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府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津府志[乾隆]》 古籍
唯一号: 020020020230013569
颗粒名称: 天津府論
分类号: K29
页数: 7
页码: 二十一至二十四
摘要: 這部分是《乾隆天津府志》第三十三卷中輯錄關於天津府的議論文的卷目。
关键词: 地方志 议论文

内容

救災論宋田錫
  臣近見滄州奏全家餓死一十七口雖有指揮下轉運
  司相度減價賑糶卽未見別有指揮若有司只如此行
  遣實未稱陛下憂勞之心陛下爲民父母使百姓餓死
  是陛下辜負百姓也宰相調爕陰陽啟導聖德而惠澤
  不下流王道未融明是宰相辜負陛下也今陛下何不
  引咎如禹湯罪巳降德音下餓民州府使民心知陛下
  憂恤然後賑廪給貸以救其死若倉廪虚而饋餉不足
  目前無可給貸則是執政素不用心所致昔伊尹作相
  耻一夫不獲今之餓殺人如此所謂焉用彼相今陛下
  可將此事畧面責宰相觀其何辭以對待三日而無所
  建明不拜章求退是忍人也忍人而猶相之是陛下不
  以百姓爲心矣若不別進用賢臣恐危亂之萌將來滋
  蔓語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况皇家富有萬國豈無人
  焉可於常參官自來五日一轉對中觀其所上之言有
  遠大謀畧經綸才業者非次擢用不然臣恐國家不能
  早致太平也
  國朝
  雋不疑論魏禧
  古之能斷大事者其持理必正大明切足以服天
  下之心故衆議有所不能奪然倉卒之間衆人之
  疑未易以正言格者徃徃別持一說以勝之雖不
  必其言之確而衆議無所伸其惑不辨而自解國
  家之禍遂以潛消默禦而不作後之論者無執辭
  以害其意又或見其事之濟而不知其說之非抑
  知其非而不知其非而有所甚是者葢不在區區
  之間也吾讀雋不疑收縛衞太子事而有以知之
  昔者漢昭之世有自稱衞太子詣北闕者詔公𨜮
  將軍雜視丞相以下竝莫敢發言時不疑爲京兆
  尹後到獨叱從吏收縛衆以是非未可知爲疑不
  疑曰諸君何患衞太子昔蒯瞶違命出奔輒拒不
  納春秋是之衞太子得罪先帝亡不卽死此罪人
  也遂送詔獄於是天子與大將軍皆嘉嘆不疑以
  爲公𨜮大臣當用有經術明於大誼者當衞太子
  之以讒賊得罪也天下莫不𡨚之後令狐茂上書
  武帝感悟不幸太子自經死猶封蹋戸及抱解太
  子者爲列侯田千秋上急變帝又作思子宮爲歸
  來望思之臺於湖帝心之悔恨亦巳甚矣使此時
  武帝尚在衞太子未死帝卽不更立必且王以大
  國父子之情益篤他時而顧謂得罪先帝爲罪人
  至送詔獄嗚呼不疑苟病風喪心之人則可否則
  天下悲其𡨚於當時而不疑文致其罪於事久論
  定之日武帝身親悔恨不疑乃誣先帝於旣死而
  囚縛當日之儲君是蘇文江充之所爲也而不疑
  亦爲之乎且其經術則又謬甚祭仲逐君爲行權
  輒義可以逐蒯瞶此公羊氏之邪說也晉申生自
  殺陷父於過君子以爲仁之賊而正名求仁諸說
  見於論語顧信公羊之邪說而没聖人之正論此
  不通之尤者而謂其可以析衆人之疑無是理也
  然則不疑何以若是曰太子之死不疑知之審矣
  張富昌李壽之封事甚顯著非有幾微不足明也
  然使不疑明言其僞則必有人言其眞者謂其巳
  死則必有以爲有託而然若公孫杵臼趙武之事
  者當是時吏民觀者數萬右將軍勒兵闕下備非
  常可謂主少國疑震驚危難之會矣朝議紛紜不
  决日復一日姦雄生心黠者志取富貴愚者惑於
  耳聞雄俊之徒倡義於外朝臣若上官桀軰陰伺
  於内因以煽動天下悲思太子之心則漢之天下
  可以立危唯以衞太子得罪先帝爲有罪則眞僞
  可以不辨而漢人篤信公羊引經以斷亦無復知
  其非者故衆議可以一言而决甚矣不疑之能權
  也今夫解紛亂者不控拳然用有所急則亂絲有
  時而可斬何者優遊以解其紛此可以禦平而不
  可以應卒者也龔遂曰治亂民如治亂繩不可急
  也唯緩之然後可治高洋曰亂者必斬嗚呼得二
  說者而用之經權之際思過半矣

知识出处

天津府志[乾隆]

《天津府志[乾隆]》

乾隆天津府志是清朝乾隆四年(1739年)由天津府知府李梅宾主持编纂的一部地方志,共四十卷,分为三十六类,记载了天津府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该书是继康熙《天津卫志》之后的第一部天津地方志,也是清代最早的一部天津府志。该书参考了《天津卫考初稿》等前人的资料,也收录了一些乾隆时期的新变化,如河道、城池、官署、寺观、学校、民俗等。该书对于研究清代天津的历史和文化有重要价值。

阅读

相关地名

天津府
相关地名