的靑年小伙子,畢业时变成了白髮蒼蒼的老头子。漫画上的那位老工人說:“等到我大学畢业,也就該退休了!”显然,职工們对从全日制学校照搬来的漫长学制大有意見。还有一张这样的大字报:“生产上急需的計算問題不学,整日坐在課堂里听娃娃們学的加减乘除,不困也叫人打盹!”“一筐杏,二斤葱的講半天,到底怎样用在生产上?”这些尖銳的批評,分明是指責敎学內容和敎学方法脫离了生产和工人的实际水平。可是,有些敎师却不这样認識,他們說“敎育是一門科学,只能慢慢来,沒有什么窍門可找!”当校长提出用总路綫的精神来檢查敎育工作中少慢差費的現象时,竟有人譏笑她“外行硬說內行話”,是“异想天开”。校长面对着工人的意見,想到党委派自己来的时候,一再嘱咐要使敎育工作紧密結合生产,多快好省地培养技术人才。于是她組織全体敎师反复学習党的敎育方針,对“敎書不敎人”的資产阶級敎育思想,进行了深刻批判。經过討論,一个十分可喜的設想,頓时冲散了紛紜的心緒:种个試驗田吧,找个文化最低,但生产經驗丰富的老工人,結合生产需要直接攻讀高中和大学专业,一来摸索出一条提高工人文化水平的捷徑,二来以活的事实說服那些敎师們。这个設想在开过老工人座談会后就更加强烈了,老工人們的話給她壮了胆子。七級电工朱永鶴說得好:“生产上我們能够多快好省,难道学習文化就不能嗎!”本来嘛!老工人是生产上的骨干,文化革命怎么能落后呢?
  不几天,党委晝記和副厂长批准了她搞“試驗田”的計划。根据党委的指示,确定由有十六年工龄的老工人朱永鶴先学。誰来敎呢?校长想到了赵慕梁,因为在敎师中支持敎学改革試驗的赵慕梁比較坚决。
  难闖的“第一关”
  赵慕梁是刚从南京航空学院畢业的大学生,他年輕、热情,可是也有許多不切实际的幻想。支持敎学改革,是他出于“听党的話”,究竟如何結合生产改革敎学还是茫然的。他当时想得很簡单:照順序講,随便插入几个生产上的例子,这不就結合生产了嗎。然而校长让他作敎学計划时說:“工人要学什么就敎什么,怎样講工人接受的快就怎样講,要大胆突破旧的一套。”当天,他們找来朱师傅,想和他商量着訂个計划。
  “願意学什么就学什么,老师专敎你一个人,你就只管提問題。”朱永鶴听了校长的話,高兴極了。这可有了加速学習的机会了!回到家里,說什么也睡不着。渴求文化知識的往事一幕一幕地浮現眼前:解放前,因为生活不好,四年小学沒讀完就輟学了,十五岁时进一家私营电料行学徒,因为不懂电器知識,連續兩次触电,险些丧了命;解放后虽然上了高小班,可是,生产上許多常用的計算問題仍然不能解决。有一回,他求技术員給講計算道理,結果換来一句噎嗓子的話:“这些計算問題,等你高中畢业后自然就懂了!”現在,領导上让一个大学生专給自己講課,生产上的难題可该早日解决了。他打开灯,伏在桌上写了起来:怎样計算电綫的长度、截面、安全电流,兩根电杆之間的电綫垂度怎样才算合适,怎样修理和改裝电机,电机的尺寸、磁路、發热、电力損耗怎样計算,变压器、电机的原理,配电和輸电的綫路設計……在一张日記本的散頁上写了个密密麻麻。
  赵慕梁眞沒有想到,一个只有小学程度的人,会提出这样复杂而艰深的学習內容。要講淸这些問題,不仅需要高中的三角、代数、几何和物理,还会牽涉到大学电力网、强度、电机設計、配电与輸电等三个专业的課程。赵慕梁面对着这个紙頁,竟然發起愁来。但是,他想到旣然領导让这样敎,就不能打退堂鼓,只好硬着头皮敎下去。他仔細捉摸了朱师傅提出的問題,覚得最需要的是三角,就确定先講三角。为了把課备好,他常常晚上睡在办公室里,几乎重新背誦了“葛氏三角”,自以为滿有把握地开了課。
  “在銳角三角形中,任何一个銳角的对边与斜边之比等于該銳角的正弦,鄰边与斜边之比等于余弦。”
  “30度的歪弦函数值等于0.5,30度的余弦函数值等于0.866……”
  “假定有甲乙兩个数,当乙数变的时候,引起甲数也变,那么甲数就是乙数的函数……”
  就这样,赵慕梁接連講了五、六个晚上。赵慕梁越講越上劲儿,朱永鶴却越听越糊涂。心想:为什么还沾不上生产的边呀,学吧,听不进去,不学吧,老师講得挺認眞,提意見文恐怕老师落“不是”,只好硬着头皮学下去。到第七天晚上,朱师傅实在听不下去了:
  “赵老师,你还是講我提的那些实际問題吧,生产上的計算問題解决不了,心里憋得慌,你講的这些我实在听不懂,也記不住……”
  赵慕梁驀地紅了臉:“你需要的是三角,我講的也是三角,怎么听不懂呢?”話虽沒出口,但心里实在有“苦衷”,他覚得这个学生眞“棘手”,明明文化低,还怪老师敎得不好。
  为了帮助赵慕梁解决这个“苦衷”,校长亲自来听課了。校长听了不大一会儿,就看出了破綻:
  “你总往槪念里打圈子,朱师傅一定莫明其妙,一应当先回答朱师傅的問題,再深入淺出地引出理論。”
  一提起实际問題,朱师傅立刻有了兴趣。他滔滔不絕地講起来:过去立电綫杆时,算不准兩旁斜綫的长度,只得带上?子爬上电杆,让自己的徙弟捉住另一端,比量半天才敢定出尺碼。朱永鶴問:“这里边有沒有省劲的法子呢?”
  赵慕梁根据校长的后示和朱永鶴的要求,改变了敎学方法——先帮助他算出斜度来,然后再講理論。
  “假定电杆的高度是五米,絲綫要四十五度的斜度,那么,”赵慕梁查了一下函数表,用三角公式給朱师傅演算着:“兩边絲絲綫的长度应該是七米……”
  “差不多,差不多!这就懂了。这不就是‘方五斜七’的老規矩嗎!”朱师傅恍然大悟,他接着提出了許多常用的类似問題。
  赵慕梁告訴他,这条規矩就是三角的勾股弦定律,遇到这类問題怎么計算,又敎給他怎样使用函数表。这么一变,立刻把朱师傅的学習兴趣引上来了,直到他爱人来找的时候,他才發現已經到了深夜十二点。
  第一关突破了。赵慕梁开始認識到老工人在长期生产实踐中已經积累了許多片断的知識,远远超越了原有学历。为了把老工人的片断知識系統起来,上升到理論,他每天講課都注意覌察朱永鶴的实际文化水平,缺什么就从書本挑什么,幷参照朱师傅多年积累“紀实数据”,結合他熟知的实际知識講定理、定义和运算方法。这样,朱师傅不但能听懂,而且理解得非常快,仅仅一个多月的业余时問,朱师傅就把高中三角中的“銳角、直角三角形解法”、“三角函数的周期性及正弦圖象”、“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和“三角函数表”都学完了。結合这些內容还学了有关的代数、几何課,学会了开方、乘方,使用計算尺。
  党委帮助赵慕梁总結了敎学方法,認为这样敎符合成年人的認識規律,幷指导他学習毛主席的“实踐論”、“在延安文艺座談会上的講話”和有关党的敎育方針的文件,让他結合敎学精讀几遍,作为改进敎学的思想指导与理論指导。
  与旧的一套决裂
  朱师傅越学越上劲,一天,他兴冲冲地找到赵慕梁办公室来,开口就說:“赵老师,你敎的这办法眞管用,今天拉絲綫,我就沒有爬到电杆子上去比量,我那徒弟怕不准确,文爬上去試了試,嘿,正合适!”接着,朱师傅又請赵慕梁給講电机換相的道理。赵慕梁苦笑了一下,随便答应一声“以后再学吧”,就把朱师傅送走了。
  原来赵慕梁正在为这个問題嘀咕哩。他覚得,提一个問題講一个問題,高中、大学的課程內容揉在一起講,这不破坏了“科学的系統性”嗎?敎出来的学生到底算什么程度呢!前些天,他曾主张照書本順序講“电机”,結果受到了校长的批評,說他迷信書本的問題还沒解决。他信手翻起了“电机学”,可是,書上只有三根綫头的电机,都是“假定”的例証,朱师傅要求講的是六根綫头的电机,这怎么講呢!他只好按照領导的指示,从办公室踱到了車間。正好遇見一个工人在繞六根綫头的發电机,他想問个究竟,又怕工人笑話;想插手帮帮忙,又育点嫌髒怕累,只好站了半天,空手而归。偏偏在从車問返回学校的路上又被业校的一个敎师諷刺了几句:“小赵,到車問干嘛,你敎的那个老工人快大学畢业了吧?”无端的憂虑与苦恼向他襲来,已經压下去的个人主义幻想又翻騰起来了:当他刚作完畢业設計的时候,就接到了調令,那是多么欢欣鼓舞!照他当时的想法,到工厂后要大展身手,工作几年可以考副博士,当专家。业余时間,还可以繼續硏究自幼就爱好的音乐,将来当个业余音乐理論家和作曲家。可是偏偏分配了敎育工作。到如今,功不成,名不就,反倒弄来了一攤困难。在一个星期天,赵慕梁找到校长家里,他按照事先編好的理由提出了調动工作的要求。
  “校长,我刚从学校里出来,不懂得生产知識,敎老工人实在干不了,还是让我到車間劳动鍛煉去吧!”
  “你下車間去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改造自己,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那么,”校长似乎看透了这个年輕人的眞实思想,便直截了当地談下去:“党让你作敎育工作,难道就不能下車間嗎?就不能改造思想嗎?”
  校长的話刺中了赵慕梁的思想要害,他只好說出了眞心話。校长首先鼓励了他敎学上的进步,可是也批評了他的錯誤思想。校长說:“科学的系統性不能和課程的安排混为一談。因为任何科学都是以生产为基础,在生产發展过程中逐漸發展起来的;从学校搬来的課內容和順序,是对靑年学生講的,我們敎的是有丰富生产知識的老工人,敎学內容就可以相应改变,才符合党的敎育方針。过去講的工人听不懂,是因为它脫离了工人的实际水平,我們这样講是企求摸索出一条从实际出發的路子来,建立新的科学系統,这就必須下狠心与旧的一套决裂。敎师不能为自已好講作打算,应該为工人好懂着想。敎書不敎人,管学不管用,是資产阶級的敎育思想……。”
  这些話,使赵慕梁受到很大敎育,他决心与資产阶級的敎育思想决裂,徹底改造思想。接着党委組織全体敎师下車閒劳动,他白天到車間去給朱永鶴当徒弟,与工人一起生产劳动;晚上又給朱永鶴当敎师。这时,厂党委組織敎师学習毛主席著作,他积極地参加了学習毛主席著作的运动,决心向又紅又专的道路前进。
  神圣的洗礼
  劳动是知識分于改造非无产阶級思想的熔爐。按照赵慕梁的話說,那就是劳动給他的感受太深刻了。他看到工人們在夜以繼日的紧张劳动之后,往往飯也顧不得吃就到課堂学習,他們渴求文化知識的心情多么迫切啊!他帮助徒工們翻塑压模型,兩只手把几十斤重的模型翻来倒去,不一会就累得滿头大汗,干完一天手臂就酸得抬不起来,全身痛得睡不着覚。他想:“我只干了这么几天就吃不消,工人們每天都干,这么笨重的体力劳动,多么迫切需要技术革新呀,这就是他們渴求快速掌握科学文化知識的心情啊!”
  有一次,他到塑压車間参加劳动,正碰上塑压机出了毛病,人們把希望寄托在他身上。可是,他左看右看总也摸不着头腦:
  “可能是頂杆大,压力过高了;
  “可能是油管螺絲松了;
  “也可能是活塞行程太短,滤油器的油路堵塞了……”赵慕梁一連說了三、四个“可能”,到底是那儿的毛病,該怎样修理,拿不出准主意来。正在这个时候,老工人王淸海来了,他掏出老虎鉗敲了敲車床,听了听音响,立刻断定是滤油器堵塞,随手取出滤油器来修理。几分鐘就开了車。
  又一回,他跟朱师傅学电机,需要作一个夹具。这項設計他在学校里学了将近半年,便抽三个晚上作出了方案,誰知第二天,朱师傅早把夹具作好了,比自己設計圖案还經济、实用。赵慕梁一下子楞住了。
  在劳动期間,看到的,听到的和亲身体驗到的事儿,一桩桩一件件地在赵慕梁腦子里翻騰着。什么叫知識?老工人的知識水平到底有多高?書本知識如果不結合实际为什么这么不頂用?这些問題,經过学習毛主席著作和参加生产劳动,才逐步找到了正确的答案。
  “一切眞知都是从直接經驗發源的。”“認識的眞正任务在于經过感覚而到达于思維……即到达于理論的認識。”“只有人們的社会实踐,才是人們对于外界認識的眞理性的标准。”“……沿着工农兵自己前进的方向去提高,沿着无产阶級前进的方向去提高。”赵慕梁重温毛主席这些精辟的論述,覚得分外深刻。他覚得单純用学历来衡量老工人的知識水平,这是瞧不起工人的表現。是对知識的片面理解,是資产阶級思想作怪。实际上,老工人在生产实踐中巳經涉及到許多高深的知識,他們的知識已經大大超越了原有的文化水平。問題是这些知識还不够系統,或者“知其然不知所以然”,有待于上升到理諭。他覚得自己在党的培养下学到一点知識就斤斤計較个人得失,幻想自己的名利地位,这太可耻了。迷信“专家”,迷信書本知識的思想,一經接触实际,在毛澤东思想的启示下,立刻烟飞云散了。
  这个巨大的思想轉变,是世界覌的改变。这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斗爭过程。赵慕梁在厂党委的領导和帮助下,找到了一条帮助也工人攀登科学文化高峰的捷徑。这就是“由淺入深,缺啥补啥,解决老工人会干不会算的实际困难先补缺后提高;以专业为綱,需要什么基础課就講什么,把多門科学知識綜合利用起来;講課时从生产引出槪念,結合生产安排課程。”根据这个經驗,党委决定成立一个老工人大学班(机工)。这个班預計經过兩年半左右的业余学習时間,将这批具有高小或初中文化程度的老工人,提高到具有大学专业知識,熟練掌握操作技术。能够独立进行設計和組織領导生产的高級技术干部的水平(相当工程师的水平)。这个班的敎学任务仍由赵慕梁担任。
  喜訊傳来
  赵慕梁担起了更重的担子,精力更加充沛了。他深入車間,与工人一塊劳动,成了工人的亲密朋友,与工人一起硏究成功了用鑄鉄代替鑄鋼,解决了三十五瓩直流發电机設备材料的关鍵問題。他还結合劳动鍛煉,在車問搜集資料,制作直观敎具,有时干脆到車問去各課。在毛澤东思想启示下,他又进一步改进一了敎学方法。講課前,首先提出問題,启發老工人硏究、討論,然后根据討論情况,綜合、系統地講述。最近他为了把“凸輪設計”敎得更深透,索性与老工人一起到有关工厂去参观,迸行現場敎学。
  具有丰富生产經驗的老工人,一旦由感性認識飞跃到理性認識,眞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習效果迅速提高。仅用四个月的时問就学完了高中代数、三角,“金屬材料”、“公差与配合”等四門課程的主要內容,幷且很快运用到生产中,促进了技术革新与技术革命。从开課到現在不到一年的时間內,喜訊頻頻傳来:
  “李国鈞学習了机械原理,巧使震动台恢复靑春!”
  “刘福堂运用三角原理創造多刀裝置成功,提高工作效率八倍!”
  “苏尙义学会了計算某产品銀接点的体积,糾正了工艺員的設計,克服了产品报废率80%的关鍵問題,产品質量达到全部合格!”
  朱永鶴不到半年的时間就学完了高中的数学和“电工学”、“电工設計”、“电机和电器修理”等六門大学专业的課程,在技术方面,会干,会算.能設計,搞革新,厂領导上已調他担任了車間工艺員的工作,还担任了車間电工班的敎师。在业余时間他跟一位工程师进修高等数学,現在已經接近結束,預計年底学完“理論电工学”、“电机設計”、“变压器設計”、“电力网”和“无綫电”、“电子管学”。他边学边用,在短短的一年中,不仅开始建立一套新的“紀实数据”,而且創造了“自动天平”和“电动計时仪”,改裝了試驗台。他与变电所工人一起設計的“遙控变电所”不久就要建成了!过去那本視为珍宝的“紀实数据”,旱让爱人生了煤火爐子。他高兴地說:“让这些‘死格子’捆了我十多年啦,这一下我可解放了!”
  赵慕梁听到这些喜訊。心里乐开了花,他不禁为自己的工作崗位而驕傲,深深地爱上了业余敎育工作。不久,又一个喜訊傳到車間:
  “赵慕梁和叶厂长一起出席了市、省和全国文敎群英会!”
  群英会期間,党的敎导和各地代表的先进事迹,使赵慕梁受到更大的鼓舞,他清楚地認識到:“天外还有天”,文化革命永无止境。从北京同到工厂后,他遵照領导的指示,开始編写一部結合生产需要、符合工人認識規律的新型敎材,經过他們日夜兼程地突击,在党的三十九年誕辰那天,这部敎材已写出了初稿。
  这部敎材,是赵慕梁在敎学实踐中,認眞学習毛主席著作,虛心向老工人学習,进行思想改造和敎学改革的結晶,也是在文化革命的道路上繼續前进的标誌。我們在这样热情的期待着!
  一个靑年敎师的成长
  ——記天津电业局业余电业大学数学敎师童会文
  刘凤城、李曄
  童会文出身于一个城市貧民的家庭。解放前,父亲在一家私人貨棧里当店員,后来因貨棧倒閉而失业。在生活的逼迫卞,童会文讀到小学三年級就失学了。
  失学后,童会文为帮助家里的生活而奔波劳碌。但他总想,将来爸爸有了事由,家里佳活有点保障的时候,我还会繼續上学的。可是妇社会的穷人又哪有翻身之日呢?童会文的願望一直沒能实現。
  天津解放了,吃人的旧社会象空中的烏云一样,被革命的大風暴吹得无影无踪了,童会文一家人的生活慢慢好起来,童会文也上了学。1952年,他在小学畢业后,就参加了区的扫盲工作,当上了扫盲敎师。
  解放后的兩年义务小学敎育,不但使童会文提高了文化水平,而且使他懂得了不少革命道理。这一段的启蒙敎育,使他初步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同时,旧社会失学的痛苦經历,又使他体会到不識字的痛苦和劳劫人民渴求知識的迫切願望,从而使他感到自已責任的光荣和重大,所以从任敎的头一天起,他就爱上了这个工作。

知识出处

文敎群英頌

《文敎群英頌》

出版者:天津人民出版社

该文介绍了多位先进人物的事迹,涉及教育、医疗、文化等多个领域。其中,陈天池、黄惠芝、王松青等人坚持教育战线,培养花朵的人王如慧等人致力于幼儿教育,张淑清、晋桂香等人则是小学教师,李长茂、赵慕梁等人则在工业领域做出了贡献。这些人物展现了共产主义者的精神风貌,对读者有很好的鼓舞作用。

阅读

相关人物

赵成章
责任者
赵慕梁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