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清縣志 卷之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淸縣志》 古籍
唯一号: 020020020230015018
颗粒名称: 武清縣志 卷之一
分类号: K292.1
页数: 32
页码: 一—三十二
摘要: 武清县志卷之一主要讲述了武清县的星土、建置沿革、形胜、疆域和城池等内容。
关键词: 地方志 武清县

内容

星土
  周禮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
  有分星至漢太史公天官書以二十八舍主十
  二州班固漢志以十二次十二野相配晉書則
  又詳分郡國皆所以觀妖祥也人事感於下天
  象應於上相與之際詎可忽耶夫武清小邑兮
  野未及一度而考諸經史傳記大同之中不無
  小異今擇其足相發明者悉條錄於左惟淸類
  一
  天文分野之書其推步較密似可爲依據志
  星土
  析木燕之分星幽州之星土也
  周禮
  緫義
  孟冬之月日在尾
  月
  令
  孟冬者日月㑹於析木之津而斗建亥之辰也
  月令
  註
  按三統歷十月節曰在尾十度按元嘉歷十月
  中曰在尾十二度
  月令
  疏
  自尾四度至斗六度謂之析木之次
  月令
  章句
  箕斗之間有天漢故謂之析木之津
  左傳
  註
  析木之津於十二次爲位在寅也
  左傳
  疏
  箕尾爲燕
  春秋説
  題辭
  析木謂之津箕斗之間漢津也
  爾
  雅
  箕龍尾斗南斗天漢之津梁
  爾雅
  註
  析木之津劉炫謂是天漢卽天河也在箕斗二
  星之間箕在東方木位斗在北方水位分析水
  木以箕星爲隔隔河須津梁以渡故謂此次爲
  析木之津也
  爾雅
  疏
  星土
  二
  尾箕幽州
  史記天
  官書
  東宮尾爲九子
  同
  上
  析木初尾十度立冬中箕七度小雪終於斗十
  一度
  漢書律
  歷志
  燕地尾箕分壄也東有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
  西有上谷代郡雁門南得涿郡之易容城范陽
  北新城故安涿縣良鄉新昌及渤海之安次皆
  燕次也
  漢書地
  理志
  劉向言地分燕地尾箕之分野也自尾四度至
  斗六度謂之析木之次燕之分也
  漢書地
  理志
  自尾十度至南斗十一度爲析木於辰爲寅燕
  之分野屬幽州
  費直周易分野析木起尾九度
  蔡邕月令章句析木起尾四度
  晉書天
  文志
  天漢起東方經尾箕之間謂之漢津
  同
  上
  陳車范蠡鬼谷先生張良諸葛亮譙周京房張
  並云尾箕燕幽州
  同
  上
  顯陽入尾三度
  同
  上
  尾亦爲九子亦曰天津一曰天雞主八風天文
  隋書
  三
  自尾十度至南斗十帝一度爲析木屬幽州
  隋書
  地理
  析木爲雲漢末派山河極焉故其分野自北河
  末派窮北紀之曲東北負海爲析木負海者以
  其雲漢之隂也
  唐書天
  文志
  尾箕析木津也初尾七度餘二千七百五十秒
  二十一少中箕五度終南斗八度自渤海九河
  之北得漢河間涿郡廣陽及上谷漁陽右北平
  遼西遼東樂浪元菟古北燕孤竹無終之國尾
  得雲漢之末派龜魚麗焉當九河之下流濱於
  渤碣皆北紀之所窮也
  同
  上
  河北道葢古冀州之境瀛莫幽易涿平媯檀蓟
  營安東爲析木津分
  唐書地
  理志
  東方尾宿九星按漢永元銅儀尾宿十八度唐
  開元游儀同舊去極百二十度一云百四十度
  今百二十四度景祐測驗亦十八度詎西行從
  西第二星去極百二十八度在赤道外二十二
  星士
  四
  度乾象新書二十七度
  宋史天
  文志
  析津本晉薊縣攺蓟北縣開泰元年更今名以
  燕分野旅寅爲析木之津故
  遼史地
  理志
  尾三度九十七分七十二秒外入燕分析木之
  次辰在寅
  元史
  歷志
  尾九星如鈎蒼龍尾
  步天
  歌
  自尾十度至斗七度百二十五分而終曰析木
  之次於辰在寅謂之攝提格於律爲應鐘斗建
  在亥今燕分野
  帝王
  世紀
  順天府河間府天文尾箕分野
  明统
  志
  通州三河武清尾二度
  清類天文
  分野之書
  按史記云尾箕幽州漢書云燕地尾箕分野
  皆舉一州而言也晉書云漁陽入尾三度淸
  類天文分野之書云武清尾二度各舉郡縣
  而言也則武淸爲尾星之分野而無關於箕
  星明矣此其大同者也至漢書隋書謂自尾
  十度至斗十一度爲析木費直謂起尾九度
  蔡邕謂起尾四度唐書謂初尾七度餘終斗
  五
  八度元史謂尾三度入燕分析木之次而今
  之時憲書則自房初度至箕二度爲析木之
  次此其小異者也以歷代考之尾二度不應
  在析木之次以今考之尾二度正在析木之
  中其度數之不同殆晉虞喜所謂歲差而唐
  一行之大衍歷所謂八十三年差一度之說
  歟備錄之以俟夫知歷筭者
  建置沿革
  經界疆域今昔不同州國郡縣名稱屢易千載
  而下上溯古初難已此禹貢之别九州首紀山
  川以表異也武清邑內旣無名山大川而一二
  河渠遷徙靡常卽上搜前賢往蹟亦無昭昭在
  人耳目者今謹據史册之所可稽而編述之志
  建置沿革
  武淸之爲邑也秦以前未識何名稽諸史册葢
  漢泉州雍奴二縣地也自顓頊創爲九州其所
  建置沿革
  六
  都曰帝邱北至於幽陵兹邑在其封內唐堯時
  屬冀州虞舜以冀州南北闊大分衛水以南爲
  并州燕以北爲幽州遂隸幽州夏禹又爲九州
  省幽并入於冀仍屬冀州商湯因而不革周成
  王時亦爲九州東北曰幽州兹邑屬焉春秋時
  爲燕國秦制天下爲四十郡屬上谷郡漢置十
  三州泉州雍奴二縣屬幽州之漁陽郡後漢因
  之今縣城南四十里有泉州故城在焉水經注
  云雍奴藪澤之名四靣有水曰雍不流曰奴故
  名魏屬范陽郡晉屬燕國後魏仍屬幽州太平
  眞君七年廢泉州入雍奴縣北齊屬東北道行
  臺隋開皇時屬幽州總管大業三年改屬涿郡
  唐武德初改郡爲州屬幽州總管府貞觀時分
  爲十道屬河北道開元間屬幽州節度使天寳
  元年攺爲范陽節度使更雍奴縣爲今名後唐
  屬盧龍節度使石晉天福初没於遼屬幽都府
  開泰元年屬南京道析津府保大末入於金天
  輔七年入於宋屬燕山路尋仍入金屬燕京析
  建置沿革七
  津府天㑹七年屬河北東路後改爲大興府元
  太祖時屬燕京路大興府至元間改燕京爲中
  都路又改爲大都路武淸縣屬潔州明改屬順
  天府通州
  國朝因之雍正四年正月攺屬天津州八月仍歸
  順天府通州八年割縣東南一百四十餘村歸
  天津縣
  按舊志云武清縣本古之泉州又云東漢末
  移泉州縣治於三角淀攺名雍奴必有所據
  也今考清類天文分野之書曰武清本漢雍
  奴縣地屬漁陽郡方輿紀要曰泉州城在縣
  東南四十里漢屬漁陽郡後漢因之晉屬燕
  國北魏太平眞君七年廢入雍奴漢志漁陽
  郡之屬縣並列泉州雍奴晉書燕國亦如之
  則舊爲二縣之地至北魏改歸一縣明矣俱
  與舊志互異僭爲攺定附錄其説以備考據
  形勝
  星臨析木之津地扼轉漕之要潞水繞其左渾
  河衍其西北拱
  神京而層巒遠障南窺瀛海而萬派朝宗當水陸
  之衝衢聚旗民而雜處洵畿輔咽喉而河流藪
  澤也
  六景
  附
  古塔凌雲
  在縣治南三十五里解口高出雲霄
  每逄隂雨氣象蒼茫僅見數級而巳
  鳳臺春曉
  縣南二十五里太子務雲水
  蒼茫青苔叠翠有鳳集焉
  形勝
  十
  橋門秀水
  櫺星門外四水所聚濬池如半璧形
  東有聚奎閣前有魁星樓兩旁有聖
  域賢關
  二坊
  奎閣燈光
  聚奎閣在學宮東南背臨南街崇七
  丈五尺有奇每遇元宵以及文昌帝
  君誕日燃燈數百光輝
  映射於十數里之外
  西郊花柳
  西門外張桐營草次吳家堤等村雜
  植桃杏黎本楊柳每當春光明媚花
  柳爭妍遊人
  絡繹不絕
  潞水帆檣
  潞水河上達七省漕運每値夏秋
  糧艘估舶晝夜往來風帆上下洵邑
  中之
  巨觀尚
  城池
  方輿紀要云泉州城在縣東南四十里燕山叢
  錄云三角淀云是舊城隂晦之口漁人多見城
  堞市里人物塡集城邑考云唐政雍奴爲武清
  城距白河十七里在今丘家庄南今泉州僅有
  遺址而三角淀已爲藪澤丘家莊南猶稱舊縣
  焉明洪武初避水患遷縣於西八里元衛帥府
  鎭撫衙卽今治也正德六年罹流賊之變知縣
  陳希文始築土垣嘉靖二十二年霸州兵備副
  城池
  十一
  使楊大章以垣內多曠地截去東北二面築土
  城樹以女墻隆慶三年巡撫都御史劉應節總
  督軍務兵部侍郞譚綸委叅將姚龍知縣叚雲
  鴻張鵬相繼甃以磚城周一千五百七十丈高
  二丈七尺下厚二丈一尺互寸上厚一丈五寸
  雉堞一千九百八十八敵臺一十八三門各建
  城樓東曰翠環滄海西日秀擁太行南曰路近
  瀛洲四角有樓北靣無門建鎭雍樓顏其額日
  封聯薊闕隍深一丈二尺詳見修城碑記
  公署
  縣治在城中西北
  大門三間
  地震圮知縣章曾印重建
  乾隆一年知縣陳惕重修
  儀門三間
  知縣章曾印重建
  知縣陳惕重修
  大堂三間
  康熙十八年地震傾圮知縣祖應世
  捐俸修建知縣章曾印重建知縣陳
  惕重
  修
  東西科房十四間
  知縣章曾印重建
  知縣陳惕重修
  皂快班房四間
  知縣陳
  惕新建
  東庫房一間
  圯
  公署
  十三
  西典史廳一間
  圯
  儀仗庫一閒
  圯
  收糧所二閒
  知縣陳
  惕新建
  倉庫房二間
  知縣陳
  惕新建
  後堂五間
  知縣宋蘭重建知縣陳
  惕重修東一間內庫
  瘦槐軒三間
  在後堂東知縣祖應世捐俸結茅
  顏額前有古槐二株雜植花木案
  牘之暇讀書其
  中詩見藝文
  書房三間
  在後堂西知縣
  宋蘭建今圮
  内衙一所
  在後
  堂後
  縣丞衙一所
  在大堂左地震傾圮縣丞何桂出
  俸修葺後縣丞移駐楊村遂廢今
  改爲
  倉厫
  典史衙一所
  在大堂右地震全圮典史李濤捐
  俸修葺乾隆二年典史董呂賓重
  葺
  倉厫三十間
  在大堂左雍正十一年知縣趙曰
  瑛修建二十一間十三年復建九
  間
  戒石亭一間
  圯攺
  牌坊
  架閣庫三間
  今
  圯
  獄一區
  在典史衙西知縣陳惕修
  葺添設女監重垣更舖
  清縣志
  四卷之一公署
  十四
  預備倉
  在大
  堂西
  㑹計明允亭一間
  今
  廢
  土地祠三間
  在儀門
  外東
  獄神廟一間
  在儀門
  外西
  申明亭三間
  在大門外
  東今廢
  旌善亭三間
  在大門外
  西今廢
  前察院
  在縣治東
  南今廢
  小察院
  在前察院
  東今廢
  後察院
  在前廢
  後今廢
  户部分司一所
  在河西務城內康熙
  六年移住天津漸圯
  工部分司一所
  在河西務
  城內今廢
  管河通判廳一所
  在楊
  村
  管河主簿廳一所
  在河西務
  城內今圯
  管河把總廳一所
  奉
  裁
  楊村巡檢司
  奉
  蒙
  河西務巡檢司
  在河
  西務
  隂陽學
  未
  置
  醫學
  未
  置
  公署
  道㑹司
  未設今在
  城隍廟
  僧會司
  未設今在
  三義廟
  小直沽巡檢
  裁地歸
  天津
  韓家樹河泊所
  廢地歸
  天津
  學校
  縣學舊在白河西十七里邱家莊南舊縣治内
  洪武初避水患遷於今縣治之東北隅卽元帥
  府家廟地也嘉靖十六年知縣趙公輔遷於縣
  治之南本縣耆民張璟捐地一區兵備副使邵
  旌其門曰尚義隆慶三年巡撫劉應節委官修
  築磚城因重建文廟璟孫允中又捐地一段萬
  歷二年知縣李賁遷明倫堂於西北九年知縣
  朱蘭增修十二年知縣陶允光於戟門前修泮
  學校
  十六
  池一區東建聚奎樓髙五丈許四十六年巡按
  御史毛堪剏魁星樓於南知縣胡平表董其事
  二
  天啟三年屯田院董應舉甃泮池建三橋修聚
  奎樓崇禎五年知縣姚擇揚遷明倫堂於北復
  於堂後建尊經閣五間司理曹化淳佐金三百
  庠生耿錫亂王時化董工我
  朝康熙九年邑人給諫趙之符復新魁星樓及櫺
  星門明倫堂啟聖鄉賢祠教諭李衷繡貢士李
  可楨捐貲勷事十一年知縣鄧欽楨捐俸貢士
  李可楨出貲重修聚奎樓十八年地震牆圯
  導陳際隆勸捐繕葺二十七年知縣孔元祚重
  建兩廡邑人廣東臬司李煒爲文勒石三十入
  年邑人山東巡撫李煒重修大成殿尊經閣明
  倫堂及戟門泮池兩坊大學士吳碘爲文紀事
  康熙二十一年
  聖祖仁皇帝頒發
  御書萬世師表匾額三十一年鎭海將軍張思恭條
  奏立下馬牌雍正三年
  學校
  十七
  世宗憲皇帝頒發
  御書生民未有匾額雍正十年敎諭張純訓導王隆
  勸捐知縣趙曰瑛邑紳趙方頤王爾出貲首倡
  而紳衿共襄厥成重修大成殿兩廡崇聖祠明
  倫堂以及兩齋名宦鄕賢祠櫺星門泮池聚奎
  樓加高丈許其趨事督工則邑庠許泰徵王又
  尊耿星曜耿星曦任其勞也乾隆三年
  皇上特頒
  御書與天地參匾額今前後殿廡堂齋整齊嚴肅而
  尊經閣五閒
  知縣姚擇揚建閣後空地丈餘有
  路五尺寬東西通街後圯武舉沙
  公瑾重修地震後僉都御史趙之符重修復
  圯巡撫都御史李辯重建有𥓓見藝文志今
  圯
  魁星樓一座
  北拱櫺星門臺基地九弓濶九弓
  明巡按御史毛堪建康熙十八年
  地震圯邑人候選州同李
  焯重建武舉孫聖琦塑像
  忠義祠三間
  雍正二
  年建
  敎諭衙一所
  前廳圯敎諭李衷繡修地震復圯
  敎諭楊毓先重修吳一德再修
  訓導衙一所
  全圯訓導陳際隆建三間
  王日新全建李毓模復葺
  敬一亭三間
  今
  圯
  學校
  十九
  射圃亭一所
  卽舊社學明萬歷十五年知縣陶
  允光建爲文載藝文後圯爲地隣
  侵佔康熙二十八年敎諭蘇達訓導陳際隆
  同庠生鿄㸦先田士章張顯世劉繼緖鄉長
  王國楨就舊誌清出在隆興寺
  東牆外五步定有灰舊爲據
  白河講院
  在河西務城民
  今城廢院存
  縣前義學
  祖公生
  祠攺設
  河西務義學
  楊村義學
  慶成書院
  在王慶圯雍正二年封太史曹傳建
  設內學參員乾隆五年造册申詳
  學憲錢題曰慶成
  書院序見藝文
  生員額數
  附
  廩膳生員二十名
  增廣生員二十名
  歲科二考每考入學十八名
  歲考入武學十五名
  生員額數
  二十
  里社
  原額三十里弘治十五年歸併一十五里屯
  坊一里
  韓村一
  社併入
  白家屯
  劉家莊
  小北倉
  小天村
  桐林
  新莊
  三間房
  白家莊
  談合莊
  高家莊
  扶頭
  包家樓
  仙莊
  東
  西
  陳家莊蕭家莊
  木廠
  孝裡村
  田户村
  水李
  羅
  秦家營
  李家莊
  路家莊
  水牛村
  瓦屋
  里社
  莊窠
  有垡村
  安平
  土地廟東
  屬通州
  寳石莊
  韓家莊
  紅廟
  岳家莊
  董家莊
  韓村
  索家莊
  龔家莊
  趙家新莊傳村
  趙家莊
  堠上
  藍城
  高村
  牛鎭
  羊房
  馬河店
  城厥
  中漢
  奶子房
  水火舘
  稍子營
  棗林莊
  劉家莊
  大
  小
  王姑莊臺頭
  甄家營
  許家莊
  王家莊
  坊二里
  楊家莊
  太子務
  前所屯
  北
  南
  桑園
  李家莊
  土門樓
  新莊
  陳家莊
  韓楊莊
  坊三里
  張桐營
  榮家營
  張家標垡奶母莊
  龐家莊
  十南
  宮
  談家莊
  沙河屯
  邱家莊里
  洛垡二
  社併入
  東馬房
  邱家莊
  楊家疙疸徐家莊
  里社
  黃家新莊張崗家莊鸦虎寨
  朝陽寺
  齊相公莊小鴉虎寨程孝家莊程曹莊
  北
  南
  商村
  前後河淤小㓜莊
  柳巷
  吳家塲
  龍龔家莊
  侯家塲
  狗塚
  後屯
  舊縣
  耿家莊
  張家莊
  亭兒上
  庵子上
  南蔡村
  八間房
  東
  西
  蒲窪
  張家莊
  三間毛店魏家莊
  小程家莊鄭家莊
  河西務里
  北旺社
  併入
  河西務
  劉家庄
  東柏
  莊頭
  樓卄莊
  韓勝營
  周家莊
  梨園
  薛家營
  蘇家莊
  崔一里
  崔三里忠
  義社併入
  北蔡村
  崔家莊
  三羊房
  趙家莊
  四靳家莊
  東
  西
  呂村
  北小良
  海子窪
  大良
  閆家莊
  中裡寺
  雠雙樹
  小河
  蔡各莊
  田家舖頭西關
  忠義
  東
  西
  蓮花池陳家莊
  齊家莊
  卷之一
  里社
  二十
  邵家莊
  段家莊
  姚家莊
  甄家營
  邢家新莊劉大家莊白家莊
  武南營
  王家務
  馬棚窪
  炒米店
  蘇家樓
  楊駙馬莊
  東
  西
  塲何各莊
  蒙村
  崔二里
  崔四里
  併入
  王八家莊宮家營
  馬家營
  白家樓
  大
  小
  黃家鋪苦鹽坨
  中心臺
  朱家槽
  四蒲棒
  庵子上
  劉靳家莊上馬臺
  陳趙家莊王三官莊薛家莊
  杜家莊
  蕭家莊
  李鳳家莊賈林莊
  于家莊
  董家莊
  韓家莊
  魏家莊
  何家莊
  大
  小
  康家莊九花印子陶楊家莊高官口
  大
  小
  白馬港汪篆莊
  石棉花莊南掘河
  王老家莊
  東
  西松店
  李家莊
  碌碡封
  雙廟
  段家莊
  孫家莊
  張家莊
  陸家大莊沈家莊
  梅厥曹子村
  費家莊
  龐家莊
  果子王莊衛家莊
  康家莊
  楊衡莊
  李家莊
  蕭家莊
  卷之一
  里社
  二西
  九河印子吳家新莊甘家莊
  陳家莊
  周家莊
  郭家臺
  羅家莊
  陳趙莊
  張小安莊劉靳家莊蔣家莊
  王八莊
  王老店
  糖房小汪家莊馬家莊
  李千户莊四高莊
  又百户
  郭家莊
  小楊家莊小時家莊洪家莊
  韓家莊
  孫林莊
  劉簸箕莊齊家莊
  郝家莊
  大空城
  戴家莊
  大楊家莊
  東
  西
  絲窩
  琵琶莊
  杜家莊
  務子逈
  王家塲
  三百户營李家新莊大曹家莊劉家莊
  周家務
  東曹莊
  沈家莊
  線毫莊
  黃家窪
  大
  小
  趙家莊皇親莊
  思各莊
  后港
  崔黃口
  龍家莊
  康劉莊
  曹家崗東南莊
  屯地莊
  懷家莊
  城土莊
  西曹莊
  小趙莊
  王家莊
  崔五里
  小營村
  趙家莊
  蘇家莊
  侯家莊
  李千户莊周家莊
  劉家堡
  上
  下
  萬窩
  里社
  二十五
  蘇家樓
  東蘇家樓趙家東莊洞上
  韓家口
  草地村
  大
  小
  趙家莊獅子港
  高家坑
  張家莊
  樹兒窩
  沙坨
  灰堝口里
  灰一反二
  反三併入
  韋家莊
  盧家莊
  瓦房
  東州
  郭家莊
  太平莊
  薛家莊
  北新莊
  韓家營
  劉家莊
  小頓邱
  尚家封
  寺兒上
  小梁家莊城兒上
  北章廟
  楊村河西楊村河東董連莊
  五間房
  李官莊
  下朱家莊小高家莊馬家莊
  陸子小莊廉家莊
  傍子營
  雷家莊
  尤家莊
  葢林莊
  喜逢臺
  楊家河
  鵝子徐家王平莊
  灰堝口
  王瘸莊
  張大官屯王家莊
  汪家莊
  陳標莊
  朱家馬頭掖指
  吳家莊
  大張莊
  于家莊
  北王平
  藕店
  王唐莊
  陳家疙疸大朱家莊柳河新莊冝齑家莊
  郞家莊
  鄭家莊
  張四莊
  田家莊
  里社
  二六
  小陳家莊小梁家莊小常家莊馬家莊
  稗店灣子裡
  呂家莊
  趙甫莊里
  東沽港
  里併入
  圈子村
  乂光
  王慶坨
  東沽港
  范瓮口
  六道口
  黃莊
  高家樓
  老米店
  馬家口
  新莊
  馬廠
  高字院
  徐字院
  蔡家口
  皇親莊
  魚市莊里
  楊柳青
  社併入
  魚壩口
  龐家嘴
  大
  小
  王莊
  楊家莊
  梁各莊
  李各莊
  艾甫莊
  田莊
  陳家嘴
  西州村
  魚市莊
  晏家莊
  頭田家莊楊家田莊佟家莊
  丁家莊
  石家莊里
  皇后店
  劉家莊
  新莊
  定子務
  石家莊
  西南莊
  蕭家莊
  茨州
  來家莊
  小營
  李家莊
  胡家莊
  穆家口
  青沱
  尹兒灣里
  大直沽
  里併入
  里社
  二七
  李家莊
  苟家莊
  范家莊
  秦家莊
  邢家營
  東顧家莊西顧家莊楊桃沽
  小顧莊
  唐家灣子旧家堡
  坊市屯里
  忠和忠化
  屯併入
  草茨
  吳家是
  北莊村
  家市屯
  官地
  聚林莊
  萬家莊
  西村
  潘家莊
  小聚林莊西官地
  安本屯里
  韓指揮營小屯
  巨城鋪
  廣善
  大營新莊
  羊城
  齊家疃
  沙家莊
  尹家窑
  敖子嘴
  臧家莊
  柳家莊
  五里店
  薄家莊
  西關
  屯衛里
  康熙年
  間歸併
  南屯
  東屯
  西屯
  丁家圏
  上
  下豐家莊二王公莊陳家樓
  九百户
  柴官屯
  徐官屯
  魯官屯
  曹家園
  張守印屯鄭家樓
  陳官屯
  孔官屯
  卞官屯
  郭官屯
  聶官屯
  定府莊
  里社
  二十
  八
  火燒屯
  大
  小
  孟家莊傅官屯
  蒙村店
  白廟釋各莊
  大
  小
  沙河
  三百户
  十百户
  三里淺
  六百户
  八百户
  下五旗
  王家堡
  七百户
  四百戶
  梁官屯
  新莊二四百户劉李莊
  霍家新莊楊家新莊藍家莊
  包家營
  梁家莊
  中豐家莊古古堆
  京衛里
  康熙年
  間歸併
  糶糧務
  東西小良八間房
  赶莊
  周六營
  青沱
  羅鍋判
  大
  小
  南旺
  西
  標垡
  常流莊
  八里橋
  甄家營
  七字堤
  蠻子營
  北雙廟
  南雙廟
  楊家營
  包家營
  崔冀營
  馬家營
  張家莊
  泗村店
  大
  小
  藶菇屯西馬房
  倉兒上
  南馬房
  后所
  王桃園
  楊仲河
  大
  小
  周村
  西樓莊
  大屯
  護衛屯
  長亭
  聶官屯
  解口
  中所桃園無樑廟
  黎上屯
  小營
  里耻
  至九
  大
  小
  桃園
  雍正八年攺歸天津村莊附錄於左
  趙家塲
  河北
  望海寺
  信家臺
  小于家莊吳家嘴
  白廟村
  天齊廟
  大石橋
  西沽
  韓家溝
  丁字沽
  王家莊
  桃花寺
  柳灘村
  霍家嘴
  穆家莊
  南倉
  馬家莊
  閏家街
  中倉
  劉家園
  北倉
  新房
  閏家莊
  南麻疙疸北麻疙疸金家窑
  李明莊
  黃草坨
  范家莊
  于家莊
  朱家莊
  趙家莊
  程林莊
  張貴莊
  小王家莊貫兒莊
  大畢家莊孫家莊
  劉快莊
  小孫家莊楊家莊
  樓家莊
  南鄭家莊賈家沽道僧家莊
  顧家莊
  小楊家莊何家莊
  歡坨
  汪家莊
  西堤頭莊大孫家莊小鄭家莊張達莊
  潘家莊
  崔家馬頭翟家莊
  小新莊
  桃園沽
  唐家莊
  張滿莊
  城兒上
  里社
  三十
  邢家沽道窑兒上
  大趙八莊苑家莊
  劉家莊
  四里沽
  小李家莊
  上
  下
  小汀
  高家莊
  泥窩
  卧河
  田家嘴
  小趙八莊秦狗莊
  郭家莊
  王家樓
  下劉家莊小潘家莊小孫家莊軍粮城
  柴家莊
  鄭家莊
  餘慶府
  鿄家嘴
  梁家莊
  楊柳青
  雙口村
  楊家莊
  楊家河
  趙家莊
  王家莊
  安光村
  河頭三莊青光村
  邵公庄
  腰窩
  趙家莊
  大周家莊李家嘴
  屈家店
  沙家莊
  柴家樓
  丁家莊
  王秦莊
  桃花口
  小周家莊常家莊
  下蒲口
  達子新莊雙街
  楊家莊
  孫家莊
  張家灣子大楊家莊馬家莊
  姚家莊
  侯家莊
  小洵
  朱唐莊
  孟家莊
  高家莊
  涅口
  胡家園
  蘆薪河
  小楊家莊大張家莊小楊家莊劉安莊
  劉招家莊韓勝家莊賀家莊
  朱家莊
  里藏
  三十
  張憲莊
  郞家園
  蕭家莊
  平家莊
  上蒲口
  丁家莊
  集市
  縣城内集
  每逢一曰縣治前三曰西街
  六曰南街
  八曰大角
  太子務集
  在縣南十五里每
  旬五曰十口集
  東柏集
  在縣西北二十里每
  旬一四七九曰集
  皇后店集
  在縣南四十里每
  旬二四七九曰集
  北旺集
  在縣西十二里每
  旬二四七九曰集
  崔黃口集
  在縣東六十里每
  旬一四七九曰集
  楊村集
  在縣東南五十里每
  旬三五八十曰集
  南蔡村集
  在縣東南三十里
  每旬二七曰集
  集市
  三主
  北蔡村集
  在縣東南二十五
  里每旬四九曰集
  蒙村集
  在縣東北三
  十里今廢
  小營集
  在縣東四
  十里今廢
  河西務集
  在縣東北三十里
  每旬二四七九集
  武清縣志卷之一終

知识出处

武淸縣志

《武淸縣志》

《武清县志》于清乾隆七年(1742年)出版,藏于天津图书馆,由(清)吴翀(清)曹涵(清)赵晃等人编撰而成,《武清县志》总共十二卷,图一卷,首一卷。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