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淸縣志 卷之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淸縣志》 古籍
唯一号: 020020020230015027
颗粒名称: 武淸縣志 卷之二
分类号: K292.1
页数: 45
页码: 一—四十五
摘要: 武清县志卷之二主要讲述了武清县的田赋、户口和存留等内容。
关键词: 地方志 武清县

内容

田賦
  則壤見於禹貢令賦著於周官助徹之興由來
  尚矣武邑之田其綱有四曰民曰竈曰宮邊曰
  馬房外有剝船七衛名目都若干條故定賦爲
  二十餘則而歷年收入開除又復紛繁龐雜不
  爲綜核難就簡明謹就賦役全書撮其要領志
  田賦
  民地
  遵照乾隆二年訂正賦役全書確數
  餘倣此○民小地三畝今大地一畝
  田賦
  原額實在民大地二
  千六百二十五頃九十四
  畝七分有奇
  除順治年圈丈地一千八百七十頃七十一畝
  二分有竒
  順治年投充帶去地四百五頃三十九畝七
  分有奇
  順治年僉船地三百八頃九十畝七分有奇
  實存地四十頃九十三畝有奇
  收順治年查墾地一百九十三頃七畝三分有
  奇
  康熙年查墾地八十三頃三十六畝八分有
  奇
  又除順治十四年僉船地一十三頃三十三畝
  三分有奇
  康熙年圈丈撥補地二十五頃八十九畝三
  分有奇
  節年開挖永定河筐兒巷引河建造
  先農壇共去地四十六頃九十九畝四分有奇
  田賦
  二
  雍正八年至十二年歸併天津地三十三頃
  四十三畝五分有奇
  實存民大地一百九十七頃九十一畝四分有
  奇每畝八分起科地一百九十五頃八十六
  畝八分有奇九分起科地二頃四畝六分有
  奇
  舊志載明萬歷初年每畝徵
  銀五分六厘四毫五絲四忽
  每畝加芝麻棉花胖衣銀二毫六絲二忽一
  微四纖八沙二塵七渺八漠
  遇閏每畝加銀二厘八毫七絲一忽七微
  明
  萬
  竈地
  原額實在竈地九十三頃八十畝四分有奇
  收節年查墾地八頃七十七畝七分有奇
  除順治年圈丈地二十三頃一十六畝四分有
  奇
  順治年投充帶去地五頃四十八畝五分有
  奇
  雍正八年至十二年歸併天津地四十一頃
  田賦
  三
  五十六畝一分有奇
  實存竈地三十二頃三十七畝一分有奇
  每畝
  四分
  起
  科
  原額㑹昌侯地二頃七十畝九分八厘歸併天
  津徵粮訖
  以上額內民竈二頃共地二百三十頃二十八
  畝五分有奇共徵正加銀一千七百二十兩
  三錢四分九厘有奇每兩攤丁匠銀二錢七
  厘一絲六忽八微一纖九沙二塵八埃二渺
  七漠三湖共攤丁匠銀三百五十六兩一錢
  五分八厘有奇
  額外錢粮
  宮邊地
  原額實在宮邊地三千一十四頃八十六畝六
  分有奇
  除圈丈地一千九十七頃七十畝三分有奇
  帶去投充地一百八十三頃九十七畝六分
  有奇
  田賦
  四
  僉船地七百七十頃
  撥補宛平縣地六百二十三頃八十畝三分
  有奇
  實存地三百三十九頃三十八畝三分一厘又
  收節年查退認墾歸併各地除圈丈撥補歸併
  天津外
  未央宮
  慈寧宮乾清宫
  十七畝一分有奇
  照備荒科則每畝一分起
  科共徵銀二兩三錢七分
  一
  厘
  有奇
  雍正七年自首地十三頃
  照神木厰科則每
  畝徵銀二分共徵
  銀二十
  六兩
  雍正八年自首地五十二畂
  畂徵銀一分共
  徵銀五
  錢二分
  馬房地
  原額實在馬房地二千四百三十八頃四十六
  畝四分有奇
  田賦
  六
  除圈丈地一千一百七頃六十三畝四分有奇
  僉船地七百八十八頃
  實存地五百四十二頃八十三畝五厘一毫
  收節年查退認墾等地除圈丈撥補桃花口馬
  厰開挖永定河筐兒港歸併天津外
  在監
  鄭家庄
  壩大
  壩東
  壩北各項地俱已開除全無
  實存馬房地六百八十九頃四十九畝二分有
  奇內
  湯山地七十六頃八十四畝
  自畝一分八厘
  四毫八絲起科
  義河地七十二頃九十二畝三厘
  每畝一分
  三厘九毫
  二絲
  起科
  北草地七十三頃四十八畝七分
  每畝一分
  五厘起科
  金盞南弦地三百一十七頃三十四畝一分
  有奇
  每畝八
  厘起科
  田賦
  七
  金盞北弦地二十二頃一十四畝四分九厘
  每畝一分
  厘起科
  黄土坡地一百一十六頃七十畝九分有奇
  每畝八
  厘起科
  又牛國泰翟三聘退出房八間半徵租銀一兩
  五錢不攤丁匠
  天柱地一十頃五畝
  每畝二
  分起科
  以上共徵銀七百四十六兩九錢三分五厘有
  奇
  御馬监
  原額御馬監熟地一百八頃六十七畝六分除
  圈丈僉船投充貼船外
  實存地十頃九十九畝二分
  每畝一
  分起科
  共徵銀十兩九錢九分二厘
  退出告斷地數
  退出告斷地畝除圈丈歸併天津外
  實存民地九十頃六畝七厘七毫四絲
  每畝徵
  銀八分
  共徵正加銀七百二十二兩八錢四分七厘有
  田賦
  八
  奇
  實存宮邊馬房地六百二十五頃九十七畝八
  分有奇內
  備荒地三百五十四頃二十九畝四分有奇
  每畝一
  分起科
  備邊地三十二頃九十五畝三分有奇
  每畝
  三分
  起
  科
  神木廠地二十六頃一十畝二分
  每畝二
  分起科
  未央宮地八頃三畝五分有奇
  每畝三
  分起科
  慈寧宮地二十七畝八分三厘
  每畝二
  分起科
  義河地十頃六十五畝八分有奇
  每畝一分
  三厘九毫
  二絲
  起科
  金盞南弦地八十三頃七十畝七分有奇
  每
  畝
  八厘
  起科
  金盞北弦地六十頃九畝八分有奇
  每畝一
  分一厘
  起
  科
  北草地一十二頃八十二畝四分
  每畝一分
  五厘起科
  湯山地一十頃四十五畝六分
  每畝一分八
  厘四毫八絲
  田賦
  九
  起
  科
  御馬監地一十六頃二十七畝五分
  每畝一
  分起科
  神木廠地一十頃二十九畝五分八厘
  每畝
  二分
  起
  科
  以上共徵銀七百六十四兩六錢一分有奇
  又自首餘地九十三畝
  每畝八
  分起科
  徵正加銀七兩
  四錢六分四厘有奇
  又認墾馬廠地三十八頃六十二畝九分有奇
  照金盞南弦科則
  每畝徵銀八厘
  共徵銀三十兩九錢三厘
  有奇
  又旗退輸租地六十九頃七十三畝二厘
  各科
  則不
  等
  共徵地房租銀一百二十一兩四分九厘
  有奇不攤丁匠
  剝船地
  康熙四十年歸併剝船地二千四百六十八頃
  五十二畝三分有奇
  除退歸交河南皮青縣天津并挑挖筐兒港歸
  併天津縣外
  田賦
  十
  實存民宮馬共地一千四百五十五頃四十二
  畝五分有奇內
  民大地二百四十四頃二十三畝五分有奇
  塌河涧備邊地一百八十頃
  每畝三
  分起科
  備邊地七十四頃四十畝三分有奇
  每畝二
  分二厘
  五毫
  起科
  神木廠地一百五十五頃
  每畝二
  分起科
  備荒地一百二十頃
  每畝
  分起科
  天柱地三十頃
  每畝二
  分起科
  湯山地一百六十八頃八十五畝
  每畝一分
  八厘四毫
  八絲
  起科
  義河地四十頃
  每畝一分三厘
  九毫二絲起科
  北草地八十二頃九十三畝七分有奇
  每畝
  一分
  五厘
  起科
  金盞北弦地一百四十六頃
  每畝一分
  一厘起科
  御馬監地三十二頃
  每畝
  分起科
  金盞南弦地一百三十四頃五十畝
  每畝八
  厘起科
  黄土坡地四十七頃五十所
  每畝八
  涅起科
  田賦
  十一
  以上共徵銀三千九百八十八兩一分二厘有
  奇
  通州左衛
  康熙十二年歸併地四頃七十二畝六厘內
  上地二頃四十六畝四分六厘
  每畝三
  分起科
  中地二頃二十五畝六分
  每畝二分二厘五
  毫九絲五忽起科
  土房三十八間
  每間徵銀
  一錢五分
  又查出并認懇除圈丈外剩中地十一頃四
  十九畝五分有奇
  裁併忠義前衛中地六頃五十七畝一分有奇
  每畝一分二厘八毫九絲二忽五微八纖起
  科徵黑豆一升二合八勺九抄八撮七圭
  自首地三頃五十二畝四分
  每畝徵
  銀二分
  開墾下地十頃七十四畝
  每畝一分二
  厘五毫起科
  以上共地一百三十七頃三十六畝二分有奇
  永清左衛
  歸併下地三十五頃四十二畝有奇
  每畝一分
  五厘三一毫
  六絲
  起科
  退圈開荒自首共地三頃七十三畝二分
  每畝
  三分
  田賦
  十三
  起
  科
  開荒自首下地共八十頃二十五畝四分有奇
  每畝一分
  五厘起科
  又開荒下地九十八畝九分
  每畝一
  分起科
  以上共地一百二十頃三十九畝六分有奇
  騰驤右衛
  歸併地二頃八十九畝八分
  每畝一分
  二厘起科
  開墾自首地一頃三十八畝五分
  每畝
  分起科
  金吾後衛地三頃二十九畝七分
  每畝六厘起
  科徵黑豆一二
  升六口九勺二撮五
  圭九粟一顆三粒
  節年首報墾荒地七十畝二分有奇
  每畝一分
  二厘起科
  以上共地八頃二十八畝二分
  彭城衛
  歸併中地二頃一十一
  分有奇
  每畝一分
  四厘起科
  節年墾荒地一頃三十五靿二分
  每畝一分
  二厘起科
  以上共地三頃四十六畝七分有奇
  神武左衛
  尚膳監歸併上地一頃六十五畝一分有奇
  每
  畝
  田賦
  十四
  三分
  起科
  裁併龍驤衛中地一頃五十畝
  每畝三
  分起科
  自首上地三頃四十一畝七分有奇
  每畝四分
  八厘起科
  節年自首地二十六畝三分有奇
  每畝三
  分起科
  又自首地三頃二十畝六分有奇
  每畝一分
  五厘起科
  又開墾下地五頃七十畝二分
  每畝一分
  二厘起科
  以上共地一十五頃七十四畝有奇
  金吾左衛
  原存剩中地四頃九十七畝二分有奇
  每畝一
  一厘
  九毫六絲七忽九纖三
  沙二塵六埃七渺起科
  自首地二十一畝
  每畝一分
  五厘起科
  歸併濟陽燕山二衛并自首地四頃二十九畝
  每畝一分
  五厘起科
  節年開墾自首地一十七頃三十一畝一分有
  奇
  每畝一分
  二厘起科
  以上共地二十六頃七十八畝三分有奇
  通州并六衛地共三百二十八頃二十四畝七
  分有奇共徵銀四百八十七兩二錢六分六
  武清縣志
  田賦
  十五
  厘有奇共徵黑豆四十八石五斗四升六勺
  五抄有奇
  康熙三十七年收大興縣歸併崔黄口原額牧
  廠地七頃九十九畝
  每畝徵正加銀三分
  毫一絲八忽七微四纖
  四沙一塵三
  埃五渺二漠
  共徵銀二十四兩六分四厘有
  奇
  又歸併清查首報地九頃九十五畝六分
  每畝
  徵銀
  三
  分
  共徵銀二十九兩八錢六分八厘
  新收天津縣鑾儀衛地一百三十一頃七十二
  畝七分有奇
  每畝徵銀
  一分四厘
  共徵銀一百八十四
  兩四錢一分八厘有奇
  額外共地三千八百七十九頃二十二畝五分
  六厘六毫共徵銀七千八百四十三兩四錢
  四分二厘九毫七絲六忽二微三纖三沙三
  塵二埃一渺四漠八湖七虚三澄二清八逡
  五巡除旗退地房租銀一百三十兩八錢四
  分九厘九毫一絲不攤丁匠外每兩攤丁匠
  銀二錢七厘二絲六忽八微一纖九沙二塵
  武清縣志
  田賦
  十六
  八埃二渺七漠三湖共攤丁匠銀一千五百
  九十六兩七錢一分三厘六毫一絲九微二
  纖四沙三塵二埃二渺二漠九湖六虚九澄
  四清五逡二巡七梭遇閏每兩攤丁匠閏銀
  七厘九毫四絲一忽一微七纖八沙五塵八
  埃二渺一漠二虚七澄四清
  額内額外地房并攤丁匠共徵正加銀一萬一
  千五百一十六兩六錢六分四厘七毫二絲
  八忽三微五纎九沙七塵五埃九渺三虚八
  澄六清八淨三巡二移遇閏共徵閏日并攤
  丁匠銀二百二十八兩二分二厘一毫三絲
  一微三纖四沙五塵一渺二漠三湖三虚二
  澄二淨七逡一巡
  共徵黑豆四十八石五斗四升六勺五抄六撮
  七圭六粟二顆九粒一𮮐
  武清縣志
  卷之
  二
  田賦
  十七
  一户口
  原額人丁上中下三等九則共七千一百三十
  一丁
  順治年間開除逃亡故絕投充並拽送兵船死
  亡人丁六千五百九十七丁
  順治年間新收查出退出人丁一千三百五十
  三丁
  實在行差人丁一千八百八十七丁
  康熙年間編審屢有增減至五十五年編審實
  武清縣志
  在人丁一千九百一十二丁除補剩餘丁欽
  奉
  恩詔永不加賦外
  實在行差人丁一千八百五十丁
  康熙六十年實在人丁一千九百三丁行差人
  丁一千八百五十丁
  雍正九年編審實在人丁一千八百三十八丁
  丙除補餘丁永不加賦又除歸併天津縣人
  丁一百八十二丁
  實在行差人丁一千六百六十八丁各則徵錢
  不等共徵銀九百九十二兩四錢六厘内
  上上則一丁徵銀二兩九錢六分七厘
  上中則三丁每丁徵銀二兩六錢五分七厘
  上下則二丁每丁徵銀二兩三錢四分七厘
  中上則十丁每丁徵銀二兩三分七厘
  中中則四丁每丁徵銀一兩七錢二分七厘
  中下則九丁每丁徵銀一兩四錢一分七厘
  下上則二十七丁每丁徵銀一兩一錢七厘
  武淸縣志
  十九
  下中則二百八十六丁每丁徵銀七錢九分七
  厘
  下下則一千三百二十六丁每丁徵銀五錢一
  分二厘
  又康熙三年分清查出復業人丁五十丁每丁
  徵銀五錢一分二厘共徵銀二十五兩六錢
  又康熙十一年分新編流寓人丁後改爲新更
  實在人丁一百五十六丁每丁徴銀一錢至
  雍正九年實在人丁四百三十九丁共徵銀
  四十三兩九錢
  以上各則行差人丁并復業人丁及不免倶丁
  新更實在人丁二千一百七丁各則徵銀不
  等共徵銀一千六十一兩九錢六厘
  通州左衛
  康熙十二年歸併人丁一百九十五丁
  康熙五十五年編審實在人丁二百三十七丁
  除補剩餘丁欽奉
  恩詔永不加賦外
  武淸縣志
  實在行差人丁二百三十丁
  上上則三丁每丁徵銀五錢四分
  上中則十八丁每丁徵銀五錢二分
  上下則二十丁每丁徵銀五錢
  中上則三丁每丁徵銀三錢四分
  中中則四十五丁每丁徵銀三錢二分
  中下則四十八丁每丁徵銀三錢
  下中則三丁每丁徵銀二錢二分
  下下則九十丁每丁徵銀二錢
  以上共徵銀六十九兩四錢六分
  鑾儀衛
  康熙二十一年實在人丁二十八丁每丁徵銀
  一錢歷年編審俱無增減
  燕山右衛
  以下六衛俱係康
  熙二十七年歸併
  歸併人丁九十六丁
  康熙五十五年編審實在人丁一百四十五丁
  除補剩餘丁永不加賦外實在行差人丁一
  百四十二丁內
  武清縣志
  户口
  二十一
  上則三十八丁每丁徵銀三錢
  中則八丁每丁徵銀二錢
  下則九十六丁每丁徵銀一錢
  以上共徵銀二十二兩六錢
  永清左衛
  歸併人丁十五丁
  康熙五十五年編審實在人丁二十九丁除補
  剩餘丁永不加賦外實在行差人丁二十五
  丁内
  上則十丁每丁徵銀三錢
  中則六丁每丁徵銀二錢
  下則九丁每丁徵銀一錢
  以上共徵銀五兩一錢
  騰驤右衛
  歸併人丁八丁
  康熙五十五年編實在人丁七丁内
  中則一丁徵銀二錢
  下則六丁每丁徵銀一錢
  武淸縣志
  戶口
  共徵銀八錢
  彭城衛
  歸併人丁三
  丁俱係下州每丁徵銀一錢共徵
  銀三錢
  神武左衛
  歸併人丁一百二十八丁
  康熙五十五年編審實在人丁一百二十丁除
  補剩餘丁永不加賦外實在行差人丁口
  一十九丁內
  上則十丁每丁徵銀三錢
  中則十八下每丁徵銀二錢
  下則九十一丁每丁徵銀一錢
  以上共徵銀一十五兩七錢
  金吾左衛
  歸併人丁七十三丁
  康熙五十五年編審實在人丁七十丁除補剩
  餘丁永不加賦外實在行差人丁六十六丁
  內
  武清縣志
  户口
  上則十丁每丁徵銀三錢
  中則十三丁每丁徵銀二錢
  下則四十三丁每丁徵銀一錢
  以上共徵銀九兩九錢
  天津縣
  歸併人丁八丁每丁徵銀一錢共徵銀八錢
  以上各項人丁因直屬窮民寸土全無偏有丁
  銀田連阡陌丁銀獨少苦樂不均經總督部
  堂李
  題定援照江浙等省之例以雍正二年爲始攤入
  地袋銀內徵收
  武清縣志
  户口
  原額起運
  各部事監局項下額銀六千八百一十二兩二
  錢九分四厘有奇因本縣地丁圈投錢粮缺
  額無憑徵解舊有名目備錄於左
  户部
  夏稅
  太倉派剩小麥六十六石三斗三升二合每石
  折銀八錢
  白洋口倉綿布准小麥一十六石一斗九升每
  武清縣志
  起運
  石折銀二錢五分
  密雲龍慶倉小麥六十三石九斗六升每石折
  銀七錢
  古北口倉小麥八十九石二斗二升每石折銀
  八錢五分
  人丁絲折絹一百二十四疋一丈八尺每疋折
  銀七錢
  農桑絲折絹四十二疋四寸七分四厘每疋折
  銀七錢
  秋糧
  派剩粟米一百八十三石六斗四升每石折銀
  五錢
  密雲龍慶倉粟米二百九十石每石折銀六錢
  五分
  密雲龍慶倉黑豆三十七石六斗五升每石折
  銀六錢
  古北口倉粟米二百二石九升每石折銀八錢
  五分
  武清縣志
  起運
  山海倉粟米一百八十石七斗八升每石折銀
  六錢五分
  喜峯口倉粟米二百四十三石六斗三升每石
  折銀六錢五分
  鎭邊城新城倉粟米五十一石一斗四升每石
  折銀六錢五分
  户口鹽鈔銀九十五兩六錢九分
  旅順兵餉銀四十一兩三錢六分五厘五毫
  馬草
  銀庫草一萬三千七百三十九束每束折銀二
  分五厘
  宣府在城草塲草二千八百五束每束連腳價
  折銀六分四厘
  薊州草五萬三千二百五束每束折銀二分五
  厘
  遵化驛草二千束每束折銀二分五厘
  喜峯口倉草三千束每束折銀二分五厘
  鞏化城草六千束每束折銀三分五厘
  武清縣志
  起運
  宣徽院
  酒醋麵局小麥二十三石二斗九升八合每石
  折銀九錢
  供用庫芝蔴二十二石六斗四升每石折銀一
  兩五錢順治十二年奉
  旨每石加銀五錢
  御馬監
  御馬倉內塲草六千五百八十一束每束折銀
  五分五厘
  御用監
  丙字庫地畝綿花絨二百一十四觔六兩每觔
  折銀八分順治十二年奉
  旨每觔加銀五分
  黃櫖根木銀五兩
  禮部
  牲口銀四十兩
  觀象臺木炭銀八兩九錢八分
  時憲書板片銀九兩八錢
  武清縣志
  會同舘舘夫八名工食銀七兩二錢
  光祿寺
  小麥二百七十二石每石折銀九錢
  赤豆二十九石四斗每石折銀一兩二錢
  山黃米九石三升每石折銀九錢
  菓品銀七兩五分
  馬連根銀十五兩八錢
  薦鮮蒥封芽盤費銀十兩
  供應蘆葦銀五兩七錢又加銀三兩八錢
  太常寺
  活兎銀六兩四錢
  太醫院
  蒼术銀九兩五錢一分一厘二毫
  國子監
  膳夫工食銀十兩
  工部
  四司料價共銀二百二十兩四錢八分
  軍器銀一百四十九兩二錢
  武淸縣志
  起運
  三九
  胖燠補鞋三十九副每副價銀一兩五錢
  白硝鹿皮銀四十二兩一錢
  狐狸皮銀一兩
  皇木車價銀四百兩
  苫葢木植葦夫銀三十兩
  砍柴夫價銀九百九十三兩六錢
  木柴銀一百五十八兩四分二厘
  搬運木柴銀一十九兩
  惜薪司
  擡柴夫銀三百九兩九錢九分九厘
  氷窨物料銀一十兩六錢
  司設局
  供應蘆葦柴把銀五兩八錢加添葦把銀四兩
  三錢五分
  武淸縣志
  起運
  三十
  經制存留
  凡遇閏加銀全
  裁者不備載
  修理
  龍亭儀仗銀一兩
  康熈十七年
  裁銀五錢
  修理
  文廟銀一十兩
  直隸總督心紅紙張銀二百一六兩
  康熙九
  年裁
  本府柴薪銀二十四兩
  康熙元
  年裁
  本府儒學膳夫一名歲支工食銀二十兩
  順治
  十三
  年裁三
  武清縣志
  存留
  本府滿洲儒學膳夫一名工食銀六兩六錢六
  分六厘六毫
  新
  增
  通惠河工部椿草銀一百六十一兩
  康熙三十
  九年裁
  慶豐閘閘夫四名工食銀四十八兩
  興營二衛河工銀十兩
  康熈三十
  九年裁
  本縣知縣俸薪銀六十三兩四錢九分
  順治十
  三年裁
  銀十八兩
  四錢九分
  心紅紙張油燭銀三十兩
  節年
  全裁
  修理家伙銀二十兩
  順治九
  年裁
  迎送上司傘扇銀十兩
  節年
  全裁
  吏書十二名工食銀一百二十九兩六錢
  節年
  全裁
  倉書一名工食銀十二兩
  節年
  全裁
  庫書一名工食銀十二兩
  節年
  全裁
  門子二名工食銀十四兩四錢
  順治九年裁
  銀二兩四錢
  皂隸十六名工食銀一百一十五兩二錢
  順治
  裁銀十九
  九年
  兩二錢
  馬快八名工食喂馬草料銀一百四十四兩
  順
  九年裁銀
  治
  九兩六錢
  武清縣志
  存留
  民壯五十名工食銀三百六十兩
  順治九年裁
  銀六十兩
  燈籠夫四名工食銀二十八兩八錢
  節年
  全裁
  看監禁卒八名工食銀五十七兩六錢
  順治九
  年裁銀
  九兩
  六錢
  轎傘扇夫七名工食銀五十兩四錢
  順治九年
  裁銀八兩
  四
  錢
  庫子四名工食銀二十八兩八錢
  順治九年裁
  銀四兩八錢
  斗級四名工食銀二十八兩八錢
  順治九年裁
  銀四兩八錢
  修理監倉銀二十兩
  節年
  全裁
  縣丞俸薪銀四十八兩二錢二厘
  順治十三年
  裁銀八兩二
  錢二厘
  房舍銀十六兩
  書辦一名工食銀七兩二錢
  節年
  全裁
  皂隸四名工食銀二十八兩八錢
  順治九年裁
  銀四兩八錢
  門子一名工食銀七兩二錢
  順治九年裁
  銀一兩二錢
  馬夫一名工食銀七兩二錢
  順治九年裁
  銀一兩二錢
  主簿俸薪銀四十八兩二錢二厘
  順治十三年
  裁銀十五兩八厘
  八厘
  武清縣志
  四卷之二
  存留
  三圡
  房舍書辦皂隸門子馬夫
  與縣
  丞同
  典史俸薪銀三十一兩五錢二分
  書辦皂隸門子馬夫
  與縣
  水同
  儒學教諭俸薪銀三十一兩五錢二分
  乾隆元
  年新增
  銀四十八兩
  四錢八分
  喂馬草料銀十二兩
  節年
  全裁
  訓導俸薪
  與教諭共
  顧俸
  喂馬
  齋夫六名工食銀七十二兩
  康熈三年裁
  銀三十六兩
  學書一名工食銀七兩二錢
  康熙元
  年裁
  門斗五名工食銀三十六兩
  康熙二年裁銀
  十四兩四錢
  廪生二十名支糧銀一百九十二兩
  順治十三
  年裁三之二
  膳夫二名工食銀四十兩
  順治十三年
  裁三之二
  河西務巡檢俸薪
  與典
  史同
  書辦一名工食銀七兩二錢
  康熙元
  年裁
  皂隸二名工食銀十四兩四錢
  順治九年裁
  銀二兩四錢
  弓兵二十名工食銀一百四十四兩
  順治九年
  裁銀二十
  武清縣志
  存留
  四兩十二年
  裁銀六十兩
  小直沽巡檢俸薪書辦皂隸
  與河西
  務同
  弓兵十六名
  俱於康熙四
  十七年全裁
  河西務驛丞俸薪書辦皂隸
  與巡
  檢同
  舘夫四名工食銀二十八兩八錢
  節年
  全裁
  楊村驛丞俸薪書辦皂隸舘夫
  與河西
  務同
  楊村驛驛丞兼設巡檢添設弓兵八名工食銀
  四十八兩
  新
  増
  社稷山川風雲雷雨城隍馬神八蜡等神春秋二大
  祭銀三十兩
  三小祭無祀鬼神銀十兩
  文廟崇聖名宦鄉賢春秋二大祭銀四十兩
  關帝廟春秋二大祭銀四十兩
  新
  增
  鄉飲酒席銀十兩
  春牛芒神迎春酒席銀四兩
  康熙
  五年議
  門神桃符銀一兩
  順治十
  三年裁
  行香紙燭銀一兩
  時憲書銀三兩
  雍正元年裁乾
  隆元年新増
  武清縣志
  存留
  學院科歲二考并本縣季考生員試卷花紅銀
  四十五兩
  節年
  全裁
  看守察院門子二名工食十二兩
  雍正十
  一年裁
  修理察院家伙銀十兩
  順治九
  年栽
  先農壇壇户二名工食銀十二兩閏銀一兩
  新
  增
  圜丘壇壇户四名工食銀二十四兩
  乾隆六
  年裁
  神樂觀庫夫一名工食銀六兩
  乾隆六
  年裁
  帝王廟廟户一名工食銀六兩
  乾隆六
  年裁
  照忠祠廟戶一名工食銀六兩
  乾隆六
  年裁
  犧牲所壯丁一名工食銀六兩
  乾隆七年加
  銀二錢六分
  賢良祠廟户一名工食銀六兩
  乾隆七年增四
  名每名加銀二
  錢六
  分
  舖兵二十二名工食銀一百五十八兩四錢
  順
  治
  九年裁銀二十六兩四錢雍正八年
  裁歸天津鋪兵三名工食銀十八兩
  吹鼓手六名工食銀四十三兩二錢
  順治九年
  裁銀七兩
  二
  錢
  更火夫十五名工食銀七十二兩
  孤貧冬衣布花銀十二兩
  乾隆四年
  裁銀九兩
  武清縣志
  存留
  又口糧銀三十六兩
  北運河同知俸銀八十兩
  以下河員俸役
  房舍俱新增
  馬快十二名工食銀七十二兩遇閏加銀六兩
  皂隸十二名工食銀
  與馬
  快同
  轎傘扇夫七名工食銀四十二兩遇閏加銀三
  兩五錢
  門子二名工食銀十二兩遇閏加銀一兩
  北運河通判俸銀六十兩
  快手八名工食銀四十八兩遇閏加銀四兩
  皂隸轎傘扇夫門子
  與同
  知同
  三角淀通判俸銀快手皂隸轎傘扇夫門子
  與
  北
  運河
  同
  民壯十八名工食銀一百八兩遇閏加銀九兩
  淘河主簿俸銀三十三兩一錢一分四厘
  房舍銀十六兩
  乾隆四
  年裁
  門子一名工食銀六兩遇閏加銀五錢
  馬夫一名工食銀六兩遇閏加銀五錢
  皂隸四名工食銀二十四兩遇閏加銀二兩
  武淸縣志
  存留
  宋流口縣丞俸銀四十兩
  房舍銀十六兩
  乾隆四
  年裁
  門子馬夫皂隸
  與淘
  河同
  東楊村主簿俸銀門子馬夫皂隸
  與淘
  河同
  房舍銀十六兩
  耍兒渡縣丞俸銀門子馬夫皂隸
  與宋流
  口同
  房舍銀十六兩
  三角淀縣丞俸銀門子馬夫皂隸
  與宋流
  口同
  青龍灣管河把總房舍銀十六兩
  三里淺管河把總房舍銀十六兩
  筐兒港管河把總房舍銀十六兩
  王甫汛管河把總房舍銀十六兩
  楊村南汛管河把總房舍銀十六兩
  河西驛走遞馬匹草料並馬夫車夫工食銀二
  千二百兩遇閏加銀一百八十三兩三錢三
  分三厘
  以下驛站工料俱於雍
  正四年裁歸赴司請領
  損輪夫並水手夫工食銀一千二百四十兩遇
  閏加銀一百三兩三錢三分
  武清縣志
  存留
  順治十七年加增夫役二十二名工食銀三百
  一十六兩八錢遇閏加銀二十六兩四錢
  接遞皂隸十名工食銀六十兩遇閏加銀五兩
  雜支供應過往上司下程坐飯中伙油燭柴炭
  銀四百兩
  順治十
  三年裁
  楊村驛走遞馬匹草料並馬夫車夫損輪夫並
  水手夫加增夫役接遞皂隸各工食雜支供
  應
  俱與河
  西驛同
  順治十二年加增河西楊村衝驛銀一千二百
  兩遇閏加銀一百兩
  康煕元年加增河楊兩驛銀二千五百兩遇閏
  加銀二百八兩三錢三分三厘
  二年一辦
  每年帶
  辦一半
  貢生路費旗匾花紅銀四十兩
  康熙二十六年
  裁銀三十五兩
  三年一辦
  每年帶辦
  三少之一
  朝
  覲路費銀五十五兩
  順治十
  三年藏
  朝
  武清縣志
  覲造册紙張工食銀六兩
  順治十
  三年裁
  本府鄉塲牲口供應銀三十一兩
  節年
  全裁
  科考生員賓興路費花紅銀九十兩
  節年
  全裁
  狀元歸第銀十五兩
  㑹試舉人每名盤費銀十兩
  新中舉人每名牌坊銀八十兩
  新中進士每名牌坊銀一百兩
  鄉試謄錄書手二十六名工食銀二十六兩
  順
  治十三年
  裁半
  剝船
  附
  順治四年因漕運淺阻於順天府屬之永東香
  通武寳六州縣僉泒剝船六百隻每船一隻給
  小地十頃免其地糧以供剝運之用武邑計派
  船一百七十一隻內民地七十隻宮邊地四十
  二隻馬房地五十七隻御馬監地二隻
  順治十二年加派剝船五十一隻內民地十九
  焦隻宮邊地十三隻馬房地十七隻八分御馬監
  地一隻二分
  武清縣志
  剝船
  順治十四年加派剝船十二隻民地宮邊馬房
  各四隻
  計武邑共僉派剝船二百三十四隻
  康熙九年邑人科臣趙之符疏陳剝船之不便
  於民者八部議未行
  見藝
  文
  康熙三十九年總督倉塲侍郞石文桂疏請議
  革紅剝船隻將辦船之地畝徵科令運丁各帶
  剝船以備剝淺之用部覆議准又下總漕㑹議
  而剝船始廢地畝還給民間徵科是之謂剝船
  地
  疏見
  藝文
  康熙四十六年有底船變價地畝增科設立屯
  莊之議知縣胡縮安具詳痛陳剝船地户苦情
  而遺累始清矣
  詳見
  藝文
  武淸縣志
  種取租外每歲計官徵官解租銀九百七十
  五兩八分八厘七毫二絲五忽四微
  武淸縣志卷之二終
  武清縣志
  卷之二
  撥補
  四十
  五

知识出处

武淸縣志

《武淸縣志》

《武清县志》于清乾隆七年(1742年)出版,藏于天津图书馆,由(清)吴翀(清)曹涵(清)赵晃等人编撰而成,《武清县志》总共十二卷,图一卷,首一卷。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