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图书馆
天津图书馆
机构用户
天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河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淸縣志》
古籍
唯一号:
020020020230015034
颗粒名称:
河渠
分类号:
P941.77
页数:
19
页码:
一—十九
摘要:
本章节主要讲述了武清县的河渠情况。
关键词:
地方志
武清县
河渠
内容
邑名雍奴本澤國也東有自河西有永定鳳河
繞其北三角淀滙其南其間支流小淀不可枚
舉故時遭衝决泛溢之患下切民生上煩
宸慮所關於邑非淺尠也今考其源流晰其經歷詳
其遷徙列其利害具於左方後之司民牧者可
以寓目而究心焉防河官屬亦附於左志河渠
白河卽北運河也
白河兩岸皆白沙
不生青草故名
古沽水
武淸縣志
河渠
漢書地理志云漁陽沽水出
塞外東南至泉州入於海
亦曰潞河
經過潞
縣故名
一曰白遂河
見明一
統志
俗稱爲自在河
性悍多沙
遷徙無常
故名見順
義縣志
源出宣化府龍門縣東滴水崖東流
經密雲縣之石塘嶺過縣西入通州其支流亦
從石塘嶺過懷柔縣西順義縣東入通州東境
合焉又經靈蹟山黃花鎭川河入焉又南經牛
欄山東麓潮河流合焉又赴通州北關温餘河
亦合焉
温餘河亦名富河亦名榆河
亦名濕餘河卽鮑邱水也
一支發源
於昌平州之白浮村神山泉出西南滙爲西湖
康熙三十八年筐兒港决三十九年
聖祖仁皇帝親臨閱視
命建石壩二十丈開引河夾以長堤注之塌河淀由是
楊村上下百餘里河堤頼以永奠五十年以河
西務險要
命挖引河因城東舊河形對新河下口至三里屯開直
河一道次年工成新河之溜移於西而耍兒渡
之衝險亦保無虞矣雍正三年大水潰堤四年
經怡賢親王奏設河西務同知一員楊村通
武清縣志
卷之三
河渠
三
判一員分界管理增置縣丞主簿各一員以耑
防修雍正五年河水泛溢决岸者四六年怡
賢親王奏拓筐兒港舊壩爲六十丈七年壩門
以下河水安流而山水暴至河西務又復漫决
世宗憲皇帝遴員發帑指授方畧於河西務之上流青
龍灣建壩四十丈開引河夾以堤堰而注之七
里海青龍灣香河境也至趙家庄入武清境不
數里至樹兒窩出縣境而十餘年來獲慶安瀾
人民樂業皆
列聖睿謨廣運之所致也所費帑金雖不下百萬而沿
河居民實永頼於千萬世矣
永定河卽桑乾河古濕水也
見水
經
俗曰渾河
亦口蘆溝河永定之名
聖祖仁皇帝之所賜也源出山西太原之天池伏流至
朔州馬邑雷山之陽有金龍池者渾泉溢出東
下大同古定橋㑹雲中雁門之水抵宣府保安
州界迤東與塞外之洋河延慶州之媯川合流
南出西山至都城西南看丹口分二派一東流
武清縣志
河渠
四
通州南高麗莊入白河一南流經固安永清東
安至范瓮口入武淸境方其在山後也開渠引
水資灌溉而人享其利及爲兩山夾束而南出
也水勢怒激衝溢震蕩兼以地平土疏遂爾遷
徙靡常而至固安以下忽東忽南或分或合支
派雖多崩潰尤甚故前人謂之無定河也自元
迄明冲漫奔潰屢修屢决至康熈三十七年
聖祖仁皇帝命撫臣于成龍大築堤堰疏濬兼施錫以
佳名四十餘年安瀾循軌而近年來其下流之
入武清者乍衝乍淤屢遷而北雍正四年所挖
青光引河五年所開長涧直河與三角淀俱爲
渾泥淤噎頭道河二道河盡成斷港絕流西來
之水無所容納是以乾隆四年河水陡發從范
瓮口東南漫溢出堤北折而西洄泛濫於西蕭
家莊敖子嘴西南莊陳家嘴魚壩口等村而橫
注於鳳河乾隆五年塞以草壩又於數村之北
築新堤以防河流之北軼而水勢怒激復於草
壩之東漫溢北向西折漫衍而蕭家莊等村又
武清縣志
河渠
五
宛成巨浸矣乾隆六年頼督院孫于上游一
開堤堰而武邑之水勢稍減河道六𫝹新築
堤内民不安居查明愿遷者給與房價撥與房
基而范瓮口魚壩口西蕭家莊二光等村之居
民於下口官葦地起建廬舍閭巷宛然民方安
堵乾隆七年督院高查勘堵築東邑鄭家樓
之水口從王慶坨東挖引河一道經三角淀父
光鳳河歸大青河以防東穿運河之患而十數
村庄亦得免於浸漫誠良法也惟是河流渾濁
水過泥停不時淤塞頼有怡賢親王奏准歲
修銀五千兩雍正十三年總河顧題請添設
禮夫三百名得以旋淤旋挖或可安瀾而免漫
溢耳
今分祖夫一百五十名於子牙
河尚存一百五十名亦足敷用
先是每遇
五六七月沿河居民派夫上堤以資守護頗害
農功經督院孫通行飭免居民稱便葢出於知
縣吳翀之建議也
議見
藝文
鳳河其形似鳳故名源自南苑中流出至三
垡入縣境歷堠上河漸深廣迤城之北而東經
武清縣志
河渠
韓村桐林三間房南出泗村店商村南宮柳巷
東州寺兒上艾甫莊龐家莊至東蕭家庄入天
津界歸淀故址填淤斷續一遇雨潦散漫無歸
雍正四年怡賢親王查修水利欲加疏濬以
來源微細不足以爲恒流奏請引涼水河流入
焉而於桐林牛鎭三間房等村引水營田歷年
開挖河流亦殊通暢偶值隂雨雖不免泛溢之
虞然旋卽流通秋末無妨耕種武邑之𤁋水實
可藉以分消亦甚有益於民生也河舊無堤乾
隆五年知縣吳翀建議於柳巷之北南宮之南
兩岸夾以堤埝數百丈帑項不敷濉以捐修而
臨河兩傍十數村莊禾稼得以無恙矣
三角淀在縣南八十里一名翰溝一名葦泊
周圍二百餘里卽雍奴水也
見名
勝志
葢數千年東
南藪澤之雄而近今
畿輔諸水所藉以停蓄游衍者也永定子牙中亭
玉帶會同之流無不入焉數年以來永定河流
遷徙無常濁水灌入日漸闐淤將成沃野小民
武淸縣志
河渠
七
可以種植固目前之小利然東南失此受水之
一大陂澤倘遭水溢諸河方達無所停蓄不
爲漫衍橫流勢必直穿漕運亦司民牧者之所
殷憂也
龍河在縣西南三十五里由東安至穆家口
入縣境原於六道口民堤西嗣入永定河今堤
南巳淤涵洞亦廢竟由堤北方坑小河引入鳳
河矣
沙家洵在縣南五十里今漸淤
葉甸在縣南六十里半在天津界
劉家河在縣南七十里
乂光在縣南九十里
黃花套在縣南九十里
武淸縣志
卷之三
河渠
八
楊村通判
雍正五
年復設
張培微
直隸冀州棗强縣人於
雍正五年三月内任
任紀
河南陜州靈寳縣人於
雍正十年十二月内任
汪鐸
湖廣武昌府京山縣人
雍正十一年三月內任
張培微
見前於雍正十二
年四月內復任
楊恕瑛
江南江都縣人於雍
正十三年五月内任
衰允達
浙江山隂縣人於乾
隆元年二月內任
燕弘祖
山東濟南府歷城縣人於
乾隆二年十一月内任
胡君友
直隸景州人於乾
隆四年七月内任
武清縣志
河渠
彭景曾
浙江嘉興府海鹽縣人
於乾隆四年十月內任
祿格
正白旗滿洲人於乾
隆五年八月内任
耍兒渡縣丞
雍正六
年設
劉永清
钁白旗漢軍人雍
正六年二月任
閻有信
山東青州府博興縣
人雍正九年四月任
夏國榮
直隸天津府滄州人
雍正十三年七月任
趙廷臣
直隸保定府慶都縣
人乾隆三年九月任
張若松
安慶府桐城縣人乾
隆三年十一月任
王鏞
順天府大興縣人乾
隆三年十二月任
黃守箴
江蘓鎭江府溧陽縣
人乾隆四年正月任
趙栴
正白旗漢軍人乾
隆四年四月任
武淸縣志
河渠
十二
于松齡
娘藍旗漢軍人乾
隆五年十月任
楊恕瑛
江南江都縣人乾
隆六年四月任
蔣麟
浙江金華縣人乾
隆七年七月任
東楊村主簿
雍正四
年設
李必顯
浙江温州府永嘉縣人出
歲貢雍正五年七月任
鄭松滋
直隸永平府豐潤縣人由
生員雍正九年四月任
張景仲
順天府大興縣人由監生
雍正十二年五月署任
蔣京年
鑲藍旗漢軍人由貢生雍
正十二年十二月署任
趙栴
正白旗漢軍由監生雍
正十三年正月署任
史宏彥
山西大同府大同縣人由
監生乾隆四年四月署任
于松齡
镶藍旗漢軍人由監生
乾隆四年五月署任
胡良元
浙江紹興府㑹稽縣人由
監生乾隆五年三月署任
武清縣志
河渠
三里淺汛把總
雍正
年設
魏景銓
文安縣人雍正
九年六月任
王之立
良鄉縣人雍正
十一年六月任
馬克捷
文安縣人雍正
十二年二月任
全起鳳
通州潔縣人乾
隆三年三月任
時恭
天津府天津縣人
乾隆三年九月任
傅喜貴
永清縣人乾隆
四年七月任
武淸縣志
河渠
王甫汛把總
雍正九
年設
尹普
永清縣人雍正
九年七月作
張素奇
固安縣人雍正
十二年五月任
時庚
涿州人乾隆
四年七月作
楊村南汛把總
雍正九
年設
李從貴
固安縣人雍正
九年六月任
孫見
永清縣人雍正
十二年五月任
胡景祥
永清縣人乾隆
四年七月任
周得榮
永清縣人乾隆
五年四月任
武清縣志
河渠
十五
筐兒港汛把總
雍正九
年設
王之立
良鄉縣人雍正
九年六月任
魏景銓
文安縣人雍正
十一年六月任
楊輔
永清縣人雍正十
三年十二月任
時恭
大津府天津縣人
乾隆三年八月任
全起鳳
通州潔縣人乾
隆三年九月任
時恭
乾隆四年七
月調囘本任
永定河三角淀通判
雍正
三年設
朱光鍈
江南寧國府宣城縣人雍
正十三年二月初二日任
彭景曾
浙江嘉興府海鹽縣人雍正
十三年二月二十四日任
姚孔廞
安徽安慶府桐城縣人
雍正十三年三月任
閻有信
山東青州府博興縣人
雍正十三年七月任
徐文燦
正藍旗漢軍人乾
隆元年十二月任
永壽
懷藍旗滿洲人乾
隆三年十月任
胡君友
直隸河間府景州人
乾隆六年十一月任
武清縣志
河渠
宋流口縣丞
王元卿
山西大同府懷仁縣
人雍正九年六月仁
朱雲林
山西汾州府永寧州人
雍正十一年七月任
王邴
陜西甘肅直隸秦州禮縣
人雍正十三年二月任
李光昭
浙江紹興府山隂縣
人乾隆元年二月任
李和永
河南直隸光州光山縣
人乾隆元年六月任
劉杰
懷白旗包衣漢軍人
乾隆四年五月任
董守義
直隸大名府長垣縣
人乾隆四年七月任
知识出处
《武淸縣志》
《武清县志》于清乾隆七年(1742年)出版,藏于天津图书馆,由(清)吴翀(清)曹涵(清)赵晃等人编撰而成,《武清县志》总共十二卷,图一卷,首一卷。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